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龙,必须救 第595章

作者:古水月

尽管如此,非先生依然要被迫瞒着储君,尽可能让公子策不陷入柴刀的漩涡,说是不想看到英才陨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则是咸阳境内的建筑蓝图已逐步铺开,有了规划的航道,能探索未知的领域,有了科技进步,能建立起军事愈发强盛的帝国……由公子策挂帅的工程一个接一个,日新月异的变化肉眼可见。

韩非隐约构想出燕策执掌中庭的一幕景致,未来当比肩商鞅,张仪般的豪杰,降临在这奇迹的国度,将帝国的荣耀延续……前提是别乱搞前几这孩子如果再卷进这种情感纠纷里,未来或许就只能用来煲汤了。

风的余音徘徊在通往花苑的回廊。

非先生独自一人漫步,云聚云散似挽去轻纱,远天之下,澄澈如洗。

“非先生?”

一声略带狐疑的熟悉轻唤令韩非扭过头去看声音的来源。

司掌刑狱的廷尉碰巧路过,叫住了韩非。

“有事吗?”

韩非反应冷淡,完全不给这位旧日同窗一丁点儿的好脸色。

廷尉整理一下正装,犹豫片刻,吞吞吐吐道:“是有一些事,韩非,你可知公子策刚一入关便被陛下关押?”

“嗯。”韩非点头。

廷尉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陛下的意思愈来愈难猜了,齐地世家割据之隐患一夜尽散,自此世家深恨公子策远矣,而公子策刚一回国就被陛下用相比较其功绩而言,完全是无伤大雅的误时,因此扣下策殿下,而辅佐公子策的女官却安然无恙的官复原职,陛下深意耐人寻味。”

“既然已经有了想法,何必再来问我。一般人看不出陛下在想什么,非相信。廷尉大人这般浸淫官场权势的小人不清楚就是与非开玩笑吧。”

“别那么小气,当年虽是我向陛下谏言软禁非先生,但也是因祸得福啊,虽无官职在身,却承担太子傅的工作,还是名震九州的策殿下的夫子,这可是旁人羡慕不来的。”廷尉没有因韩非的讽刺而恼火,反倒是走上来几步,展露出亲近的模样。

“那我该如何感谢你呢?”韩非轻咬着牙齿,带了一二分怒意道。

“不用,反正我也不是什么好人。”廷尉叹息一声,露出微微难看的笑容,说道:“看你满脸视死如归的神色,大抵是佐证了我的一些猜测,令事大人和公子策培养出了感情吗?”

韩非保持着沉默:“……”

“看来是真的呢,这种事对现在的王庭有点儿不太好,听说最近扶苏殿下开始正式参与国事了,我没别的意思,单纯是提醒你,最好不要在这个时候告知给扶苏殿下。”廷尉小姐语气郑重的说道:“当然,王庭流传的燕策传,都快流到市井小巷,你可以先停一停笔了,非先生。”

在这一瞬间,韩非的身体僵在了当场。

等等,燕策传???

非什么时候写过花边新闻了!

“什么燕策传,我没写过。”韩非皱起眉头,“如果你想污蔑,请你拿出证据。”

“嗯,对,就是这个表情。保持住,千万不能向任何人承认。”

“……”

非一直在构思《说难》篇,才不是你口中像是小黄书名的燕策传啊!

是不是哪个混蛋借她的名偷偷写着糟糕的东西。

一想到这,韩非整个人都不好了。

“床事写得是真好,挺生动的。”

廷尉仿佛已经摒弃了过去对韩非的认知,用很上道的视线打量非先生。

非先生:“……”

非先生号放弃了思考,选择自暴自弃地沉海。

就在此时,一名女侍前来催促廷尉大人前去向陛下汇报工作,而廷尉大人深深看向非先生,道:“公子策的私生活请务必对扶苏殿下保密。”

韩非艰涩道:“……我知道。”

午后的斜阳下,韩非驻足欣赏好一阵子,步履艰难抵达自己的学舍,推门前收回了悲愁的眉宇,露出长辈的祥和微笑。

大门推开。

奋笔疾书的少女抬眸见到了老师,眨了眨眼,顺手把堆在国事之上的一卷燕策传塞进书简最下层,手指头勾了勾,放下卷到膝上的裙摆,起身行礼:“先生。”

扶苏顿了顿,低声询问道:“先生,母亲究竟为何要关押燕策,不像平时公正严明的行事作风。我听说有人谣传燕策他好像在外面和其他女人有了邂逅,私生活出了问题才被母亲关押反省。”

女孩抬眸,凝视着韩非的面孔,身体微微绷紧。

半晌后,她才继续问道:

“先生,这是真的吗?”

储君少女的第六感比韩非预想得要敏锐太多,她仔细思考了一会儿,发现其实扶苏也只是猜测,含糊道:“不清楚,正在查。我相信很快就有结果了,你不要胡乱猜测,轻信了小人之言,这对君主来说可是亡国征兆。”

“扶苏明白。”

没过一会儿,大门旁响起了敲门声,令事小姐走进大开的正门,沐浴清理过身体,穿着浅色便装来到陛下指定的工作地点,略带湿气的头发没有绑起,自然垂落贴在身体上,衣衫领口露出光洁锁骨。

边擦拭着发梢边走进学舍,搓了搓发丝挤出水分汇到指尖弹开,似乎是很久没换过这类便装,她花了点儿时间才适应,进入房间,像个女人般微微扬起眉梢,视线落在扶苏殿下的瞳孔中,与少女直视着。

“……”

令事小姐瞳孔蕴藏着的情绪逐渐收敛,松开微微握紧的手指,恢复成与过去毫无区别的模样。

她放下授课书简,平淡道:“陛下命我教导殿下的律法课。”

第四百七十一章 甲方爸爸公子策

燕公子策被囚禁的半公开秘密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令事大人回调王庭,从属于燕策的墨家文士虽没有受到任何牵连,但终究人心浮动。

众人都在胡乱猜测着,诸如“联合麾下列国人士胁储君以令秦王论”“非先生所授之目剑暗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