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父皇这一次真的要亲征吗?”
李泰忽然一问。
李恪顿时来了精神,“什么?父皇要亲征!”
这青雀其实很聪明,他就是太聪明了。
李恪追问道:“皇兄,这一次出征会有多少兵马?”
“一千?几千?反正不会上万。”
“那父皇多半不会亲征,皇帝出征岂是这点兵马。”
李泰道:“也不要这般断定,青雀还是觉得父皇定要亲征高句丽。”
两个弟弟各执一词,李恪觉得皇帝出征一万兵马怎么够,这不符合皇帝亲征的架势。
李泰则觉得即便是不是亲征,哪怕父皇跟着大军走,那也是东征,重点不在兵马多少,而在父皇想不想去东征。
唐人的将领都是能够以少胜多,拿下漠北的李绩大将军才用了五千兵马。
打下松州,只用了一支奇兵。
天山一战动员的兵马多,是因为天山地界辽阔不得不用这么多兵马。
高句丽不过个州府大小,四郡之地万余兵马足可轻易拿下。
李承乾一句话没说,任由两个弟弟争执,先回了长安。
刚回到皇宫就见到了儿子正在追着一只猫。
那只猫身手矫健地爬到了皇宫的屋内,而后消失在眼前。
李承乾抬头看着。
一旁照看的宫女,道:“太子殿下,这是杨妃养得猫,多半是偷跑出来了,杨妃正在派人找着。”
“爹!”
“你为何跟一只猫过不去?”
小於菟牵着爹爹的手,一边走着道:“它吃了小福的鱼干。”
李承乾道:“今天学了多少字。”
一听到学习,小於菟的脸就垮了下来,他努着嘴想着,又挠了挠头,似乎想不起来,他学了几个字。
每每提到学习,他都很害怕,因不专心就会被娘训斥。
李承乾干脆抱着他走,道:“来年你就满三岁了。”
“孩儿看那猫很漂亮,它要是每天都能来就好了。”
这孩子一出生就是富贵的,是全天下最富贵的孩子。
李承乾道:“回去之后记得还要认字。”
“孩儿想要学……学箭术。”
“学会了认字,才能学箭术。”
“那孩儿要……学多久?”
“若是将你的才智用在识字上就用不了太久。”
苏婉见到殿下抱着儿子回来了,她放下手中的针线,迎上前接过孩子。
“殿下,今天杨妃来了,说是要问殿下东征的事,见殿下不在便走了,猫留在了东宫,这孩子就追出去了。”
“杨妃是在担忧恪弟东征的事,当初征讨高昌时就是这般。”
苏婉给儿子洗着手,再让他拿一旁的零嘴吃。
不管儿子平日里有多么地玩闹,只要苏婉瞪一眼,他就老实。
哪怕是母后有时也奈何他不得,还是苏婉一个眼神管用。
以往苏婉是个很温贤的女子,孩子渐渐长大了,她也在严母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家里有这般疼爱他的爷爷奶奶,总要有个严母管束他的。
小灵鹊则懂事多了,她总是很乖巧,也没有这么闹,捧着一个比她脸还大的饼,有一口没一口地吃着,目光看着她的兄长,似有点取笑的意思。
第三百三十八章 议东征
李承乾看着儿女的模样,正笑着,享受着今日的宁静。
直到一个太监脚步匆匆而来,道:“太子殿下,陛下召见。”
苏婉走上前给丈夫披上外衣,手还放在丈夫的肩膀上,道:“注意冷暖。”
李承乾轻拍她的手点头,而后跟着太监走入了夜色中。
兴庆殿内,一张巨大的地图挂着。
李承乾走入殿内,看到父皇举着一盏油灯正看着地图,迈步走到一旁。
见儿子来了,他也不说话,李世民询问道:“朝中那些事都安排好了?”
李承乾颔首,道:“儿臣与舅舅,许敬宗他们都安排好了。”
李世民神色多了些许放松,道:“有劳你了,东征之前,这些事不得不有人去办,昨日玄龄来见朕,他说换作别人恐怕没有三两月,无法安排这么多事,唯有当今太子与京兆府只用了半月就将这些事都安排妥帖了。”
“父皇,之所以能够如此快且有效,是因权力下县下乡,无外乎也不过是利用庞大的人才体系,崇文馆与京兆府缺一不可。”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油灯,收紧了披在身上的外衣,低声道:“你觉得此番征讨高句丽,该怎么打?”
“以往,父皇不会问儿臣的。”
“是吗?”李世民错愕一笑,抚须道:“郑公与李卫公都十分看重你,你是一个学什么都很快的孩子。”
李承乾低声道:“父皇若真让儿臣说,儿臣也只能从自己对高句丽的了解来说。”
李世民点头示意说下去。
“高句丽是一个以农耕为生的小国,儿臣看了前隋朝大军往来高句丽的卷宗,而如今的高句丽兵马悉数盘踞在辽水河道两侧,在辽水以东有数座城池盘踞,每到九月与十月,辽水都会大涨,涨水甚至能淹没数个村落。”
“攻打高句丽,选择天时十分重要,若要攻打高句丽最好是在十月之前渡河,并且高句丽地界沼泽林地众多,大军行进需要多准备土石铺路。”
李世民点着头,目光依旧看着地图。
也正是当如今朝中诸多事都已安定,今年各项事宜都安排好了,李世民才能沉下心神好好对高句丽做盘算。
关中的寒意还未褪去,冰雪也还未消融,这些天陛下与太子经常走在一起商谈,也不知道陛下与太子都商谈了什么。
宫中甚至有了传闻,陛下与太子命人采集了不少石料,说是为了专研攻打高句丽一战,总会听到一些奇怪的响动,如雷炸响。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宫里的内侍对太子与陛下更加畏惧了。
此事也成了宫中的传闻,很快就没人再提及了。
二月的中旬,临近开朝就剩下这么几天了,李承乾与父皇坐在水榭内。
李世民道:“此物该如何用?”
李承乾道:“在城墙的承重处挖洞埋入,或者在城墙薄弱处凿出洞,塞入即可,儿臣还准备了不少杀毒酒。”
“好。”
稍稍有些暖意的风吹入水榭,父子俩的衣袖随风而动着。
小於菟与妹妹走在太液池边,远远地望着水榭内的爹爹与爷爷,满眼皆是好奇。
临近朝中开朝,有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此人名叫相里玄奖,乃是唐鸿胪寺派去高句丽的使者,他出使高句丽两年终于是回来了。
因此送来了不少消息。
陛下召见了相里玄奖,与当今太子一起听着奏报。
相里玄奖是一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人,他双手递上卷宗,又道:“陛下,太子殿下,这是臣探访高句丽的所见所闻。”
李承乾道:“你但说无妨。”
相里玄奖躬身行礼,他的目光稍稍看了眼太子,见到这位太子神色平静又随和,便道:“当初高句丽王高建武向唐归还了前隋时的一万汉人战俘,而就在去年高句丽的一位大将军过世了,如今在高句丽得兵权的便是那位过世大将军的孩子,此人名叫渊盖苏文。”
“朕有所耳闻。”李世民稍稍颔首。
“你接着说。”李承乾拿起茶碗点头示意。
相里玄奖接着道:“去年冬季,在高句丽王高建武的筵席上,渊盖苏文带兵进入宴席,杀害了高句丽臣子数百人,而后渊盖苏文亲手斩杀了高句丽王高建武,并且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为高句丽的新王。”
“而渊盖苏文封自己为高句丽的大莫离支,一手把持朝政,一手把握兵权,臣从高句丽逃出来时,渊盖苏文似乎察觉了幽州的兵马异动,并且在辽水安排了重兵把守。”
在相里玄奖的讲述中,皇帝与太子听了高句丽王室内部的血腥夺权。
李世民面无表情,李承乾也是沉默良久。
相里玄奖作揖道:“高句丽的兵力与人口,臣都记录在卷宗上,只是还未记录完备,逃离高句丽时实在匆忙。”
“一来一回你也不容易,且先回去歇息。”
“喏。”
等人出了殿,李承乾低声道:“父皇,相里玄奖是何出身?”
李世民搁下手中的卷宗,道:“此人出身魏州冠氏,早年前便投效了。”
“礼部尚书的位置空悬至今。”
知道儿子的意思,李世民沉声道:“用人该多有些城府,先让他任礼部侍郎。”
李承乾笑着道:“谢父皇,往后儿臣再提拔他。”
李世民拿起茶碗准备饮下一口,但又放下,不悦道:“你还觉得你在朝中的羽翼不够多吗?”
“有功之臣自然要升迁封赏。”
李承乾很想说,现在朝中六部的官吏都是父皇的亲信,东宫这点羽翼算得了什么,又拿出袖子里拿出一张折好的纸张,“这是中书省众臣对东征高句丽的看法。”
李世民接过纸张蹙眉看着,“这还将他们的话语记下来了?”
李承乾笑道:“父皇善于听从劝谏,儿臣也要效仿,多听听朝臣们的意见。”
李世民将纸张放在桌上,这几个月承乾又去与玄龄私下谈话,又去拜访郑公,还敲打了辅机,他一直都在为东征的事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