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客无心随白鸥
出门在外,不能给自己树立「昏君」形象。
姬青阳所言确实是实话。
“老兄也把自己给拆成两个,原本一个就让人心累,两个更累。”月无缺继续吐槽:“而且唠叨起来没完没了。”
“你不担心我将这些话转告他?”
“他都知道。”
“哈。”
“我也是不想被抓着加班才跑出来外面,老兄他明知道我不擅长那些事,还让我学。”
“他只是想让你有一技之长。”
“我没有吗?”
“多学一些总没坏处,他是为你好,而且也有考虑你的感受。不然以他的修为,你以为自己能跑出来?”
月无缺与剑谪仙没有矛盾,只是兄弟之间的些许小事罢了,姬青阳自己也带过小弟,知道剑谪仙究竟是怎么个想法。
这下反而轮到武痴只能旁观。
这话又说回来,该说不说,帝青颺亲自给倒酒这事,就挺微妙。
…………
对于自己喝断片之后说的话,发生的事,月无缺主观将之忘记,他自有法门能处理,反正不是重要之事。
姬青阳与武痴不仅交流过理念,后续也交流过武学。
两人甚至互换过几式绝学。
姬青阳顺便将《烙骨大法》丢给武痴,既然另一个时空能五式合一,那就证明,其确实能在原有基础深入开发。
在两人互换的绝学中《烙骨大法》只是一个添头,邪帝绝学不是苍皇绝学。
武痴以诚待人,姬青阳自当以诚待之,拿出自己的绝学开源,共享《中天紫微妙卷》,对他们这个境界的人而言这样做非常正常。
只是,直到姬青阳离开,他都没有做下正式加入轩辕神朝的决定,对方也没有强迫他。
“感受如何?”
待人离去,月无缺才与武痴询问,两人论武他只是旁观并未参与。
那份《中天紫微妙卷》他又不是没看过,只是看着就头疼,想把它研究明白,恐怕穷尽一生都做不到。
像武痴这样没有参与到神朝革新中的人看起来会更难受。
抬手捋了捋胡须,武痴感叹道:“见面更胜闻名。”
月无缺道:“那看来不久后你与玉人就是同僚了。”
武痴没有给出答案:“没想到,好友竟有多重身份。”
“行走江湖,身份是自己给的,多几层身份很奇怪吗?”月无缺悠悠道:“坦白讲这也就是帝君脾气确实好,否则就好友你这个样子,指不定已经要被杀人灭口以绝后患了。”
第1315章 佛门的终极成果,颠倒梦想
简而言之,上行下效,身为一国之君的帝青颺都这么知「礼」,其余人自然有样学样,而强如帝青颺都没有以武力逼迫他人,神朝其他人亦会下意识摹仿。
以帝青颺的能为与功绩都没有以力伏人,没有欺压弱小,那些稍微有道德追求的人,平日中会以此来约束自身。
因此,久而久之,会在神朝疆域内形成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又会逐渐升华。
最终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与象征。
正是有此基础,将「靖玄之道」融入到神朝的「人道」中时,并未引发排斥,全新的人道推广起来亦未遇到太多阻碍。只要在轩辕神朝,无论为官还是做其他,至少都会认同「人道」这一理念中的部分,他们同样是促成理念进步与革新的一份子。
那「武痴之侠」的融合亦会很顺利,站在月无缺的角度看来,便是如此,自当如此。
弃教存法、罢黜百家,受到影响的自始至终就不是那些百姓。
百姓比那些“食肉者”更认同「人道」。
纵然不在权力中心,月无缺对矛盾与问题看的却很透彻,只是不知道如何解,而且也轮不到他去解。
姬青阳虽然看上去有些“轻佻无威仪”,但武痴能够清晰看出,那只是他的其中一面。
一国之君怎有可能无威仪?
看不出来是人不对、场合不对或者事不对。
唯独不可能没有。
只是,展现出这样一面,反而促进武痴做下决断。他很向往帝青颺描绘的前景,不过在加入神朝之前他需要做上些准备。
…………
地纪两千二百年,上皇元年,随着轩辕神朝推行改革,有太多事情发生在这一年。
魔佛波旬在冥界之所为虽不为外人所知,然而姬青阳知晓,就代表神朝诸公知晓,像天佛尊等人对其之戒备更甚。
于是,在这一年季冬,天佛尊牵头与一众高僧做了件大事。
他们必须想办法反制魔佛波旬。
继儒门、道门得到成果后,神朝内循序渐进解散的佛门,汇总各脉传承,结合神朝已有成果根据需求重新进行编撰。
原有的《八部神功》很强大,确实提供了一条证道之路,可在面对魔佛波旬这方面,就连八部神功都力有不逮,更不用说,天佛尊等人的目的还是反制。
包括天佛尊、九界佛皇、摩诃涅、宗佛等一众高僧,皆参与到这次革新。
最终成果以契苦、集、灭、道四谛,核心乃以佛法修行为主。
第一个境界被命名为「明法」。
佛门修行与寻常修行不同,多重“意”之锤炼觉悟,而轻寻常修者炼气调身之法。
因此,其入门便要读经识典,伴以修行,以意观经文,勤思广论。
待到明苦谛缘由,晓人间八苦,知佛法因何所必行,可为意觉初启,明法境通,可进行下一步的修行。
不过佛门虽重修意,但并不反对练气之法,相反佛门练气之法亦极为精深,因此即使重点不在此,其门人根基亦是不浅。
第二个境界被命名为「悟通」。
当意觉初启后,便是不断壮大、点亮意觉之存在。
所谓意觉,是指人自身的意志经过特殊的学习与感悟所蜕化而出的“心”,亦可称做“心中世界”,为聚集自身一切想法念头之物。
对于人自身的意志与神识究竟有何不同,佛门研究遂久也不得终解,但亦颇有成果,传闻释迦牟尼正是一朝得悟,意觉通贯,方将意与五感齐同,而诞生“六根”之说,更是作出后世无数佛门典籍。
也是因此缘故,佛门修行的重点便在这意觉上。壮大意觉的关键,便是在这“六根”之中。
意为念头想法之合,而念头则自五感而来,欲明念头、悟想法,则需明五感,成六神通,即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以及“漏尽通”。
至此境界,便需要炼气淬体以辅助修行,行气淬炼肉身,强化五感,致使五感通透,敏锐异常,更好的观察世界,以此更深入了解世界,行正道想法,便可锤锻意觉。
当眼、耳、心、命、足五通达成,便可为悟通境通,可尝试迈入佛门修法精髓之境。
与道门的成果不同,佛门的成果在悟通就有可能成就先天。
第三个境界被命名为「原因来果」。
反制波旬之法便落在此境。
心度往向大轮转,四谛八苦回环观;
自因由果复回因,力趋如来寂空禅。
至此境界,已明法悟通,此时便要步入修行正途。佛门修行最为关窍之秘,便是这「三身归渡」。
意为本应所见,如如不动,故为法身;
气为天地所生,各见不同,是为报身;
神为随受所感,难惹苦缠,是为应身。
意合神、气,三身归一,所成就的奇特力量即为——“佛识”。
佛识之力,玄奥非常,是意是神是气,非意非神非气,乃不动法门,如光如火,邪魔见之辟易,更能正心正想,御内生之邪心。
佛识可随练气壮大,亦能随意觉发展而壮大,同时也可侧映神识,行神识之用。
但需切记,意法相通,意为三身之首。
相应,若心意生变,佛识也将遭受影响。
人身因有六根,则有六识;因有六识,则有六尘;因有六尘,则有六贼;因有六贼,则耗六神;因耗六神,则坠六道也。
欲修行,则需守六神、清六贼、去六尘、静六根。
当修成佛识之后,便可开始这修行之路,步入“三因果”境。
所谓三因果,即为“自”、“了”、“寂”因果三境。
当佛识成就之后,便可依靠佛识抵御内生邪念之用,尝试以意觉于内心深处,构造一处独特世界。
此世虚幻,一切皆为自身内心对外界的投射,常与真实界无异,故名“颠倒梦想”。
修者需以无意识操纵世界,让此界处于不由主观意识控制的变化中,每次将外部记忆抽离,宛如一次新的轮回般,将自己的意识投入这个世界,待幻想中死去后,回归意识便是一份新的感悟,以此行明了,悟通达,因自生因果,故称“自因果”境。
第1316章 天策真龙?东龙定宗!
而缘何需要佛识抵御邪心?只因此境需要萌发本我,直面人性最为丑陋之处,一切色、怠、贪、嗔之欲显露无遗,步入颠倒梦想中与野兽无异,行诸般害人恶事,若回归意识,便极可能动摇修持,溃散正念,故需生佛识以抗邪心魔念,护向法心不易。
当初入颠倒梦想顺利完成,则可继续,以此颠倒梦想之法,守清去静,不断壮大佛识,收心放心,以臻更高境界。
因佛识为一切本来,故此大境名“原因来果”。
开创该境界之人自然明白其隐患,然天下大道皆在取舍之间,有取有舍,能够以「佛识」反制魔佛波旬,但再倾覆时如山崩塌,难靠本身的力量纠正回来,只能靠外力感化。
这代表修成「佛识」再被魔佛波旬洗脑,属于自己的「我」会被锚定。
届时,请修行境界更高的人出手即可,这本身就像一种进步,欲界洗脑不再无解,帝青颺之能为更在魔佛波旬之上。
第四个境界被命名为「圣听」。
与道门成果的「极元」相同,乃是太易境界的最终成就,亦与儒门成果中「朝彻」相同,圣无殛没有按照儒门成果取名,天佛尊等人却不在意,此番成果,本就兼儒、道双方之长。
上一篇:开局威胁女主,这个反派我当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