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之超级奴隶主 第893章

作者:萌萌暴君

曹操本来是拿不定主意的,荀攸这么一说,好像也有道理,再看群臣,一脸赞成,似乎大部分主张打江东。便也不再勉强,道:“既然大家都认为江东好,那么我也同意,立即拟定平定江东南方的计划!”.

第一百六十四章 鲁肃

却说曹操决定南下江东。要与群臣商议方略。

那程昱道:“当务之急,是防止孙刘达成同盟,而力促江东投降。”此言一出,群臣均赞成。那曹操道:“先生此言高明,我现在就修书送往江东,促使他们投降。现在我们在江边的军队已近百万,实力雄厚,江东根本不是对手。只要他们乖乖投降,条件还是好商议的。”说着下殿,当场拟定文字道:“吾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说着洋洋得意,道:“如此孙权知我雄威,若识相,就离刘备远些,速速投降。”

那程昱一听,这段话甚是骄横,分明在炫耀自己,然后警告孙权。如何能发?但是见曹操洋洋自得,根本不和群臣商量,直接叫使者传了过去,也只好闭口。心想但愿孙权能被百万雄兵吓倒,直接投降,这样再来一月,可一统南方。可以和落尘正面对决并且击败之。

却说刘备这边。现在每日加固城池,全城练兵备战,整修粮草器具,看来是要抵抗到底了。但是夏侯惇到乌林、赤壁等地后就没有再前进,大概是渗入了孙权的势力范围,所以谨慎了一些,让曹操拿定主意。

那法正自从当了刘备参谋,却也一句话都没有进过。刘备部下都几乎忘了有法正这个参谋这回事了。刘备心中纳闷,落尘把法正送来,他却一句话不说,这是干什么……不久,落尘来信。指明要法正在刘备面前拆看。刘备心中明白,是落尘避嫌之意,防止自己怀疑。于是刘备连连推辞,法正却不由分说,拆了信件。刘备和群臣半推半就,也都凑上前去看了。不卡不要紧,一看都一头雾水。连那法正,也是困惑不已,愁眉苦脸。这哪是什么信件啊,分明是个莫名其妙的问答片段。但是大家都能看出来,这个问答与时局有关~。

譬如:

问: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答: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_共语!

问: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

答: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

仿佛一个人拥护曹操,一个人反对曹操,双方在互相辩驳。而这一个小问答就直接涉及了“曹操”和“刘备”,法正心中困惑。将这几个问答反反复复看了几遍,犹不得其中的奥妙。

再看刘备,也是一脸懵逼。

信末,却是一行大字,道:“用激将之法。”

要不是落款明明白白的署着落尘的名字和他的个人大印,法正简直以为是送错了。而信的开头明明白白写着法正拆阅,请刘皇叔同阅。

众人实在不解,正在各自猜测。那门外军士进来道:“江东鲁肃前来拜望。”

众人面面相觑。这个鲁肃,还是有些名气的。江南大户,性素来豪爽,喜击剑,习帝王大计之学。原来周瑜起兵,没有粮草,去问鲁肃借,鲁肃慷慨相赠。两人就此成了忘年交,关系在江东群臣中也算是相当好的。在周瑜举荐下,鲁肃到孙权处当了议事大夫。后来听说他给孙权出了一套雄途大计。孙权和他促膝夜谈,鲁肃平时虽然不爱说话,但是讲起时局来,滔滔不绝,鞭辟入里。提出三分天下之说。此时中原两雄并立之势已成。落尘和曹操,目前谁也吞并不了谁,双方都急于扩张。南方暂时安宁。现在江东国富民殷,据有天险,应该加紧练兵,静观其变。待有时机,则北上取夏口,再取南郡,西进取长沙、湘潭等地,将势力拓展到荆州。如此,据有长江,屯兵自守,连落尘、曹操也不敢轻易南下。如此三足鼎立之势成矣。孙权听后大为钦佩,对鲁肃大为信任,甚为器重。由此,鲁肃成为名震江南的名臣,连江北中原也有耳闻。而他三分之论,为江南人士津津乐道,竟然成了一个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政治学说。北方曹操和落尘因为无力顾及南方,所以虽然暗中聚集群臣讨论过,但是都没有公开发表意见,以免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唯有荆州一派,甚为不满。而且以为匈奴有吞并荆州之志,所以历来对江东严加防范。况且荆州刘表干掉了孙坚,江东势力大为削弱,两家可是世仇。刘表还组织了一大批学者批判此种论调。不过现在这些真批判假批判的狗头学者大部分都被曹操收编了。

. ....... ...

· 0求鲜花····· 0

众人面面相觑,两家素不来往,这次鲁肃如何主动登门拜访。刘备道:“请鲁肃先生进来吧……”一边不安地踱步。现在江夏危如累卵,江东日子也不好过,鲁肃现在过来,难道和曹操有关?

不多时,鲁肃被近卫引了进来。双方各自见了面,叙了礼。双方都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张飞正待质问,让刘备用眼神制止了。鲁肃见气氛尴尬,也不知如何引入,便直接说了。那鲁肃起身道:“我此次来,是为了来和刘皇叔和法正先生商讨曹操陈兵江东之事。”

这句话果然直接,众人互相看了看。那法正道:“先生有何打算,请直说。”

那鲁肃道:“现在曹操陈兵百万,要我家主公和他合兵,一同拿下刘皇叔……谓会猎于江夏。”

“名为会猎,实为劝降。”法正冷笑着道。

“正是……”鲁肃倒也老实,也不绕弯子,道:“我家主公现在就是否投降犹豫不决。就在下个人而言,反对投降。一旦投降,固然对我家主公没有好处,对刘皇叔更没有好处。主公听说落成将军身边副军师法正现在在江夏,特请先生去江东,我家主公想当面求教……”.

第一百六十五章 长江!长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原来鲁肃是过来请法正去江东的,鲁肃是个主战派,所以希望法正能劝说孙权不投降。那孙现在也拿不定主意,自家人商量不够,还要把落尘刘备联盟集团的法正请过来。天下的士人,现在大概有三个阵营,一是落尘集团一派,一是曹操一派,另外是东南一派。东南一派主要有荆州的和江东的。曹操攻占荆州后,荆州士人大多跟随降曹,有部分逃往东南乡野。当然,除了这个走上政治前台的三派,还有大量隐居于乡野的“逸民”。这些人不在朝堂上发声“四三七”,观点也不经常为人们所耳闻。逸民们有的名扬海内外,是个著名的隐逸之士,有的默默无闻,还未被天下人所知。

法正别过刘备等人,独自随鲁肃南下。出了江夏城,便见连天江水,滔滔东去。江上湿气萦绕,清风徐徐。那鲁肃只乘了一艘快船,几十名士兵,便携法正沿江而下。出江夏,便过三江口、黄州等地,一路上吴蜀军队戒备森严,岗哨林立。这段江面本来传来传往,甚是繁忙,现在十里不见一船,只有军舰在游弋着。到处充满了大战前的紧张气氛。

那鲁肃见法正正出神地盯着江水看,便走了过来。

好一个长江!提到长江,国人眼前便是白水滔滔之感,提到长江,便是泽被大地,雍容富贵。长江果然壮阔,但比黄河,却多一些温婉。不似黄河奔腾嘶吼。那黄河养育的中原人士,便有奔腾豪迈之气,尚武之风,又经礼仪教化,遂成为汉人的典型形象。一过长江,水泽萦绕,山河人物多了几分温和妩媚。江东之人,便有清新秀丽之感。此为吴人。

那孙氏本是淮泗一带,离江南还是有一些距离的。到了江南,与江南氏族磨合。现在东吴果然人才济济,蔚为大观。首当张昭、周瑜。此二人与孙策最好,孙策死后,又率先站出来支持孙权。所以为江东肱骨之臣。此外又有孙坚一辈的老将,韩当、黄盖等人,这些人德高望重。又有跟随孙策而来的、或者新加入的中青派将领,人数众多,乃是主力。有蒋钦、周泰、凌统、甘宁、徐盛、丁奉、潘璋、董袭、吕蒙等人。这些人有的是淮泗老将,有的是孙策复江东过程中加入的,有的是孙权即位后新加入的。这些人果然都是听孙权、周瑜,所以孙权把周瑜看做国中武将的一把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周瑜身边聚集一大批中青派主力将领。而韩当等人俨然已是垂垂老矣,虽然并未退场,但是发言权不大。这个鲁肃,却是孙权即位后新加入的,由周瑜引荐,深得孙权信任。此外文臣有诸葛瑾等人。此次是否投降,是朝中张昭为首的保守文臣一派,主张投降。韩当等老将是坚决主战派,中青派将领也大多主战。周瑜态度未明,在鄱阳湖调集水军,还没有参与朝堂公议。如果周瑜主降,那么中青派将领势必跟随,朝中大部分都是降派。如果周瑜主战,那么朝中主战一派的力量要显著高于投降派。这个鲁肃,也是个坚决主战派。可以理解,鲁肃提出三分天下之说,就是建立在对江东能量的自信基础上。现在攻占荆州的目标虽然没有达成,江东还没有大举插手荆州事务,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就以万马奔腾之势南下了。江东方面自知不敌,只能知趣躲开。虽然如此,但是江东的实力雄厚,水陆军带甲二十万,民殷国富,据有天险。鲁肃所认为的三分天下的实力还是有的,即江东还是有能力自保的。张昭等人,乃是对江东实力之不自信,甚至是对江东实力无知,慑于中原军队的强大气势,却不知江东水陆军在地形、补给、气候、水军素养等方面都具有极大优势,只要策略得当,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却见已入农历八月份,秋风乍起,暑气已去。淅淅沥沥的雨便下来了,雨一下,天地间便凉爽无比. 0随从见船头风大,便送来了薄的斗篷给两人披上。

这是本书给读者第一次介绍长江,便有《大雾垂江赋》奉上:

大哉长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吴,北带九河。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咸集而有。盖夫鬼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

(此一段谓长江之大,横贯东西,汇百川而如海。江中有何物?你且见眼前大雾弥漫,江面宽阔,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那江中如何没有一些鬼怪异类,各色奇异的生物。)

时也阴阳既乱,昧爽不分。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虽舆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闻。初若溟蒙,才隐南山之豹;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鲸鲵出水而腾波,蛟龙潜渊而吐气。又如梅霖收溽,春阴酿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甚则穹昊无光,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

(此处1.4大雾江景,雾甚浓,如何看见两岸?如同一叶孤舟在无边无际的水和雾中行走。如此大雾之境,那各色神奇生物,便能越水而出。鲲鹏也能出而吐水,仿佛就在这船的不远处。然而大雾弥漫,还是看不到。)

于是冯夷息浪,屏翳收功;鱼鳖遁迹,鸟兽潜踪。隔断蓬莱之岛,暗围阊阖之宫。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若寒云之欲同。乃能中隐毒蛇,因之而为瘴疠;内藏妖魅,凭之而为祸害。降疾厄于人间,起风尘于塞外。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

(如此大雾垂江,战舰疾驰,心中块垒一吐而尽。那胸有万种机谋宏略之大人,便能迎江而感慨!).

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殿之上

法正随鲁肃,在此长江上一路驾舟疾驰。路过关卡,见鲁肃站在船头,无不恭敬放行。一路畅通无阻,不日便到柴桑。听说周瑜也处理完了手头的事,正不分昼夜赶来,预计今日或明日便能赶到柴桑。

那孙权见法正来了,也不急着见,先让法正与江东智谋之士讨论一番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