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泾阳送来了刚做好的椅子,是两把有扶手的太师椅。
李承乾坐在椅子上,放松着腰背,抬头看着漫天的星辰,秋日里夜风还有些凉。
现在的东宫很安静,听着风吹过东宫时的动静。
其实宁儿昨晚收拾了一晚上,没有休息,她刚睡醒,但神色上依旧很疲惫。
弟弟妹妹们都去骊山了,让东宫的众人也得以清闲下来。
小福坐在东宫前殿的台阶上,双手撑着下巴,也抬头看着星空。
放在炉子上的小陶壶发出水翻滚的声音,那是水开了。
宁儿拿着水壶,倒上一碗茶水,放在一旁的桌上,“殿下,中书省送来了很多奏章,需要殿下批复。”
李承乾慵懒地侧坐着,将双脚也放在椅子上,盘腿坐着道:“以往都是父皇批复那些奏章的吧。”
“是的。”
“现在很累,不想去看那些。”
照理说太子监理国事,应该要勤勉地批复奏章,既然现在殿下这么说,宁儿也只好随着殿下了。
看殿下的神色确实很累,见殿下有这样的神情很少见,多半是真的累坏了。
其实太子殿下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心思很成熟,只是现在看起来又有些惹人心疼。
殿下是东宫的储君,又是大唐的太子,要思虑的,要承受的压力与他人不同。
李承拍了拍一旁的椅子,道:“宁儿姐,你也坐会儿吧,这椅子造得很不错。”
“殿下,奴婢不敢与殿下同坐。”
“坐吧,无妨!你与孤说说话。”
“喏。”宁儿这才点头,有些拘谨地坐在另一张椅子上。
李承乾缓缓道:“这两天过得很累,现在好了,父皇去秋猎了,弟弟妹妹们也都跟着去了,我们也可以放松一些。”
宁儿低声道;“也不知道交代的话语她们听了没有,就怕照顾不好殿下公主们。”
自从弟弟妹妹来到东宫,她总是将照顾皇子与公主们的职责看得很重。
李承乾忽然一笑。
宁儿蹙眉道:“殿下笑什么?”
李承乾道:“也不知道现在在骊山的那群小没良心是不是正在撒欢地玩。”
宁儿道:“东宫的规矩很多,现在去了骊山行宫,自然是没了束缚。”
“呵呵,她们现在玩得开心了,还会不会记得东宫的好。”
宁儿也笑了,没有回答这话。
李承乾多看了眼她的笑脸,低声道:“今日早朝父皇问孤要不要杀了伏允,后来舅舅带着孤看了伏允被斩首的一幕,又看到了皇叔初任京兆府气得跳脚不已的场面。”
宁儿安静地听着太子讲述今天发生的种种事,一直倾听着也没有打断,没有作出评价,任由太子讲着他觉得有些好笑的事。
说了许久,李承乾拿起一旁的茶碗,喝下一口茶水,道:“其实这些天孤看了东宫的那些圣贤书,孤这个年纪最应该看圣贤书,圣人总是希望人从小时候开始学做人,长大后开始学赖以生存的本领。”
宁儿点头。
李承乾叹道:“可从小到大,却颠倒过来了,人往往是长大之后才开始学做人的。”
东宫的几个宫女听着殿下的话语,都很沉默。
又安静了良久,李承乾站起身走入东宫的前殿。
桌上放着一册册的奏章,小福连忙递上一盏油灯,怕殿下觉得不够亮,又拿来了烛台,点燃蜡烛。
这样一来,东宫其他地方还昏暗,殿下的桌前很亮堂。
李承乾拿起一册仔细看着上面的内容,这份奏章讲的是卫府改制的建议,中书省已经经过批复了,作为太子只需要书写批注就可以。
宁儿在一旁磨墨,又给殿下递上笔。
“宁儿姐,孤来说,你来写吧。”
“喏。”
李承乾放下这份奏章,拿起另外一份奏章道:“卫府与行伍军中必须强调军中士卒们在学习与实践上的重要性,掌握好地方的兵事,引导士卒对卫府建制的了解。”
言罢,李承乾道:“这样可以吗?以前父皇是这么回复奏章的吗?”
宁儿道:“奴婢也没见过陛下如何回复奏章,想来这样也是可以的。”
第二份奏章是徐孝德提交的,他还真去坊间过问西域人在关中地界进行买卖的情况。
事实证明,这一次调查还是有用的,关中与西域的贸易多是以皮毛或者玉石为主,还有些时节变动的水果。
看完徐孝德的这份奏章,先搁在一旁不作回复。
可以从中做一些动作,贸易的流动可以带动中原铜钱的流出,现在东宫有钱了,铜钱也有不少,如今的大唐还有很多人在用隋钱。
铜钱泛滥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将许多前隋的铜钱流去关外,这就像是扩大铜钱的蓄水池,不至于关中铜钱太过泛滥,从而将压力分摊出去。
看到殿下将这份奏章放在另一边,宁儿道:“殿下,这份奏章不批复吗?”
李承乾又拿起另一份,低声道:“徐孝德的奏章很重要,孤先搁在这里,以后再安排。”
宁儿点头。
接着,李承乾又看了几份奏章,比如说依旧头疼的收不到赋税的问题,还有地方卫府军械欠缺,更有官道修缮,长安十二县其中九处县衙都年久失修。
小福端来了两碗面条,她先是给殿下端上一碗,道:“夜深了,殿下吃点吧。”
李承乾搁下手中的奏章,吃着面条。
一顿宵夜用完,这才继续批复奏章。
深夜,赵国公府邸,长孙无忌一样没睡,他正在书写着一封书信,这是要给陛下的,信上诉说着今日陪着太子在一路上遇到的见闻,试探着问询了几句,可以见得太子殿下对江夏郡王的事确实不知情。
写完这封奏章,长孙无忌让人连夜送去骊山,叮嘱道:“现在送出长安,天亮的时候可以到骊山。”
“喏!”送信的仆从脚步匆匆离开。
看着眼前随着夜风吹入摇曳的油灯,长孙无忌心中忧虑着,毕竟是东宫储君,陛下对这个太子的要求很高。
其实也不至于这么严苛,就算江夏郡王的事真的有东宫参与,那又如何?
思量了片刻,长孙无忌自语道:“老夫怎么会帮着东宫储君说话,就因这一声声的舅舅吗?”
一直以来长孙无忌觉得自己对陛下的忠心是坚定的,忽然又想笑,怎么可能因为太子的几声舅舅而动摇?
天亮的时候,李承乾发现自己趴在桌案上睡着了,困顿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睡的。
眼前是宁儿的睡脸,她就睡在一旁,手臂枕着脸,另一只手还拿着笔。
将毛笔从她手中拿过,宁儿这才恍惚睡醒,连忙道:“殿下,什么时辰了?”
小福昨晚也睡在了殿中,她是坐在地上,靠着柱子睡着的,后知后觉地擦了擦嘴角的口水,急忙跑出殿外,慌张道:“殿下,快辰时了。”
宁儿连忙拿出朝服给殿下换上。
李承乾顾不上吃早饭了,洗漱了一番便脚步匆匆走出了东宫,又见东宫门口站着的人,意外道:“舅舅。”
长孙无忌手执笏板,低声道:“殿下该去早朝了。”
“对。”李承乾整了整衣襟,又道:“舅舅先请。”
长孙无忌退后一步,还是示意让太子走前面。
有舅舅在这里,李承乾心里总算是踏实了一些,他迈步朝着太极殿走去。
一路上没见到别的官吏,这个时辰大家都已在太极殿了。
李承乾见舅舅一直不问为何会这么迟,也干脆默契地不说。
走到太极殿门口,一众文武大臣都已站在了殿内,殿内很安静,朝班上文武各自站一旁。
一眼看去皇位上空空的。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抬头挺胸迈开脚步,一步迈入太极殿,目视前方从朝班文武两派中走过。
目视前方,从一个个朝臣的身边走过,一直走到父皇平日坐的皇位的台阶前。
父皇不在,青雀也不在,李恪也不在,眼下只剩下自己面对朝臣。
李承乾停下脚步,回过身目光看着众人。
上架感言
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新书期,这本书终于上架了。
写书这么多年了,人嘛,也是一年长一岁,便老了一岁。
其实到了作者这个年纪,青春也结束了。
经历过的事多了,反而没有年轻时那样,觉得有些事很困难,有些事办不到,或者办不成。
反而是到了一定年龄后,对一些陌生的事没有这么谨小慎微。
这种感觉就像是,大步向前走,管他春夏秋冬。
对一些人,一些事,看得也更直观一些。
所以呀……
我也先点根烟……
真要我写书的时候,我发现已经写不出那些热血沸腾,或者是龙傲天的无敌故事,反而写一些较为生活的书更得心应手一些。
我可能已提前人到中年,所以在心态上平稳了许多,写作上更偏向直白一些,让人物更有意思些。
大抵上,打打杀杀的故事早就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已经埋了。
生活上,作者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人,所以布局谋篇的时候,我不想写太复杂的故事。
人生哪有这么多转折,哪有这么多的精彩,大多数时候都是很安静又平凡的。
牢骚就到这里吧,说多了我就会觉得我说这么多干什么!
也许,写作嘛,写多了迟早心理变态。
上架爆更了,因到了一定年龄,写作速度也慢了下来,准备了三章,每张四千字,也算是更万字了。
说一下以后更新,按照一章四千字,每天最少更新两章,状态好会主动加更,尽可能保持加更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