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状元郎 第681章

作者:日日生

与之相比,什么仁慈、正义、善恶都是微不足道之事。

秦始皇杀再多人、建阿旁宫、奢靡无度、焚书坑儒,他也是千古一帝,值得万世赞颂。

如今最怕的,就是自己出了什么不测,那么绝对是人死政消,没有第二种可能。

旧势力需要自己一直压制,直到新的秩序成型,有了自己的守卫着和拥护者。

思绪万千之际,这封信也写完了,不知道蔡京能不能明白自己的意思。

“陆谦。”

外面的侍卫推门而进,笑道:“少宰,陆虞侯歇息去了,如今是属下当值。”

杨霖点了点头,道:“你派人去一趟驿站,把这封信交到汴梁教司蔡京手中,另外去扬州衙署,让知府召集扬州从五品以上官员,来这里见我。”

亲卫出去之后,杨霖指挥着几个侍女,搬起小凳子,在院子里整齐排列出来。

不一会,扬州高官们兴高采烈前来拜见,一见满院的小椅子,纷纷愣在原地。

直到杨霖出来,笑着道:“诸君,各自入座。”

诸位官员哭笑不得地按资排座,一一落座之后,杨霖道:“今天把你们叫来,不为别的,专为淮扬盐榷。”

这可真是半句废话也没有,少宰雷厉风行,果然是名不虚传。

淮扬扬榷,就是当地的重中之重,因为蔡京的改革,让淮扬一带怨声载道,繁荣程度一落千丈。

当时他为了得到赵佶的宠信,为朝廷急剧敛财,把地方上给坑苦了。

而且今后历代的统治者,都看到了这个敛财妙招的厉害,无不有样学样,从此汉人普通百姓吃盐就是个老大难问题。

杨霖自问不需要这样的敛财手段,来为朝廷增加财政收入,便有意彻底革除此举。

废除盐榷、盐引,让民间自己经营,让市场来取优汰劣,既可以让百姓买到平价盐,也可以增加地方官府的税收。

因为杨霖是先控制了朝廷中央,再来地方推行新政,所以朝中的压力很小。即使有人不同意,也不敢抵触杨霖的政令。

所以这一项看起来很难的举措,实际上很容易就完成了,最怕的就是彻底放开之后,自由市场的这一段时期,形成了不好的风气或者出现巨头垄断盐业,坐地起价的形势。

所以杨霖打算,限制盐井的开发,不允许一个人占据太多的盐厂,不允许跨地域户籍地开采晒盐。

如此一来,就能彻底根除地方上的私盐贩子,因为你可以光明正大地做盐的生意,谁还要偷偷摸摸。

在场的扬州官员,全都被杨霖讲的兴奋不已,没想到这种好事都能出现。

朝廷终于不再压榨地方了,一旦盐榷废除,开始和陶瓷、粮食、布匹一样,改由私人经营了,那么地方上不知道要多收多少的税。

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无数的盐贩子,就会成为良民,成为正儿八经的客商。

靖绥地方治安的压力也骤降,不用随时担心被凶恶的盐贩子灭门了,能够光明正大做生意,谁愿意去刀头舔血。

第六百三十六章 还有心思吃饭?

改革盐政,是让百姓吃上盐,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所以杨霖选择在扬州施行,这里远离中枢,让大家都清楚明白地知道,这是杨少宰的仁政。

杨霖坐镇扬州城,又细细参研一番,和扬州府官员们排订了一些细节和实施的时间,主持这项大事从扬州开始落实。

地方衙署可以把治内的盐井承包,也可以彻底卖出,公私同时经营,互相竞争,以免形成垄断。

杨霖铁了心,不再从升斗小民们每天都离不了的盐上,给朝廷赚钱,让大家的日子不至于如此淡而无味。

“两淮承宣使、观察,负责淮北一带;扬州知府、通判,去高邮,负责淮南一带六个盐井的外包。派出厢兵维持治安,核查各个商户的资质,发放经营许可。”

“有何变动,要随时派人前来汇报!”

“下官领命。”

堂内的官员同时起身,手里都有厚厚的公文和资料,三五成群一边商讨一边退出大堂。

一番紧锣密鼓地筹备之后,早就放出风声的盐政正式实施,淮扬一带无数盐商和晒盐之民翘首以待。

衙署内,人流散去,百官都出去忙碌,室内寂寂,杨霖坐回椅中,阖上双目将今日的事又细细回味了一番。

自古以来,盐都太贵了,其实广袤的海岸线,让汉王朝不缺少晒盐之地。

如今毕竟受限于时代,物资相对匮乏,烹饪食物所用到的调味料,排在首位的便是“盐”,所以食盐一直有着“百味之王”的美称。

做饭时其他的调味料都可以缺乏,唯独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盐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要求,而且是人体维持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物质。

人如果长期不吃盐,会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眩晕乃至于更严重的情况,也就是说,长期不吃盐的人已经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因此在这个时代,人们可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资,唯独盐无法生产,只能购买。

到了汉武帝初年,朝廷推行了“盐铁官营”的政策,自此以后,只有官府才能够卖盐,盐业被官府一手垄断,此后封建王朝都沿用这一制度,并且不断细化,极端之时,一个国家的一半的税收,都是来自于食盐。

这种做法因为是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所以被长期巩固,现在自己就要打破这个规矩。

让百姓有充足的盐,就要放开这个限制,这样晒盐的技术也会日新月异地发展,而不是守旧不前。

百姓都能摄入足够的盐,也能够提高整个民族的体质,长远看来好处无穷大,远非那些税收财政能够比拟的。

不过此例一开,可以想象,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自古改革就要流血,就是因为旧制往往养肥了一大批的人,这些人世代豪富,祖辈收益,自然不肯放出这些到手的利益。

自己一定要挺住,也要好生琢磨,稍有不慎就会彻底崩盘,像是王莽那样,过犹不及,到时候就可能搞得天怒人怨,好心办坏事,他又怎敢不再三权衡,轴轴斟酌。

鼻端忽嗅到一阵淡淡请香,随即肩头一松,一双温暖的小手正在轻柔地为他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