我叫卫青,我想打匈奴 第211章

作者:豆蔻

在这件事情上,自己只要退一步,就没有现在购买战船的资格。

醒悟过来后,刘晔马上否决了曹英的提议说:“倘若要是买战船的话,并且方便日后改造,显然这些成品的型号都不是最佳的选择。

倘若军团长有需要的,完全可以定制一艘。”

“定制?战船也可以定制吗?”

“其实大多数的战船,本体是大同小异的,区别只是在于里面的构造和装备,恰好这些完全可以根据军团长的需求来进行改造。”

刘晔继续解释说:“战船的等级跟灵器的等级也一样,也是分为天地玄黄四个等级。

目前,据我所知,天、地两个等级的战船,都是接受定制。

至于玄、黄等级的战船,因为都是比较相对构造简单的,所以没有特殊情况的话,都是成批量生产的,所以不接受定制。

其实所谓的成批量生产,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也是三五年才会造一艘。

不是生产力跟不上,而是生产太快也用不上。

战船不用的时候,照样是吞金大户。”

卫青道:“如果定制一艘战船的话,需要多久才能到手?”

刘晔听到卫青问起时间,颇有些无奈的说:“这就要看军团长的运气了,具体的情况得问汉王朝负责这块儿的官员。

倘若目前恰好有一艘军团长需要的战船,刚刚打造完成,并且汉王朝暂时还不需要,那么马上就能拿到手。

这种胚子战船改造起来所花费的时间,其实远远的比直接大刀阔斧的改造成品战船,还要方便的多。

但反过来说,倘若汉军团暂时没有建造这样的战船,又或者说战船需要优先提供给军队,那么就有的等了。”

“算了,别说那么长远的事情了,目前的成品战船,有什么推荐的吗? ”

“军团长的预算是多少?”

“不超过两千万金。”

卫青想来想去,爆出了一个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两千万金,换成积分都得要两百万积分。

按照普通学子每个月一百积分来算,也就是两万天!

哪怕是换成钱,在天子区,也能买下十栋如平阳府差不多的豪宅了。

别说对于普通人来说了,就是对于彻候这级别的勋贵来说,一辈子能不能过手两千万金的财富都是个未知数,更何况卫青这是攒下来两千万金。

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刘晔听到卫青开口就是两千万,小心肝都砰砰直跳,我的昊天上帝,谁再说军团长出生奴隶,我一定要狠狠地踢他屁股。

随口就是两千万金的人,即便是是在刘吕两家找,也找不出五个人来。

就这你还敢说他是奴隶子?

跟他比起来,自己才是奴隶子还差不多。

刘晔考虑了片刻说:“战船并不是只有战船就可以了,还要有军队,机关兽,以及异兽等等,包括后面的维护,以及战船使用时各种消耗。

如果是我的话,我推荐购买的战船是长平号。

按照汉王朝的分级来,天级别的战船,都是以国命名的,地级别的战船都是以郡命名的。

这艘长平型号的战船,就是地级别的战船。

因为我的一位老师,便是这艘战船的建造者,记得老师说过这艘战船的成本价大概在一千万金左右,哪怕在低级别的战船中,也是佼佼者了。不过长平号因为比较老了,上面的装备武器都需要更换升级,并且目前暂时没有在军中服役,价格可以压下去。

其他的战船,像平阳侯所说的平阳号,始终在边塞服役,就算军团长真的能掏出这笔钱来,汉王朝也不可能卖的。

这要是卖了,边塞那边的将士们,还不是直接翻了天?

要说我,这艘长平号即便是把装备武器全都扔到,只留下一个空壳子,那都值一千六百万金!

这样剩下的四百万金,可以更换一些武器装备之类的,或者配备一些异兽坐骑。

总之如果军团长能搞到这艘战船,即便没有配备任何武器,那也是一座可以移动的长城要塞。”

卫青听到这里更加心动了。

老一点倒是无所谓,卫青到是不嫌旧。

战船又不是买衣服,只要是能用,只要是好用,管他是二手还是三手。

他买战船又不是用来显摆拍照发朋友圈的,他是要打仗的!

要的就是高性价比!

番外:所谓名将设定强弱

写点跟正文无关的东西,关于人物实力的划分。

其实吧,如果主角不是卫青,而是其他一个原创人物,也没必要写这些与正文无关的东西。

既然主角是卫青,哪怕是一个纯粹架空的玄幻世界,又涉及到了三国人物,未免会给人一种关公战秦琼的感觉,更会给人一种捧一贬一的印象。

之所以会涉及到三国人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汉武帝时期的没几个能写的武将。

我最开始打算原创,但考虑到这是玄幻设定的世界,再加上四百年之后恰好是三国时期,就直接在三国时期拉人过来。

涉及到不同时期的人物,自然会有强弱之分。

历史圈子里面撕名将的水平,可一点不比粉圈差,尤其是三国时期,各种人物的粉丝又近乎是所有历史阶段中最多的,其实我也算是三国历史的爱好者。

《三国志》是很多年之前读的了,忘得差不多了,但对三国这段历史,也不算一知半解,所以就斗胆把人物加了进来,也解释下这些人物为何在书中这样设定的。

首先说这里的强弱排列,不是按照历史上名气大小,而是按照历史地位的。

这点大家一定要记清楚,其次大家一定要有个概念,三国时期中原能够吊打四周蛮夷,是建立在汉四百年长盛不衰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没有前人的磨砺前行,是没有三国时期各大军阀势力,压制四周蛮夷的结果。

不能因为三国时期如何吊打蛮夷,就贬低那些前辈们。

就像现在的我们,论军事实力已经是坐三争二,但不能说现在的统帅,就比开国时期的统帅将领们强。

这种属于典型的没了脑袋,更没了屁股的想法,要不得。

论名将排行的话,卫青和霍去病肯定是要远远胜过三国时期的诸多将领,这点应该是无可置疑的。

孙吴韩白、卫霍李岳,这算是公认第一梯队。

李靖自己也说,自古名将韩、白、卫、霍。

我们要承认关二爷的义薄云天,也要说关二爷威震华夏,但在历史名将排名来说,现实是比不过卫霍这对舅甥。

卫青的战绩,其实往往需要了解历史大背景,才知道这些战绩的来之不易。

但霍去病的战绩,则要简单粗暴的多,无论是十七岁封冠军侯,还是封狼居胥被视为兵家最高荣誉之一,都可以证明起地位。

顺便其实卫青的定位也并非只是一位名将,更是汉王朝的中流砥柱。

如果用通俗点的话来讲,古代的名将更多是一军之长,但卫青的定位是三军总司令,有的像朱老总那样。

咳咳,说的有点过线了。

总之大家心领神会就行。

所以我觉得让我卫青担任汉军团的军团长,领导三国这群人杰,一点问题都没有。

另外我设定卫青是天才,这个是真觉得,历史上的卫青是个天才。

可能文人墨客吹嘘卫青的没那么多,实际上君主将领吹嘘他的真不少,另外就是要考虑他崛起的环境。

卫青主持的并不是逐鹿中原的内斗,而是两个同样强大的民族之间的生死之战。

匈奴鼎盛时期,真的不比汉王朝差,行动的疆域更是远超汉朝。

西域、卫氏朝鲜,都笼罩在匈奴的控制下。

那时候的匈奴,真的不只是个游牧民族而已。

是真真正正可以跟汉朝掰腕子,甚至压制汉朝的存在。

他的身份地位的崛起,是靠姐姐卫子夫,是靠姐夫刘彻的提携,但是军事能力方面靠谁?

那个时代谁能教他?

他又能跟谁学?

当时所谓的名将,无论是李广还是程不识,都只是守成之将,甚至说汉朝之前的中原地区,对待蛮夷的打法也都是以防守反击为主。

在此之前从没有说主动进入草原,消灭北方蛮夷的举动。

(包括战国时期的李牧,也只是以防守为主,印象中没有记载他带兵深入草原的史料。

有的话,大家不妨在间贴里面贴一下,我对这段历史了解比较匮乏,主要是春秋战国太复杂了,要看的东西太多。

我只对秦国深入了解过一点,就连《左传》也是上学时当故事书那样,随随便便翻完就扔了...)

霍去病好歹还有两个舅舅在教,霍去病擅长的骑兵长线大迂回的打法,也算是卫青首创,并且在霍去病手里发扬光大。

而卫青之前没有任何参考、学习的对象,纯粹是凭借着天赋。

毕竟在草原作战,无论是补给线,还是侦查,各个方面都受制于人,卫青完全跳出了以前的打法,提出了用骑兵对抗骑兵的战略。

不要觉得这个提议属于理所应当。

实际上在卫青之前,没有任何人提出过,用骑兵对抗骑兵。

不是那些汉朝将领蠢或者笨,而是要考虑到,匈奴的骑兵肯定比汉朝的骑兵要强。

匈奴人天生就在马上生活,他们天生就是骑兵。

相反汉朝这边更擅长步兵和战车作战,这种硬怼骑兵的打法,实际上更像是扬短避强的打法。

拿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去刚对面最擅长的地方。

但结果来看,卫青成功了。

运气吗?

谁信纯粹是运气谁傻逼。

没错,就是说的那些后世的诗人中,信什么“卫青不败由天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