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骑在马背上的杜正伦挠了挠头,想不明白,真的是想不明白。
督造一事本就是工部的职责,这与自己有什么关系,难道说现在的阎立本要告老了,想要让我一个御史任职工部尚书?
其实做一个工部尚书也没什么不好的,杜正伦觉得以自己的功劳,做一个工部尚书也不是不可以。
有个京兆杜氏子弟策马而来,他赶到杜正伦身边道:“叔叔,朝中又有任命了。”
人到中年已年过四十的杜正伦,身体跟随着马匹的走动而摇晃,他正色道:“什么任命?”
“阎大匠真的告老了。”
杜正伦问道:“那现在的工部尚书由谁任职?”
“是徐孝德暂代。”
“他?他懂工匠之事?”
“朝中说了,工部尚书不一定需要懂工匠之事,只需一时能够调度人手即可,毕竟是朝中官职,总需要由官吏来安排。”
不知不觉已走到了泾阳,杜正伦这才从恍惚中回神。
这里有一座十分庞大的作坊,这作坊原本是杜荷的。
可现在这里是已收归朝中所有,杜荷用一种极其低廉的价格,将作坊卖给了朝中。
你情我愿的事也没什么好计较的,现在的杜荷整日修房子为乐。
好在京兆杜氏没有将杜荷逐出家门,本来杜荷就是伯父的孩子,杜正伦本就看不惯杜构的为人。
杜荷翻身下马,听着这里的县令讲述着此地的情况。
朝中要在这里建设一座占地近千亩的大工坊,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若皇帝要享乐,也该修个宫殿的。
杜正伦见到了应国公武士彟,如今老迈的应国公已不再理泾阳作坊的事务了,而是整日养龟为乐。
这也是一位长寿的老人,杜正伦对他毕恭毕敬。
乾庆元年六月,胜光寺的门匾被拆了,并且将寺内的钟也拆了下来,当所有的僧人离开之后,苏亶领着数百个崇文馆的学子走入了这处寺庙,并且将崇文馆的门匾挂上。
至于那些离开僧人,他们或许只有还俗一条路了,就算是去别的寺庙,但也不见得有人会收留他们。
谁也不知道当今陛下与玄奘都说了什么。
玄奘离开西域时就抛弃了西域的一切,现在玄奘离开了关中,他又抛弃了关中的僧人们。
众多僧人还很困惑,他们不解。
玄奘为何会这么做?
苏亶如今任职崇文馆的主事,他对一位老僧道:“我们已封存了这里的钱财,往后还请老人家还俗吧。”
老僧没有多言,他坚信玄奘的选择一定有他的道理,带着其余的僧人离开了。
其实胜光寺是很富有的,他们的库房中有不少钱财,甚至还有如今鲜有人会使用的隋钱。
之后会有京兆府的人给这些僧人安排工作与住处。
余下的事与崇文馆无关了。
苏亶看一箱箱装满了书卷的箱子抬进来,他正翻看着书卷。
有一个学子快步走来,禀报道:“苏主事,外面有几个人想要问能否给他们印书。”
苏亶继续看着书,道:“他们要印什么书?”
“他们想要印谷那律老先生的那卷书。”
“印书需要考虑关中的纸张份额,告诉他们一切听从朝中安排。”
“喏。”
“苏主事,寺内的经书要如何处置?”
苏亶吩咐道:“封存起来。”
“喏。”
现在崇文馆的学子越来越多了,尤其是今年科举之后,又派出去支教夫子两千余人,现在各县各自拥有支教夫子至少十余人,建设书舍有数百间。
还要将这些书舍规整统筹,还要安排各县的支教夫子教书,甚至还要分出课程。
自史书有记载以来,还未有过如此盛况。
盛况归盛况,苏亶还很忧心,要做的事太多了,他低声道:“老夫现在知道陛下为何要将崇文馆的主事交给臣了。”
一旁的学子问道:“为何?”
苏亶低声道:“老夫需要更多的人手,去告知关中各地的士族,让他们多安排一些子弟去支教。”
学子又问,道:“其实还有些士族子弟是不愿意去支教的。”
“那就将他们带来崇文馆,老夫亲自训斥他们,老夫倒要看看,关中那几家士族,谁敢忤逆老夫的意思。”
此时此刻,苏亶终于拿出了关中士族之首的气魄。
这是当今陛下给予苏亶的权势,当关中各地士族想要将苏亶推举为士族之首,他们可曾想过,这位苏亶是当今陛下的丈人,他与陛下是一条船上的。
而当今陛下是什么样的人,人们想到了当年,那洛阳城前的血,洗都洗不干净。
杨,杜两方士族最先响应,之后就是关中各地士族纷纷派出了人手前去崇文馆。
任何参加支教的夫子都要经过崇文馆的评选,苏亶以关中士族之首的身份,任职崇文馆主事很快就解决了崇文馆人手不足的问题。
并且苏亶还制定了崇文馆的种种规章,让一个当初与京兆府几乎一体的崇文馆,有了相对独立的规制。
而解决这些事,苏亶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当今陛下要求的效率,贯彻到了极致。
李承乾看着崇文馆送来的奏章,仔细翻看着。
夜里的皇宫中,静谧地只能听到风声,李承乾坐在新殿内,开始书写着,将关中已成规模的书舍合并,并且分级,以及与各县官吏协调共同管理,并且制定教书的基本内容。
以学龄七岁的孩子开始分级,制定孩子从七岁到十五岁的教书内容,并且命各县对十五岁以上的孩子进行以将来劳作方面的专业引导。
各地增设校令,增设书籍转运地。
……
李承乾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这都是对将来的崇文馆,改制的方方面面。
写完之后,李承乾让人连夜送去,这些策论可能说不上太好,也可能放在很多地方也有不适用的。
第三百九十二章 松赞干布
但事总归是要做下去,哪怕是将来的人们忽然想起来,还有这样一种策论,还有这样的支教方略。
哪怕是现在这些策论会被人们诟病,但中原各地有七千余人支教夫子,就算是零星有一部分能够记住,也能够将其提炼之后,因地制宜地做出改正。
现在的大唐还不能给这些孩子兴建食堂或者是宿舍,朝中的开支依旧不够,现在的绝大多数孩子在书舍读书,要不就是就近去家中,要不则是自带干粮。
内侍泡好了一碗茶水,端到陛下的桌边,道:“陛下,这是今年送来的新茶。”
李承乾饮下一口茶水,道:“今年各地进献的酒水给父皇送去了吗?”
老内侍回道:“都送去了,还想着给陛下留一些。”
李承乾道:“不用留太多,朕平素不饮酒。”
老内侍笑着点头。
夜风吹过,外面的银杏树沙沙作响,李承乾闭目坐在殿内,揉着眉间。
良久后,李承乾这才站起身,离开了这里。
新殿内的内侍匆忙收拾好这里,待陛下离开之后,吹灭了烛台。
有些路要一步步走,先将崇文馆改制之后,再看看朝中的反应,往后再慢慢打算。
如果说当皇帝的这半年,只是堪堪收拢了关中的支教资源,这应该也算是做了一番大事吧。
这种与战争或者边关无关的事,多半不会引起太多的人注意。
回到两仪殿,李承乾就见到了坐在桌边睡着的女儿,她的侧脸贴着书卷,看起来是看书睡着了,她身上还披着大氅,是宫女担心公主着凉。
苏婉与宁儿正在盘算着宫中的用度,这半年宫里花销用度也都是她们两人在执掌。
李承乾抱起女儿。
小鹊儿迷迷糊糊道:“爹。”
“嗯。”
她的头在爹爹的肩膀上蹭了蹭,道:“女儿还没学会生产学。”
李承乾道:“学无止境,你要学到什么时候是尽头啊。”
女儿在肩膀上点了点头,李承乾将她放在榻上,给她盖上了被褥。
再看了看一旁已熟睡的小女儿孟极,李承乾多看了片刻,这才与两位妻子说着现在北苑的事宜。
乾庆元年六月的下旬,关中各县在崇文馆的主持下,进行着各县书舍规整的事宜。
从千里之外的吐蕃送来一个消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病重了。
当今陛下送出了旨意,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来长安治病,并且命松赞干布的儿子处置吐蕃各部事宜。
旨意刚送去不久,禄东赞与桑布扎就匆匆前来觐见。
长孙无忌走出承天门,看着站在门下的禄东赞,询问道:“这当真不是你们赞普的攻心计?”
禄东赞忙道:“赞普绝不会做这种事。”
桑布扎道:“我们的赞普是真的病重了,其实早在去年,吐蕃就送来消息,赞普得了一场重病至今还未痊愈。”
长孙无忌道:“如今孙神医还在长安,将人带来看看吧。”
又见禄东赞低着头不语,长孙无忌的面色多了同情,又道:“去见陛下。”
“喏。”
两人作揖行礼,跟着内侍走入皇宫。
在东宫的永福门前,李承乾见到了禄东赞与桑布扎。
这里是东宫的大门,居住了二十年的东宫依旧维持着原本的模样,许多物件都被封存了起来,那个跷跷板依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