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 第697章

作者:绅士东

没能活捉刘备,对司马懿来说的确有些“伤”,否则最佳预期,是能够一面立新帝、一面扣押刘备,蚕食关东中原……

所以司马懿才是卡着表、准时通知魏国,打的主意就是如果有希望的话,可以多撑一撑,将来再“降”本钱也更足。

“至于那些齐军……跑不了。”司马懿看着地图上,子午谷的位置说道。

“你之前不是说,那个诸葛亮是你的劲敌,真想交个朋友吗?”张燕看着信心满满的司马懿疑惑起来。

“之前的诸葛亮的确是劲敌,不过现在……连心气都矮了三分,还有什么可‘敌’的?”司马懿自信的抿了抿唇。

没错,“理想”彻底破灭之后的诸葛亮,的确一身本领打了七折。

对于其他人来说,七折的诸葛亮也是高奢,然而对于司马懿来说,七折已经显出了差距!

“主公,之后麻烦你去整顿一下军务,最后在子午谷的这一仗,还要多倚仗你。”司马懿对主公发出了诚恳的谏言。

之后的半个月里,正如司马懿所料。

齐军因为后路已断,辎重运输不畅,有些急切的要撤回陈仓,然而实际上却“暗渡陈仓”的没回陈仓(陈仓:到底来不来)!

诈做减兵增灶,实则是……真的在减兵,就为了被认为是减兵增灶的增灶,实际上连夜渡过崂水,直奔子午谷而去。

诸葛亮与司马懿,就像是两名绝代剑客,以军队做剑在交手。

然而诸葛亮先是剑不跟手——之前关羽根本不完全听诸葛亮的意见,只能劝导。

之后好不容易剑没问题,可诸葛亮的心又出现了破绽……

哪怕是对上大部分一流谋士中,诸葛亮的弱点都不能算是弱点,不过现在对手是司马懿!

平陵小败之后又半个月,两人你来我往,最终诸葛亮还是“如愿”突入子午谷。

其实进入子午谷之后,诸葛亮已经发觉到不对——总觉得司马懿没有尽全力阻拦。

难道真的上当这么彻底,完全中了自己的“故意被发现的伪装成减兵增灶”之计?

总觉得司马懿不是这么容易被忽悠的……

只是此时想要退出去,也已经迟了,只能硬着头皮沿着子午谷向南,争取与汉中的楚军汇合。

可惜法正的主要目标,是“稳妥的进入关中”以及“确保陈仓的刘备父子不出问题”,至于保全关羽这支齐军,优先性要向后排,所以法正选择从距离陈仓更近的褒斜道进军,而放弃了子午谷,否则现在已经汇合。

最终还是在汇合之前,被司马懿麾下……不!是司马懿的主公张燕,亲自率领郑军埋伏了一波。

趁着早春时关中气候还凉,草木没什么绿意,一把火在子午谷烧了起来……

司马懿在长安城中,还有些“伤感”——之前在大家都“匡扶汉室”的时候,他和诸葛亮也算是同朝为臣,只是各自在关中、关东,没有真的“同殿”过。

辅汉诸侯势力中,司马懿唯一在意的,就是诸葛亮,至于所谓的什么天将军、神将……司马懿没有放在眼里。

“可惜,只能请你提前谢幕了。”司马懿十分装“哔”的坐到窗边,向外面洒了一杯茶。

不过就在这时,伴随着茶水的落地,淅沥沥……有小雨点也跟着落地!

而且之后不到两刻就变成了瓢泼大雨!

司马懿:……

第六百零九章 差距

司马懿站在皇宫的庭院里,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抿着嘴唇倔强的淋着雨……

千算万算,没有想到居然这时会下雨!

明明上午还有阳光明媚,高高兴兴的,明明……是春天,居然会有这么大的雨?

与此同时,诸葛亮和关羽的心情,则是截然不同,还以为这次死定了,怎料一场瓢泼大雨,竟是生生浇灭了漫地大火。

虽然烧死、呛死的姬造士兵和基层战将也有不少,尤其是大雨刚刚淅沥沥的时候,产生的烟雾极浓,但是……终究诸葛亮、关羽,以及大部分将士,被这场大雨所救。

一般情况下,败得如此之惨,肯定军心涣散、完全溃阵,最多带着些亲卫和心腹逃走。

然而这时情况却不同,不是因为诸葛亮有多么大智慧、也不是因为关羽的统军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这是在子午谷!

这地方想溃也溃不了,要么回头找敌军自投罗网,要么继续向南,去与楚军汇合。

即便如此,关羽的这支齐军,从兵出关中算起,也已经减员了大半,只有一万五千多残兵归来。

一路上自然早早被楚国的日常斥候发现,到了楚国的防线前,驻守在这里的郝昭特地先将来者叫住。

只见郝昭对周围的炮兵、亲兵,吩咐过之后,先是自己具甲,越过了三道铁丝网,隔着最后一道,对齐军喊话道:“关将军可在?还请上前说话!”

“关某在此!”关羽说着也及时具甲上前。

各方主要战将的战甲款式,在楚国早早就已经曝光、印刷成册,郝昭认不出诸葛亮,却认得出关羽。

毕竟假冒羽扇容易,假冒一身战甲却很难。

“早听闻关中司马氏与郑侯,祸乱汉国朝堂之事,幸见将军无事,这在下便放心了!”郝昭十分客气,但却将汉室直接称作汉国。

显然是在官方论调上,已经不承认楚国是汉室藩属……

换个时间地点,早先的关羽肯定不饶他这话,不过现在……事实比人强,不至于因为这点事情,就忤逆楚国的官方态度!

毕竟这可不是郝昭一名将领的失言……

“来人,带挑杆来,放齐军的同胞们进来!”郝昭确定无误之后,才命人挑开铁丝网,将这支齐军溃军有秩序的放进来。

楚国这是不认汉室,却依旧认大家是“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