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男穿越记 第553章

作者:半只青蛙

不过这时德国国内,中型坦克已是三号坦克的天下,轻型坦克则是以二号坦克为主,一号坦克作为训练车,虽然换装了火炮,却依然只能退居二线,充当坦克学校的训练使用,这也是这个型号的坦克的终极改良版。

到最终停止开发为止,这款坦克都没有用上他想要的40毫米/60倍的坦克炮。

一号坦克,在战后作为“战争剩余”物资,以极低廉的价格向国外出口,芬兰购买了十辆,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皆购入数十辆不等。此外德国方面也以“军援”的方式,向挪威、丹麦赠送了二十辆和十辆一号G型。这些国家购买一号坦克,主要也是看中他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成本低廉,适合充当装甲兵的坦克训练车。

战后获得一号坦克最多的国家,是德属波兰。

1943年后,在德国人的刺刀下,被瓜分波兰因为苏德两国的需要,在被割掉了大量的国土后,又一次地“复国”了。出于政治需要,德国人为自己扶持起来的“德属波兰共和国”一次性“赠送”了一百辆早期型一号坦克作为礼物。

为了恶心波兰人,德国人还在前波兰的领土上,划了块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立了一个吉普塞人王国,然后和苏联合作,两国搜罗了全欧洲的吉普赛人,然后强迫式地用火车一车车地运到这里,帮他们建立了一个吉普赛共和国。

在老欧洲,吉普赛人是比犹太人更令人厌恶的存在。无论是斯大林还是汉娜,都极讨厌这个只喜欢流浪,偷窃,算命,就是不肯安静下来的好好干活的民族。两国这种强迫吉普赛人建国的行为,反而得到了全欧洲的一至赞美,在劳永逸地帮助大家解决了吉普赛小偷的问题。吉普赛共和国建立后,德国人也送了三十辆一号坦克作为礼物。

而在亚洲,中国和兰芳共得到过三辆早期型的一号坦克,两家索要这两台坦克是为了填充各自战车博物馆的库存。中国的两辆,一辆放在北京军博物馆,是早期型的A型,另一辆是G型,则摆放在上海的军事博物馆战车园里。而兰芳得到的那辆放在兰芳首都新昆仑的博物馆里,则是为数不多的出口西班牙的E型。

在德国装甲兵中,一号坦克的外号叫“小老鼠”。这个外号是林汉取的,出于一种恶趣味,他和汉娜给德国开发的每一款坦克都取了动物的外号。

作为坦克,德国陆军专门生产的一号坦克全部数量加起来不到八百辆。不过作为火炮牵引车和弹药输送车,由其车身改进而来的,六吨级的变形车装甲牵引车却生产了三百余辆。一号坦克本身基本没有参予西线的法国战役,但其变形车,装甲牵引车却大量地出现在法国战场上,主要的任务是充满火炮牵引车和弹药输送车。

和历史上不同的是,法国战役时,德国装甲兵手中的坦克数量十分充足,所以防护薄弱的一号坦克并没有被送上战场。倒是该型坦克的各种变形车,其最有名的一种变形车,是安装了2X4八联装火箭炮的自行火箭炮车。在法国战场,其发射时的尖啸声给英法联军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得到了希特勒的手风琴的外号。

二号坦克发展史

二号坦克是1935年下半年开始量产,到1941年彻底关闭生产线为止,总计生产了一千六百辆,是一年战争中德军装甲兵重要的主力。

1932年希特勒提前半年上台后重点抓的开发项目之一。首先,德国机械所的人,按照汉娜提出三大指标,更改了德国坦克的发展计划,作为第一优先开发的项目,为此甚至不惜停止了原一号坦克的开发去直接抄袭维克斯坦克,而将全部的人力集中到这个13吨坦克开发项目上。

二号坦克是作为轻型坦克立项,为四人车组,火炮为一门40毫米/60倍径坦克炮。设计重量为13吨,改进型加强防护增加到十五吨,在德军中,其被称为野猫坦克。

该坦克除了初期因为火炮产量不足,暂时使用过13毫米测距机枪替代火炮供坦克兵训练使用外,其武器一直都在用那门40/60倍径的坦克炮。

这门PAK36 40/60坦克炮,由于和著名的博福斯高炮使用同一种炮管,早期由于炮管产能不足,以军备计划中优先给博福斯高炮让路的原因,产量一度受到限制,不得不花费外汇从瑞典进口了四百根同类型的炮管补充。

第一辆样车在1934年四月就已造出,共有五辆,而后进行了严格的反复测试。第二年五月就已定型绘制生产图纸,九月生产线准备完毕开始量产,十月第一批五十四辆二号坦克走下生产线。

由于有穿越者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正确”的开发方向,从A型到D型,除了装甲逐渐加厚,以及在机械结构设计上进行细微的调整,增加了高射机枪外,该型坦克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改进。

E型是试验型,产量只有三辆,体重增加到20吨-25吨之间,主要目的是为了测试更大的重量对悬挂系统的伤害程度,以便为下一代的三号坦克开发提供经验。不出人所料,这三辆坦克在进行超载试验后车体内部结构都严重受损,只能报废。不过事后三辆样车都被封存保留,多年后被送进德国的战车博物馆。

F型一年战争结束后开发出来的,和前面诸多型号不同,该型对悬挂系统进行了重型的设计,同时更换了马力更大的发动机,名义上叫F型,实际上除了车身还是用二号坦克的车身外,车子的内部结构和其他型号的二号坦克已大不相同,该型坦克被命名为山猫。

依照原先的开发思路,这款坦克被定位为侦察坦克。

不过F型产量极少,仅生产了二十五辆就被叫停。主要原因是这时德国已开始全新的E战车通用底盘计划,同时对坦克的运用思路也有所变法,侦察坦克的任务被计划中的步兵战车替代。

F型产量虽少,却有幸参加了战争——以色列是F型唯一的海外用户。以色列建国时,德国“大方”地援助了他们一批“多余”的装备。有二十辆二号F型山猫坦克被送到以色列,参加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二号坦克身上,可以看到后来德国方面“通用底盘”思路的雏形,该型坦克在设计生产之初,就考虑到了诸多变形车的开发。

在德国装甲兵的作战思路中,二号坦克是做为三号坦克的辅助补充,而其相对造价底廉的底盘,而被广泛地用安装各类型的火炮,其变形车有多种。

如安装了75毫米/24倍榴弹炮的二号突击炮,安装了105毫米榴弹炮的蟋蟀自行榴弹炮,安装了一门40博福特高炮的百舌鸟自行高炮,以及拆除了炮塔,安装了火焰喷射器的喷火坦克。

在一年战争中,西线战场上约有一千三百辆二号底盘的战车参予战争,其中超过四百辆是他的各种变形车。在西欧战场上,二号坦克及其变形车,是作为三号坦克的助手出战。

1937年新中国成立后,从德国引进的第一条坦克生产线就是二号坦克。不过中国虽然很早就开始尝试学习生产二号坦克,但由于熟练工人不足,装甲钢产能不足,发动机自产受阻,早期时的产量很低,到1940战争结束时,也只生产了二百余辆。

战争结束后,中国方面得到德国提供的更先进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生产图纸,二号坦克的生产计划也就被停止。加上当时已是和平年代,东北的开发急需大量的拖拉机,引进二号坦克生产线的东方红坦克厂部分产能转向拖拉机,而其主要的技术力量则转去攻克四号坦克和其改进型E36的生产难关,二号坦克的生产在中国也就此终结。

其在中国的产量虽然不高,但其生产的过程却帮助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

二号坦克的最成功的变形车,是1941年开发出来的,以F型的车身为基础研制改进的十六吨级的轻型坦克歼击车,该车的造型和历史上著名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极其相似,安装一门从三号坦克上换装淘汰下来的75/42倍坦克炮。

该型坦克歼击车的设计思路,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T34”海。不过苏德之间一直处于和平状态,德国陆军对其装备需求不大,仅生产了二十辆用于测试就停止了订单,而后作为技术贮备被封存了起来。虽然没有得到了进一步的装备,研究部门却不断地得到开发资金要求对其进行不断地改进,其终极改良版是E10追猎者II型坦克歼击车。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8年后,直到反坦克能力更强的,使用“摇摆式”炮塔的轻型坦克歼击车开发成功后,军方才下令停止对这个系列的挖潜开发。

该型坦克歼击车德国国内虽然没有正式装备,但在海外销售方面却取得了意外的好成绩。

北欧的芬兰、瑞典,中欧的瑞士,南欧的匈牙利,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希腊,此外还有后来被德国“解开”的斯洛伐克和波兰,都非常喜欢这款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的轻型歼击车。而在南美,阿根廷人也是这款轻巧的坦克歼击车的用户。

追猎者及其改进升级型E10坦克歼击车,由于不断地获得海外的生产订单,其生产线一直维持到1952年才最终关闭。其生产寿命,甚至比四号坦克都要长。

而位于的捷克斯科达兵工厂,也得到了德国方面授权的生产许可,在德国关闭了E10坦克歼击车的生产线后,他们自己又继续为本国和外国生产了近三百辆E10才停产。

追猎者在亚洲的用户,正是被林汉肢解的马半西亚。独立建国后不过百日就被日本和兰芳以及泰国“三国分马”,强行肢解的马来西亚,战后砸锅卖铁拼命地提升自己的国内武装。囊羞涩的他们买不起昂贵的坦克,追猎者因为价格便宜所以他们看上了,一口下了高达一百五十辆的订单。

由于其结构简单,便于大量生产,在德国方面有意之下,其生产技术被大量地向“盟国”出口。1946年该车完成全部的海外订单停产之后,意大利更买走了全套的生产线用于自产。除了意大利外,北法也得到了该型坦克歼击车的生产许可证。

三号坦克(小豹)

三号坦克则来自二十吨坦克开发计划,最初古德里安提出了其承受上限不能超过二十五吨的限制,以适应欧洲的桥梁。

但一要求后来被汉娜,汉娜将其上限提升到27吨,并直接向坦克设计师点明,这款坦克将来一定会加厚装甲和加强火炮增重到27吨,所以设计时必须留下足够的亢余度。

从一开始,三号坦克就被寄予厚望是汉娜计划好的未来西线法国战役的主力。(注:历史上德国几乎是同时开发三号15吨的坦克和20吨的四号坦克,但在这里汉娜取消了15吨级别坦克的开发计划,所以二十吨坦克的编号向前挪了一位,变成三号)

按汉娜的“完美计划”:该型坦克计划安装一门75毫米/55倍径的主炮,五对大直径负重轮,60度正面斜装甲,五人车组。

但计划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德国国内糟糕而混乱生产组织能力军工产提升的最大敌人。实际中,军备装备部门的人明确地告诉汉娜:由于结构较复杂,生产工时高,军工厂不可能在1940年前提供足够多的75毫米/55倍坦克炮。

所以最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改为安装一门75毫米/42倍径的坦克炮代替。

虽然名为二十吨计划,但实际上开发时汉娜却要求其必须留出百分三十以上的承重上限亢余度。该型坦克计划安装一门75毫米/42倍径的主炮,60度正面斜装甲,五人车组。考虑到西欧战场多沼泽的环境,该型坦克使用的是40毫米的宽履带。按照汉娜的计划,未来的法国战役结束后,三号坦克的生产进度将逐渐停止,届时德国将转产三十吨坦克。

为了加快三号坦克的开发进度,其设计研发是完全建立在二号坦克的基础上进行的放大改进,所以两款坦克的外型很相似。

三号坦克,从A型到C型都是试验型,产量不高,加起来只有三百辆,1938年五月时,最终确定版D型开始生产,这时战斗全重已上升到二十五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