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548章

作者:张九文

  两人的交情还算是不错,许敬宗也没客气就在刑部坐下来,询问道:“你儿子在洛阳多久了,你也不问问?”

  狄知逊回道:“那小子自小就聪明,下官不用去管他,他就能过得很好。”

  “是吗?”

  狄知逊目光稍稍一停,他忽然又想起来了,道:“仁杰还给下官写了家书,说是让下官平日里不要胡乱用钱,在朝中任职侍郎,被饿死会被人笑话的。”

  许敬宗忍着笑意,没有出声。

  狄仁杰会这么说也没错,这个狄知逊为人老实本分,又有些傻憨,靠着实事求是,以及破了程大将军的牛肉案,被刑部尚书刘德威看重,如今任职刑部侍郎。

  说来也是好笑,当年没人去管程家的案子,程咬金家的牛肉时常送进宫里,这个案子愣是被狄知逊给破了。

  再之后,朝中的人都觉得狄知逊肯定会被程咬金大将军给刁难。

  谁也没想到,狄知逊破了别人不敢去破的案子。

  但狄知逊偏偏因这件事被刘德威看中了,之后他由刘德威照顾着。

  程咬金也不敢去触怒刘德威这个刚正之辈,这件恩怨又不了了之。

  也正是因狄知逊平日里不会照顾人,狄仁杰从小就懂事,来长安的一路上就是他照顾着狄知逊。

  仁杰小小年纪就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还要为他爹考虑,这孩子确实难得。

  见狄知逊将家书送来,许敬宗接过了家书,打开看着狄仁杰的话语,如果在洛阳的那三个小子能够给老夫送来书信,那该多好。

  许敬宗心中这么想着,便看着家书的内容。

  书信中说了一些关于他们三人在洛阳遇到的种种事,看到这三个小子在洛阳过得好不快活,就是宫里一直削减他们的用度,让这三个小子只能省吃俭用,吴王李恪有一个叫做权万纪的长史。

  吴王李恪让权万纪教导并且管束晋王与纪王。

  三个小子想要玩,想要吃喝,整日与权万纪斗智斗勇,还有一个张柬之总是打不好掩护,又被权万纪抓获。

  最后挨揍的还是张柬之。

  有吴王李恪还有洛阳刺史高季辅照顾着。

  晋王与纪王,还有狄仁杰在洛阳应该能过得很好。

  除了管束严厉些,毕竟是陛下的旨意,吴王,高季辅,权万纪三人有权惩罚晋王与纪王。

  再怎么说晋王与纪王在东宫养大的孩子,准确地来说东宫的孩子是他们的皇兄教养长大的。

  生活算不上太好,但也胜在一个快意。

  许敬宗将这封家书留在了刑部,就面带笑意地离开了。

  狄知逊注意到了许尚书离开时的神色,又见到了内侍快步而来,问道:“陛下可有吩咐?”

  内侍道:“陛下召见狄侍郎。”

  狄知逊整了整朝服,带上自己的奏章快步跟着内侍离开。

  当刑部的官吏见过陛下之后,晋王与纪王的送到宫里的家书也送到了许敬宗的家里。

  忙完一天政事的许敬宗看到几封家书很是疑惑。

  正在家里收拾的夫人,道:“这是宫里送来的,陛下说是你也教导过晋王与纪王,也该让你看看。”

  许敬宗看着家书,晋王与纪王的书信,他的脸上带着笑容。

  一天的忙碌之后,黄昏的太阳挂在西边。

  从一天国事中脱身后,李承乾得闲坐在太液池边喝着茶水。

  李世民端着一碗药汤而来,在一旁坐下来道:“朕着了风寒,这是东阳给朕熬的药。”

  李承乾手拿着水杯道:“儿臣近来也上火,也是东阳给配的茶。”

  望着儿子的茶杯,李世民抬眼问道:“你这茶是有何用处的?”

  “祛火安神。”

  李世民看着眼前碗中黑乎乎的汤液,还不知道该如何下口。

  在外露宿一夜的父皇终于是染了风寒。

  “朕年过五十了,再也不像年轻时那样了。”

  李承乾将茶水递给父皇,道:“尝尝。”

  拿过儿子的茶水,李世民尝了一口道:“倒是有些涩。”

  李承乾道:“宫里嗮出来的陈皮总是这么涩,也不知是为何,可能是岭南的果子缘故,往后儿臣多让人去各地采摘一些果子比较比较,看看哪里的果子更好。”

  李世民将儿子杯中的茶水喝完,又看看自己碗中的汤药,道:“你也尝……罢了。”

  随后便将自己的碗中的汤药一口气喝完。

  李承乾看着儿子女儿,他们两人各自坐在一头鹿的背上,兄妹俩说着话语。

  李世民收紧衣衫,看着天边的夕阳,“朕应该恭贺你,你拿下了吐蕃。”

  李承乾道:“算不上多高明的手段,儿臣还打算去见见松赞干布。”

  “还要见他?”

  “是呀,松赞干布在吐蕃的号召力还是很大的,需要他的话语来安抚吐蕃子民,他对儿臣很有用。”

  李世民笑道:“现在松赞干布还会任你摆布吗?”

  李承乾看着杯中的茶水,低声道:“他没得选择。”

  “承乾……”

  “儿臣在。”

  李世民道:“凡事不要太讲究利益了。”

  李承乾低声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乾庆二年,是在忙碌中开始的,李承乾看着爷爷正在笑呵呵喝着蜜水,他老人家是李唐的第一任皇帝,也正在活成一位老祖宗,活在人世的老祖宗,年有八十三。

  若大唐的第一位皇帝能够成为一位百岁老人,也是大唐的一桩美谈吧。

  宁儿见有宫女端着两份卷宗而来,她连忙拦住道:“送去两仪殿吧。”

  宫女点头,掉头回去了。

  入夜之后,李承乾回到两仪殿,这才看到了卷宗。

  这卷是户部尚书褚遂良所写的,写的是大运河的事。

  杨广修缮了大运河,自涿州连接洛阳,南下连接扬州,现在的大唐借着杨广修缮的大运河,从河北各地集中粮草运送到了洛阳,光去年一年,运送到洛阳的粮草有七百万石。

  从李泰的文学馆编撰记录来看,这条大运河可以节省很大的运力,并且对中央集权有着极大的助力。

  因从春秋战国乃至两汉开始,当年没有运河,各地的治理多是陆地交通,这也导致了当年项羽与刘邦的对峙,再迁出一些相关性,东汉三国鼎立与当年没有运河的交通,也有关系。

  现在运河建成了,自上而下,自西向东,可以通过水路运输。

  当年的杨广几次下扬州,每一次出行都是声势浩大,每一次出行所携带兵马二十万,当真是去了一个地方,就将一个地方吃空。

  如今的大唐,还是需要这条运河的,需要运河来运送粮草货物,甚至关中的货物也都是出了潼关之后,通过运河一路运去江南。

  河北是洛阳的粮草,关中有松州与河西走廊两处粮仓,就连西域也开始种粮食了。

  洛阳与长安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就是中原的中心,吸纳着中原各地的资源。

  李承乾写下旨意,让褚遂良走一趟洛阳,在洛阳兴建粮仓,储备粮食,储存足够百万人一年的口粮,不论是以备战争还是用来防备天灾,都是有必要的。

  乾庆二年,刚入春的三月,父皇的风寒痊愈之后,他就与母后带着孙子离开了皇宫。

  李承乾又一次相约松赞干布关中走动,就当是春游了。

  来济跟在后方记录着这一次皇帝出行过程中与松赞干布的谈话。

  这一次两地的君王谈了后续治理的事。

  松赞干布与禄东赞都答应了让大唐官吏进入吐蕃,治理吐蕃各地事宜。

  有了松赞干布的许诺,并且与天可汗共同书写了国书之后,两国之交到了空前友好的程度。

  至此,吐蕃各地的治理可以让唐人名正言顺地接管了,并且吐蕃的赞普不再收取吐蕃牧民的进献,转而向大唐递交赋税。

  来济听着陛下与松赞干布的言语,由大唐将领王玄策领军,命吐蕃各地的勇士配合,共同出使天竺。

  此称唐蕃五千兵马,出使天竺。

  李承乾望着在田地里劳作的乡民,对他道:“往后的吐蕃人若都能说唐人的话语,那该多好。”

  松赞干布道:“那以后吐蕃人与唐人还会有区别吗?”

  “吐蕃语会一直存在的。”

  这是天可汗向吐蕃赞普作出的承诺。

  李承乾一路走着道:“其实天竺是一个很富有的地方,朕听玄奘说过,那是一个老天都在赏饭吃的国度,他们的粮食很多,他们气候很温暖,朕很好奇,为何你们当初宁可东进大唐,也不愿意南下去攻打天竺呢?”

  松赞干布又说出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便是泥婆罗,从吐蕃前往天竺的路并不好走,而且还有泥婆罗控制着要道,不适合大军通行。

  并且当初在攻打松州时,甚至还有联合松州以南的部族,共同攻打松州。

  但那一战输得太快了,只好就此作罢。

  禄东赞明白赞普的心意,自赞普来了大唐之后,看到了这位天可汗登基之后,治下的关中盛况。

  赞普一直以来的自信破碎了,并且对现在的天可汗是有钦佩之意的。

  赞普与这位天可汗的年纪相仿,但眼界与能力的高低却是立竿见影。

  李承乾道:“若天竺能够成为吐蕃的粮仓,那吐蕃的子民再也不用忍受饥寒了。”

  松赞干布道:“很多年前,我一直希望雪山上的神能够下来看看人间,可雪山从来没有给我回复,但若吐蕃能够更好,能够如关中这样富裕,雪山上的神会下来看看人间的吧。”

第四百零四章 律法之森严

  松赞干布依旧是吐蕃实际意义上的赞普,吐蕃内乱之后,他重病了一场,现在好不容易又好转了。

  病情反复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用东阳的话语来说松赞干布的病灶并不在咳嗽,而是体内脏腑的某些原因,导致极容易着凉或者染病。

  归根究底是一种让身体免疫力下降的疾病,甚至这个病灶至今没有好转的迹象。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