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至尊魂帝 第224章

作者:曲径小路

突然间,彤云散去,虎啸渐平,紧跟着万里赤云逐渐溃散,八卦阵盘消失于无形。

众大儒一个个神情紧张,目光不时瞥向门外,也不知道事情到底进展成什么样子,那两个天才有没有找到。

半个时辰后,许褚率先赶回,在其身旁仅跟着一个孩子。

“殿下,是末将失职,暂时只找到了一个孩子,弟兄们还在寻找。”

其实许褚也知道,一旦天地异象消失,再要寻找到觉醒真龍神魂者,就没那么容易了。

刘曜淡笑一声:“孩子,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那小孩眨巴眨巴眼睛,取出试卷交给刘曜:“我叫诸葛亮,大哥哥,还有些题我不会,你能教我吗?” ..

第153章 重新制定度量单位?

那必须必的能啊!

刘曜没有丝毫犹豫地点了点头。

特么,一个不小心,自己居然成了未来智慧化身的师傅,简直碉堡了!

只是很可惜,许褚等虎卫几乎把整个阳翟都翻遍了,最终也没能找到司马懿的踪迹,否则汉末三国两个极品天才,都将成为他的徒弟。

虽然历史上的诸葛亮最终败在了司马懿的手里,但在这里则未必!

有系统的辅助,又有天下第一书院这么牛逼的学习氛围在,若能好生调教一番,未来吊打司马懿,应该没有丝毫问题,毕竟司马懿已经丧失了这绝佳的机会。

“这道题目主要是这样……”

刘曜针对诸葛亮试卷上存在的问题,一点点给他灌输某些知识,通过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刘曜同样发现了,他的某些知识,或许对这个时代还是太早了一点。

毕竟连诸葛亮都需要思考很长时间,那么别人怕是得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体会、领悟,甚至永远都不可能理解。

也因此,刘曜需要对更基础的一些知识进行普及与修订,这样才能更适合这个年代的人,尤其是像诸葛亮一样的年轻人,他们才是大汉朝未来的希望所在。

“嗯,我明白了!”

小诸葛如有所悟的点了点头,紧跟着他又自己在脑海中重新梳理了一遍,完全记住之后,才开始咨询刘曜下一个问题。

整整一夜未眠!

当第二天清晨,翠鸟声声的时候,刘曜已经累得上眼皮开始打下眼皮了,可诸葛亮却还是一脸的兴奋,一个人回到屋子里,开始巩固一夜的收获。

郑玄亲自给刘曜端来了早餐,望着一路小跑离开的瓷娃娃诸葛亮,不由得称赞道:“看来这个世上,还真有生而知之者!殿下你是,小诸葛也是,我们已经老了,唉。”

刘曜嘿笑道:“郑师哪里老了,才五十多岁而已,只要华神医一直在咱们学院教授医道,我保证你能长命百岁!这书院离我刘曜可以,但却不能没有郑师你啊!”

郑玄欣然笑道:“说实在的,经历了最近这几个月的时间,老朽才发现,以前的五十年基本上虚度了,我这一辈子,只要能经营好这书院便无憾了。”

郑玄当初之所以没有和司马徽逃到荆州避祸,便是因为他将颍川书院当成了自己的命脉,刘曜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才将院长的头衔永远锁定在了郑玄身上。

天下第一书院未来必将扩建,刘曜要让所有学生都牢牢记住一个名字,整个名字便是为此而付出一生的郑玄!

“对了郑师。”

刘曜从桌案上取出一沓纸张,递给郑玄:“这是昨夜我修改过的教案,可能格物学,算术学里的东西,难度有些大了,所以咱们的教案仍需要修改,你帮我参谋参谋。”

郑玄随意翻阅了几张,不禁问道:“殿下,你要重新制定尺寸?厘、寸、尺、丈?这些东西咱们不是有吗?”

“我要更精确一点!”

刘曜喝完粥,解释道:“不论是格物学,还是算术学,其实都需要用到尺寸这个概念,更高年级的机械学更是对尺寸要求极高,咱们只有将其精细化,才能打造得更加完美。”

郑玄精通《九章算术》,所以对刘曜的这个提议表示理解:“想法是好的,可是殿下,但凭咱们的力量,能改变整个大汉的尺寸习惯吗?”

“这点郑师不比担心!”

刘曜欣然淡笑,颇为自信地道:“只要咱们足够强,自然会逼着所有人都像咱们学习,尤其是在机械制造上,更是如此。”

落后叫要挨打!

刘曜培养学生,其目的正是为了提升大汉的实力,这些东西必将在实物中体现出来,比如刀剑的精度,床弩的标准。

诸侯们如果不学他们的技术,就永远都会被动挨打,所以刘曜根本不担心尺寸对大汉朝的影响,因为在未来,他刘曜就是唯一的标准!

“那好吧!我这便派人修订,然后抓紧时间刊印,争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们的课本装订出来,没有课本哪行。”

郑玄说罢,便将那一摞纸收入袖中,揖了一揖,当即拜别道:“殿下忙了一夜,还是抽空歇息一下吧,用你的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多谢郑师关心!”

郑玄离开后,刘曜整理了一下昨夜的收获,又针对更基础的一些定理,公理,汇编成一个小册子,这才回到屋中稍事休息。

在刘曜休息的这段时间里,谯县的印刷工厂,已经把试卷运到了书院,又接回课本的最终版,准备刊印。

而郑玄、司马徽等老师,则在第一时间内,命人准备好了明日准备考试的教室,摆满了桌椅板凳,笔墨纸砚。

等忙完这一切的时候,已经到当天夜里,众人美美的休息了一夜,养足精神,准备接受明天的考试大典。

第二天一早。

书院便挤满了前来应考的学生。

大汉王朝是没有考试这个概念的,科举在隋朝时,才真正诞生,也因此,刘曜的举动在这个时代中,明显具有非凡的意义。

由于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刘曜制定了极为细致的分工表,在最开始的时候,便将各位老师们需要做的事情,安排的极为妥当。

正是因为做了充足的准备,今日的考试大典才没有出现慌乱,没法控制的局面,一干大儒们对刘曜的敬佩之情,愈发的深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