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07章

作者:张九文

  “陛下说不清?”

  “说不清,你该去问问世人。”

  玄奘释然一笑,又行礼道:“看来陛下不是痴人。”

  “你问朕也是白问,史书上所写的种种都是人们的历史,与皇帝的关系并不大,不是吗?”

  话锋一转,李承乾不想与他辨经,当初天竺数万僧人都辩不倒玄奘,倒不如不说了,言道:“好了,三年前你与朕约定,你东行看看人世间,若你回来了朕就将经书还给你,并且你要还俗,若你不回来,朕就当你死了。”

  玄奘点头。

  李承乾看着对方缓缓道:“现在朕让你还俗,这是朕的旨意。”

  玄奘还是点头。

  李承乾再道:“入朝为官,娶妻成家。”

  玄奘依旧点头。

  爷爷似乎是睡醒了,忽然咳嗽了一声。

  李承乾回头看去,爷爷好像睡醒了,可依旧是闭着眼。

  玄奘将僧衣解下,双手递上。

  李渊忽然又清了清嗓子,终于睁开了眼,低声道:“好呀,还俗好。”

  李承乾拿起他的僧衣,放入一旁的火炉中当场烧了。

  玄奘安静地看着僧衣在火中烧尽。

  李承乾对他道:“到鸿胪寺任职?”

  玄奘摇头道:“能否,容许我辞行。”

  见皇帝稍稍招手,内侍会意上前道:“陛下。”

  李承乾道:“传朕旨意,布告天下,玄奘还俗了。”

  内侍连忙行礼,“喏。”

第四百五十章 再见了,玄奘

  这个孙子的做法十分强硬,李渊都习惯了,二话不说将人的僧衣烧了,并且还要布告天下,告诉世人玄奘还俗了。

  这个孩子一点都没变,他没有多少仁慈与怜悯,也不会去可怜玄奘。

  高士廉说承乾是一个十分适合当皇帝的孩子,这个孩子行事有手腕,没有优柔寡断,也没有妇人之仁。

  相比重情重义的二郎,他比二郎更适合当一个皇帝。

  身为李唐的第三代皇帝,事实证明他很适合坐在皇位上。

  就连二郎要退位的时候,这孩子都没有拒绝,连推脱都没有。

  承乾还是有变化的,至少死在他旨意下的人更多了,被流放西域的人不计其数。

  李承乾让内侍送来了一件官服,让玄奘穿上。

  玄奘依言穿上了厚实的衣裳,顿时觉得寒风不再刺骨了,自内有一股暖意,还是那几句话,“我要向陛下辞行。”

  “刚来就要走吗?”

  玄奘点头道:“我说过,要为大唐祈福一生。”

  李承乾对他道:“但你已还俗了。”

  “我不再入寺庙,也不再念诵佛号,我会找一个地方住下来,将天竺的经书编译好。”

  李承乾道:“忘了与你说了,天竺的僧人都快死绝了,大唐打下了曲女城,杀了很多僧人,如果你觉得那些僧人该死的话现在就离去吧,你若怜悯那些僧人,就将朕给你的这件衣裳脱下来,自请斩首去。”

  玄奘躬身行礼,而后也没有说话,快步走入了风雪中。

  看来他是不怜悯天竺僧人了。

  李渊道:“他还要祈福,还要隐居,还要带走天竺的经书,他这是还俗吗?”

  李承乾喝着茶水,看着玄奘的背影被风雪淹没,道:“孙儿布告天下,告知天下人他还俗了,他自己也承认了,这就足够了。”

  李渊忽然一笑,道:“你真是不拘小节。”

  “爷爷,改变一个人很难,孙儿不能改变他。”李承乾单手茶碗,缓缓道:“玄奘不能背弃他一生的信念,又不能违背朕与他的约定,这样的结果是最好的。”

  李渊重新闭上眼,安静地坐着。

  玄奘走出朱雀门,走在朱雀大街上。

  长安城的坊民见到了一个穿着朝中官服的僧人,很是好奇。

  直到有名侍卫在朱雀门前高声念诵旨意,张贴布告,人们这才知道玄奘还俗了。

  路过长安城的一处处坊市,玄奘来到了崇文馆门前,这里以前是胜光寺的旧址。

  刚从崇文馆走出来的学子见到来人好奇道:“你是?”

  “玄奘,前来取经书。”

  “玄……玄奘?”那学子连忙回去传话。

  半个时辰之后,就有崇文馆的学子拉着一车的天竺的经书交给玄奘,“这些经书我们从未翻看过,也从未遗失,原样奉还。”

  玄奘拉着这一车经书,风雪中离开长安城。

  松赞干布与禄东赞策马出了长安城,一路追上了驾着马车的玄奘。

  “玄奘!”禄东赞大喊着追上马车。

  玄奘拉住马儿的缰绳,回首看向来人。

  松赞干布策马上前,拦住道路道:“你要走?”

  玄奘道:“赞普的身体更好了,可以策马了。”

  不解地看着他,松赞干布问道:“当初为了回到长安,你可以为此豁出性命,怎么现在又要离开了?”

  禄东赞道:“天可汗是赞普的朋友,赞普会为你向天可汗求情。”

  玄奘道:“不是陛下赶我走的,是我要走的,其实陛下也希望我留下来,我拒绝了陛下的好意。”

  松赞干布在寒风中大口出着气,“你要去哪里?”

  玄奘低声道:“去想去的地方。”

  “你……”松赞干布像是被气坏了,又道:“你可以留下来。”

  但见玄奘依旧是一脸的笑容,他很高兴?

  松赞干布只好让开路。

  玄奘驾着马车带着一车的经书,就这么离开了。

  禄东赞道:“赞普,就让他这么走了吗?”

  松赞干布沉默不语。

  禄东赞左顾右看,心中多有困惑。

  翌日,朝中正在休沐,李承乾与儿子,女儿们吃着火锅,才知道玄奘离开长安之后,一路西行,有人去问询玄奘要去哪里,他说他要去沙州。

  玄奘履行了一场必输的约定,他虽说还俗了,他还是孤身一人,他换下了僧衣,但再也换不下皇帝赐给他的官服。

  玄奘是有俸禄的,是鸿胪寺登册造案的官吏,大理寺已去追查玄奘的真名以及出身。

  那都是很多年前的隐秘了。

  十岁的小於菟问道:“爹,玄奘还会回来吗?”

  小鹊儿嘴里嚼着羊肉道:“肯定不回来了。”

  小孟极问道:“为何不回来了?”

  见三个已记事的孩子都看向自己,李承乾道:“吃饭,别问。”

  三个孩子又听话地埋下头,继续吃饭。

  正值新年,李承乾让於菟回他爷爷那里去住,再让鹊儿去他外公家住几天,两仪殿内又清净了许多。

  小孟极坐在板凳上,正照顾着她的小弟吃饭。

  两仪殿最小的孩子也满周岁了。

  李承乾清闲地走在皇宫中,看着眼前的凌烟阁。

  宫女匆匆来报,道:“陛下,玄奘来信。”

  李承乾拿过书信,看着书信的话语,玄奘这封书信中写了很多话,或许是有些话他当面说不出来,只能写在了书信中。

  要说与玄奘的联系,还说当年波颇为东宫祈福的起因。

  这么多年过去了,波颇早就过世了,玄奘也还俗了。

  李承乾自语道:“他还是习惯写信,当着朕的面不会说话了是吗?”

  宫女低头站在一旁没有言语。

  玄奘在信中说他想要去看看现在的西域,余生就留在沙州,他会参加崇文馆的支教,但要隐姓埋名。

  他没说还会不会回来,也没说何时会再回关中,或许再也不会回来了。

  波颇过世了,胜光寺的和尚都还俗了,玄奘走了三年,看遍了中原的光景,似乎这片土地再也没有他值得牵挂的。

  李承乾在他在纸张背面写下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家乡,道:“让人交还给玄奘。”

  宫女接过纸张,行礼道:“喏。”

  他玄奘就像是一个没有家也没有根的人,他真的还俗了吗?

  呵呵,只不过是换了一身衣裳,他内心依旧是个僧人,从来没有还俗。

  这算是抗旨,还是没抗旨呢?

  他说他见到了许多故人,他们有的是朝中官吏,有的是以前还俗后的僧人,他们希望给玄奘留一个家,留一个寺庙,让他留下来。

  但玄奘都拒绝了,他有他自己想做的事,有他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13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