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客无心随白鸥
是故,贫僧将唯识宗法门传给他,得了他一段因果。”
关于龙霞,姬青阳关注过,不过这条线由香九霞亲自负责,他说道:“龙霞与逍遥因缘结为好友,曾被推荐去鹿苑一乘修行,与佛皇亦有一段缘法。”
玉菩提颔首:“这段缘法,如今贫僧便交托给帝君。”
“嗯。”
“此外,关于魔佛波旬……”
“魔佛波旬方面我比光尊做的布置更多,光尊大可放心。”姬青阳出言打断光尊再来之言。
玉菩提顿了顿,转而道:“那帝君可否与贫僧交个底?”
姬青阳轻描淡写回答:“天机不可泄露。”
“罢了罢了。”
只见玉菩提轻轻摇了摇头,自地上起身,向对面之人一拜——
“唯识·玉菩提拜别帝君。”
姬青阳亦站起身:“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
“青颺礼送光尊。”
天台宗,又称「法华宗」,天佛尊除了是唯识宗高僧,亦是法华宗高僧。此刻姬青阳便以法华宗理念来阐述玉菩提当下状态。
也就是天台六即佛:
理即佛:指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与诸如来无二无别。虽然众生尚未觉悟,但其内在的佛性从未减少或缺失。
这一阶段强调佛性的普遍存在,即使众生尚未修行,佛性依然具足。
名字即佛:指通过听闻佛法或阅读经典,了知自己本具佛性,并开始理解佛法的意义。
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通过“名字”,也就是即佛法的概念通达佛性,但仍未实际修行。
观行即佛:指在理解佛性的基础上,开始实际修行,如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等。
这一阶段的修行者能够降伏烦恼,但尚未完全断除。
相似即佛:指修行者通过深入修行,达到六根清净,断除见思惑,制伏无明。
虽然尚未真正证得佛性,但已与佛性非常接近,仿佛真证。
分证即佛:指修行者分断无明,逐步证得中道之位。
这一阶段的修行者已断除部分无明,证得部分佛性,但仍未完全圆满。
究竟即佛:指修行者断除最后一品无明,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达到妙觉位。
这是修行的最高阶段,标志着完全成佛。
当下,玉菩提便处于「相似即佛」,但他不会一直停留在该阶段,他还有一段路要走,最后这段路苍皇就算修为通天也帮不了他。
接纳那段被加密过的“信息”后,玉菩提将定光梭罗留给姬青阳,离开天佛原乡。
“帝君?”
同样起身的霜旒玥珂看向身旁的青年。
姬青阳询问:“听懂了吗?”
“没有。”
显然,连书都没看多少的霜妃,对佛学与机锋基本没有了解。
“没有就没有吧。”
出言同时,姬青阳伸手摄来定光梭罗,这是支高逾一丈的木制禅杖,通体金色。杖头是一株菩提树,上饰七宝,与杖身连接处乃取十二品莲台作为意象,雕有十字金刚杵,四面分别坠有两枚金铃以及两枚银塔,塔下有七宝挂坠。
莲台下有约莫半尺花纹,下方点缀有宝石与银饰,再往下,便是光滑的杖身,杖尾则以经幢为意象。
定光梭罗一体浑成,装饰亦非外来,而是佛法汇聚所成。
它是由玉菩提以一株独特的菩提树炼成。
叮铃铃——
清脆铃声响起,接触刹那,唯识宗精要悉数向姬青阳呈现。
霜旒玥珂看到这幕目光顿时一亮,那是一种非常独特,她不知该如何形容的景象,让她心跳陡然加快了两拍。
…………
梵宇群峰,涅槃万因顶,一头闭着眼睛的白鹿拾级而上,其周身有九色光华环绕,脑后有一轮背光。
百卷经,千般愿;
色与空,弹指间;
轮回路,有万次劫;
求不得,闭上眼。
一生功名忙如燕,
浮尘落花观不倦,
涅槃究竟寻常事,
有情处,无缘。
白鹿化作一名头顶鹿角的白衣修者,他双手合十,继续拾级而上。
每一步踏出,身上气机便会衰落一分,功体便会衰减一分,似要回归久远之前,修者初次前来此地时的状态。
口中念,心中言;
现世报,却方便;
修行路,无明尽;
幡动时,莫等闲。
一身功名轻如烟,
最苦人无再少年,
醉时引火醒时眠,
贪嗔痴,看见。
最终,修者重新来到圣菩提之下,此时他已经与常人无异,功体尽散,舍诸功德,空洞的眼眶中却有灵光闪动。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第1210章 因果之子·佛门剑神·问菩提
久远之前,光尊在因果之树下悟道,自其中窥得一线因果,循因果而至,与彼时还是轩辕皇的姬青阳结一份善缘。
然而。
「烽云动荡于天下,于苍生而言,非是好事。」
「难道你有法可解?」
「贫僧惭愧,无法可解。」
「佛法呢?」
「佛法亦不可解。」
弹指一挥间,匆匆数百年,但是,这段时间无论对成佛还是对救世而言,皆远远不够,因为求不得,所以无明。
身为佛门「光尊」,以「传教」立道,玉菩提多年来一直在为佛门传承奔走。
对江湖的起起落落他只觉得寻常。
惟独有情之处——救世,玉菩提始终无法放下,只要救一个人,就会想要救更多人,人世如苦海,无尽头,故无缘。
众生之苦,何年何月何时终止?
谁都没有答案。
直到轩辕皇朝建立,全新的气象,出现在这片大地上。
玉菩提想要新创修行法门,在意外之下,成就了如今的魔佛波旬,想要与姬青阳坦白,实际照面后却无法将前因后果道出。
之后,经历过祸棺祭的谣言,经历过无生圣母灭世之危。
直到苍皇因为「弃教存法」再度找上他。
无明终尽。
立「传教」为道是为「救世」,而不单是壮大佛门,于是玉菩提放下「传教」,在幡动之刻放下曾为「光尊」的一切。
或许,当年立道时若不立「传教」,他还能为芸芸众生多做些事。
或许,当年他不曾研究那些法门,就不会有魔佛波旬。
可惜他终究无力改变过去。
若是当时未因「传教」引上那名为「苍皇」的「火」,是否会有不同的结局?但玉菩提并不后悔过去的决定,重新检视自身,他愿意主动配合苍皇的计划。
所以,最后的最后,他重新回到圣菩提下。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上一篇:开局威胁女主,这个反派我当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