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王玄策问道:“吐蕃派使者来了?”
“是长安来的吐蕃使者,他自称是吐蕃的大臣桑布扎。”
王玄策先请着李震坐下,便让人请吐蕃使者过来。
战事在前,王玄策倒显得风轻云淡,看起来没有将吐蕃人放在眼中。
桑布扎走入大帐内,行礼道;“外臣桑布扎见过两位大将军。”
“坐吧,喝点奶茶,吃点东西。”
王玄策笑着道。
本来桑布扎已准备好了接受唐人将领的责问,不成想对方还很亲切地请自己吃东西。
其实早就饿坏了,桑布扎往嘴里塞着肉,往嘴里灌着奶茶,狼吞虎咽地往肚子里塞食物。
待吃饱之后,心中又有感慨,现在要回吐蕃还需要唐军放行,这就是中原人所言的时也势也。
王玄策看着一卷书,依旧盘腿而坐,道:“我本受陛下旨意,戍守松州与青海,如今吐蕃出现了内乱,便来此地镇守,你且不知现在的吐蕃人是否还信任你,这般回去,就不怕他们杀了你?”
桑布扎回道:“我是带着赞普的书信而来的。”
李震坐在边上默不作声。
若两国交战,其实大可以杀了桑布扎祭旗,该是很好的选择,可若真的这么做,倒显得大唐有些小家子气了。
王玄策道:“吐蕃就是一群孩子在闹事,孩子们若不懂事,唐军可以代为教训的。”
桑布扎道:“外臣此番回来,就是为了平定此事,不劳烦唐军。”
“现在青海与吐蕃地界内的牧民皆知,天可汗与吐蕃赞普是挚友,吐蕃与大唐应友好往来,你们的赞普又在长安治病,如今病况好转,但吐蕃的孩子不懂事,唐军还是愿意替你们的赞普出手教训。”
桑布扎忙行礼道:“外臣一人足矣。”
王玄策笑道:“在长安这么多年,你倒是学了几分唐人的气魄。”
李震听着王玄策带着玩笑般的话语,坐在一旁不言语。
王玄策道:“来人,送吐蕃使者。”
“喏。”
桑布扎被唐军带离,送去了吐蕃。
大帐内,奶茶的香味煮得正浓,李震问道:“他执意要回去,为何还要与他说这些?”
王玄策看着手中的一卷兵书,慵懒地道:“攻心。”
“临阵前看兵书吗?”
“我才疏学浅,骁勇不如薛仁贵,兵法不如裴行俭,现在正学着。”王玄策端起碗道:“喝奶茶吗?”
李震神色严肃道;“战事当前。”
王玄策自语道:“又不是喝酒。”
李震欲言又止,只好闭口不谈了。
良久,王玄策才站起身,提了提腰带,大步走出大帐,这位年轻的将军走在军中看着大营内的情形。
一路走着,他双手背负,那卷兵书不离手。
走出了大营,王玄策来到几个吐蕃牧民前,他们正看向南面的吐蕃。
“你们的家人在吐蕃?”
那个吐蕃年轻人用生疏的关中话回道:“我的姐姐还在那里。”
看着他所指的方向,那是逻些的方向。
王玄策低声道:“迁来青海的时候,就没带着姐姐来吗?”
“姐姐要照顾牛群,不愿意来。”
自从大量的吐蕃人迁入青海之后,两地的人也相互有了联系。
现在钦陵不愿意让吐蕃人再迁出,并且征召了大量的牧民修建逻些城与布达拉宫,导致吐蕃一时间民怨四起。
如今,他们的人口不够了,觉得是唐人抢走了他们的人口,但这都是吐蕃牧民主动搬来的,唐军只管吸纳,却从未抢过。
在青海有数万亩良田,还有广阔的牧场,唐军还能让吐蕃人安居,并且庇护他们。
王玄策打开手中的兵书看了看,而后又迅速合拢,保持着一副颇为胸有成竹的模样,道:“告诉吐蕃的牧民,就说桑布扎已去了吐蕃,他一定会阻止吐蕃内乱的,他是吐蕃赞普的大臣,是带着吐蕃赞普的书信来的,现在的吐蕃大臣也一定听从赞普的安排,不会开战的。”
“喏。”
嘱咐完这些,王玄策就让松州驻防的唐军练习骑射,做着与吐蕃人作战的准备。
当桑布扎进入吐蕃地界之后,吐蕃的大臣与禄东赞的儿子钦陵消停了一些时日。
乾庆元年的腊月十一。
这天夜里,寒风呼啸,大雪落在了平静的青海湖面。
王玄策看着越来越多的吐蕃人逃入青海。
刚刚送来的消息,吐蕃要与大唐开战,想要逃离战争的牧民正在往青海而来。
李震神色凝重地道:“他还是没有劝住。”
王玄策远远望着带着大群牛羊的吐蕃人,他们排成长队,在风雪中正在缓步走向青海。
“报!南面见到了的吐蕃兵马,正在往这里赶来。”
王玄策抬眼看去,吩咐道:“安排三千兵卒,保护吐蕃牧民,劳烦李将军看护青海。”
李震抱拳示意。
风雪中,王玄策翻身上马,带着大军朝着吐蕃腹地而去。
夜里,出现了很古怪的一幕,数千唐军将吐蕃的牧民保护了起来,护送他们进入青海。
并不知道,桑布扎为何没有劝住现在的吐蕃大臣,战争一触即发。
越来越多的唐军进入了吐蕃地界内。
李震还要镇守青海,便走入大帐内指挥大军,又拿起了王玄策爱不释手的兵书。
只是乍一看,李震便明白了,这的确是兵书,现在想来王玄策的种种行为,便明白他的行事缘由,其上也就简单的几句话,其中最重要的一句,便是大唐的战争要站在民意的一方,站在正义的一方。
如此,大唐便能够战无不胜,李震怀疑这是陛下让人交给王玄策的,光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让王玄策爱不释手,苦思冥想这么久?
风雪夜,王玄策赶着马在一处平原上,他忽然拉住缰绳,看着后方还有一队队就要迁入青海的牧民,大声吩咐道:“不要贸然与吐蕃兵马交手,先护送牧民离开。”
“喏!”有将士高声回应,将兵马散开。
夜色中,只能看到火把在晃动,王玄策望着黑夜的尽头,那是吐蕃的腹地方向,准备迎接着吐蕃兵马的进攻。
一骑快马从黑暗中而来,来人正是桑布扎。
马儿跑了一段路,桑布扎便从战马上摔了下来。
王玄策让士兵去搀扶,眼神还警惕着黑夜中的远处,道:“派人给朝中急报,再安排人劝说吐蕃兵马,劝不住也就罢了。”
一队兵马得到王玄策的命令,正在赶往长安。
急报星夜兼程而来,正值关中欢庆今年的除夕,李承乾看到了军报。
第三百九十九章 皇宫欢庆
皇宫内的除夕比往年更热闹,李承乾看了吐蕃送来的急报之后,不动声色地放在边上。
再看向宴席上,父皇与母后还有爷爷都在除夕的欢庆的氛围中。
大殿内与大殿前坐满了人,人们举杯相贺。
各国使者的位置中,只有吐蕃使者的位置是空缺的,松赞干布与禄东赞,乃至其余一众吐蕃使者都没来。
只是少了一队使者,这并不能阻止众人欢庆除夕。
又见到内侍急匆匆去父皇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
直到父皇的目光投来,李承乾还是一脸笑容地看着殿内的歌舞,听着鼓乐声,与众人同乐。
如果现在走出太极殿,站在宫墙上的鼓楼望去,现在的长安城应该也是灯火满街的,皇帝与人们共同庆贺除夕,长安城的宵禁也解除了。
阿史那社尔从自己的位置站起身,他带着族人躬身行礼,诉说着他对大唐的天可汗如何忠诚的话语。
他是第一个主动站出来的,也是第一个主动发声的。
李承乾笑着与他举杯,道:“愿四海升平,愿以后的孩子们能够身体健壮。”
阿史那社尔高举酒杯,站在大殿内与身后的族人高呼。
这种情绪很能感动人,就连李世民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接着是各国的使者,向大唐的新帝与太上皇敬贺,献上贺礼。
李渊笑得很高兴,面容有着骄傲。
直到宴席结束,子夜时分过去,也就到了乾庆二年,内侍站在大殿外大声念诵着旨意,这道旨意是减轻往后大唐的市税。
当刘仁轨听到这个旨意,他向着太极殿躬身行礼,这是当年他给陛下的进谏,减轻收入微薄之家的市税。
一年过去了,刘仁轨一度以为陛下都忘了他的进谏与他的奏疏,但再听到旨意,刘仁轨当场热泪满眼。
随着钟鼓声传到太极殿,宣告着乾庆元年结束了,前来庆贺的宾客散去了。
长孙皇太后带着一众女眷离开了太极殿。
清河提着灯笼与高阳走在一起,她又看了看走在前方的临川皇姐,这位姐姐的数术是兄弟姐妹中最出类拔萃的。
清河加快了脚步道:“姐姐。”
临川一路走着,道:“怎了?”
清河问道:“为什么有些题目,会是算不尽的。”
临川笑道:“东阳皇姐说过,要是这个世间的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个世间就不会这么有意思了。”
姐姐的话语声听在耳中,清河的脸上稍有明悟之色。
太极殿内,当众多朝臣与诸国的使者离开,就剩下了爷孙父子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