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宝剑 第686章

作者:学霸殿下

薛宝钗轻叹了一声。

——看来我还是不如颦儿。

林黛玉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十岁那年被外祖母贾老太君接到贾府居住教养,带她习文识字,练武强身,一如嫡亲孙女一般疼爱。

她小小年纪,谈吐言行已然不俗,倾城风姿也渐渐显露,本应该长成个天仙般的人物,被阖府上下捧在手心小心呵护,但她性子倔强,又自小没了双亲,自尊心变得极强,凡事都不肯露怯,以免让人小瞧了去,但一个容姿不凡、才华高妙的小姑娘所表现出的倔强,很容易会被看作自矜和自傲。

于是渐渐的,林黛玉在贾府众人的眼中,成了一只时时刻刻竖起尖刺的刺猬,谁若是不如她的意,就要被狠狠地刺一下,虽然她是老太君最疼爱的外孙女,但惹不起,总是躲得起的。

所以理所当然的,她在贾府遭到了孤立,她因此变得越发孤僻乃至刻薄,就像越来越坏的恶性循环,周围的人对她的孤立和淡漠,不吝于风刀霜剑的无形摧残,令她的性格越来越沉默内敛。

而且……这世间的事情,最怕的就是对比和比较。

薛宝钗心中苦笑了一声,后来她也进了贾府,无形中加深了荣国府众人对林黛玉的偏见,因为两人的性格与处世简直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她知道怎么去讨人的喜欢,她知道怎样才能操纵人心,最重要的是她别无所求,所以不介意为别人考虑,刚进了贾府没多久,就连最刻薄的嫂嫂都对她笑脸相迎,府中的小姐妹,已经待她比亲姐姐还要亲热了。

大家对她有多亲热,就对林黛玉有多淡漠。

她也关注着这个小妹妹,数次想要改善一下彼此的关系,让她变得开朗一点,但对方对自己的防备用眼睛就能看出来,试了几次,收效甚微。

荣国府中的平静生活,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呢?

她记得从她进入贾府开始,荣国府就没有了男丁,毕竟是牵动天下的天元大战,没有哪一家能够独善其身,贾家一门双国公,几乎是后土顶尖的勋贵,既是与国同休,那国难当头,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小时候的事情,她记得不是很清楚,只记得舅妈们与嫂嫂们的痛哭声,还有白色的灯笼与布,以及外祖母那中气十足的训斥。

外祖母是贾家的老祖宗,老太爷去后,她就是府中的主心骨,她也曾经是国家战将,也为国家培养出了很多战将,然后亲自送他们出征,最后亲手接回他们的遗物,她的丈夫,她的子侄,她的孙儿们。

她那时曾经偶尔听说,以前贾府之中,还有唯一一个男丁,那是老太太的嫡孙,贾府最后的血脉,是个混世魔王,整天嚷着要去前线为国杀敌,但在这种情况下,家族的传承已经比战场的荣耀更加重要,毕竟荣国府已经向国家证明了自己的忠义,用祠堂那些年轻与不年轻的牌位。

所以,那唯一的血脉嫡子,已经变成了荣国府上下的最后指望,阖府上下,对他百依百顺,捧在手中怕受凉,含在嘴里怕化掉,至于他想效仿父兄、为国出征的雄心壮志,自然是被雷霆镇压到不留一丝余地。

贾府死的人已经够多了,已经足够了,已经不能再死了。

但那个最后的嫡子,老太君最小的孙子,他那时候才十二三岁,他还是太小,不知道自己对于家族的意义,不知道血脉的延续对于一个古老门楣的重要性,所以他跑掉了,只留下了一封慷慨陈词的书信。

贾府的人几乎全都要疯了,老太君甚至亲自出马去找,往军中递了无数封书信,拜托了很多昔日袍泽帮忙,甚至连陛下都被惊动了,但依然一无所获,日子一天天过去,希望一分分磨灭,谁都知道,这事恐怕凶多吉少。

荣国府失去了最后的嫡子,意味着血脉的断绝,这天塌下来的事情依然被老太君牢牢顶住,她作为家长,宽慰着自己的媳妇们,说大不了去宁国府过继一个,大家都姓贾,都有共同的先祖,这不算什么。

但大家都知道,老祖宗比谁都伤心,她终究没有保住自己丈夫的后代。

所以那个一去就没了踪影的嫡孙,就成了荣国府中不能提起的禁忌。

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呢?

大概是她十五岁的那年吧,算算时间,应该是六年之前,距离大荒山之战发生还有四个年头。

那时候,她那位未曾谋面的表弟,已经离家出走了五年。

他的消息终于传了回来,是圣旨,还有朝廷无比丰厚的封赏。

那位一走就是五年、杳无音讯以至于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死了的表弟,不仅活得好好的,而且已经是北方战区一名功勋赫赫的战将,他在战场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表现出了远超父兄的军略能力,以压倒性的交换比成为了北方首屈一指的对阵域外天魔的名将。

陛下的圣旨中充满了溢美之词,密集的鞭炮声从来都没有停过,找来的戏班子唱了三天三夜的大戏,冷清的荣国府再度活泛起来,那样的场景,薛宝钗从来都没有见到过。

传旨太监近乎于讨好的谄媚嘴脸,一眼望不到头的装着御赐封赏的车队,从各郡州县府涌来的大人物们的恭贺,这门庭若市的盛景,构成了薛宝钗对那位表弟最直观的第一印象。

——似乎变成一个了不起的人了?

但薛宝钗并没有关注这个太久,她看到了朝廷荣宠下更加深刻的东西……本来荣国府的嫡孙找到了,为了保护忠烈之门的最后血脉,那位表弟应该被朝廷以最快的速度调离军队返回家乡的,但来的不是表弟,而是圣旨,陛下的荣宠、封赏与礼敬中透着的是一种歉意。

——对不起,朝廷需要你的孙儿。

老太君依旧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想通了一切,在确定自己的孙儿安然无恙,并且成为了朝廷栋梁、变得顶天立地之后,她除了欣慰和高兴之外,就犯了很多普通老太太同样的毛病。

毕竟孙儿都长这么大了,而且如此一表人才,自然是要讨一个同样出色的儿媳妇了……这事要赶紧操办,不能再拖了。

况且,战阵刀剑无眼,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如果最坏最坏的情况出现了,至少要留下一点骨血。

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因为老祖宗的目光理所当然地投向了贾府之中,若论知根知底,没有比日夜相处更能看透人心了,老太太觉得自己身边的才是最让人放心的姑娘,况且才华容姿,都是上上之选。

老太太是女中豪杰,做事也有分寸,她已经将自己的孙儿视作了能够挑起贾府门楣的家主,自然不会以长辈的身份直接安排下一门婚事,而是写了一封家书探探口风,问贾将军有没有看中的心上人,奶奶替你去提亲。

回信委婉但果决,甚至还有“天魔未灭、何以为家”的名句,一时在本地传扬,但老太太何等人物,立刻来了个先斩后奏,你军务在身不能回家,但家里的姐姐妹妹去军中探亲,你总不能避之不见吧。

于是薛宝钗就平静地启程了,她知道外祖母的意思,女儿家的婚事大抵是不能自己做主的,而薛家也绝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过也没什么不好的,女子终究是要嫁人的,何况外祖母给自己选的丈夫是年轻有为的名将,不是那种无能的草包,都是一家人,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只是令她感到惊奇的是,同行的居然还有林黛玉,在老太太试探地问出她愿不愿意去看望一下她的表哥时,林妹妹一口就答应了。

薛宝钗先是惊奇,后又恍然,林黛玉之前也没有见过那个贾家嫡子,她之所以一口答应,是想离开荣国府吧……逃离那个冰冷孤独的地方。

那时她对这个小妹妹只有怜爱和心疼,一点都不觉得,这个脾气不好、性格别扭的小姐妹会成为她的竞争对手。

然后,她们第一次见到了自己未来的丈夫,在军中。

第一次的会面比较奇妙,她之前不止一次地想象着未来夫君会是何等人物,是威严还是随和,是自傲还是谦逊,老太太说他是个只会闯祸的孽障,府中人说他以前是个混世魔王,但她觉得,这位表弟表现得竟然有些拘束,一点都没有一家人的亲近。

可能是离家太久了吧……五年,让一个只会闯祸、不知天高地厚的浪荡子,变成了战场上横扫千军的一时名将。

一个非常奇怪的人,有时会彬彬有礼,有时会脏话连篇,有时端正守礼像是正人君子,有时满嘴淫言宛如市井流氓,他有时会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事后仔细思量确实有点道理,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时候还会骂人,骂的非常难听,然后就动手打架。

但总的来说,薛宝钗对这个外祖母敲定的夫君,还是很满意的。

唯一不满意的一点在于……

在于这位未来夫君总是对她保持着不冷不热的态度,不亲热也不疏远,好像充满了某种很是眼熟的警惕。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但他跟林黛玉的关系,竟然一天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