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437章

作者:张九文

  不多时,张柬之一脸疲惫地在城墙根坐下来,打了一个哈欠道:“恐怕我这辈子都不能入仕了。”

  李治冷哼一声,道:“你就算入仕又如何?有用吗?”

  张柬之蹲坐着,双手放在膝盖上,低垂着脑袋,道:“本以为在下的才学足够了,但如今看来想要通过科举光有才学是没用的,即便是明经一科再好,过不了策问,就不能及第。”

  “想好了!”张柬之忽然又道:“在下这辈子不科举了,往后就做个名仕。”

  “呵呵……”

  李治笑了笑。

  李慎知道皇兄为何心情这么差,那个风车本来是个很不错的构想,乡民晒粮食的时候,风车放在边上就好,说好用吧,也不是太好用,因风来的时候会转,风不来的时候就不会转。

  敲打陶罐的声音又不够大,惊不动鸟儿。

  因此皇兄造出来的东西有用,但没有什么大用,被各县乡民无情地抛弃了。

  因此郁郁寡欢至今。

  李慎低声道:“其实姐姐说过,如果皇兄能够将学识用在更好的地方,一定能做出更有意义的事。”

  李治一手握着拳,神色坚定道:“治一定要造出名震古今的好东西。”

  入秋的关中,阳光还有些暖意,就是很干燥,孩子们的脸上都红彤彤的。

第三百二十二章 新爷孙

  李慎将双手揣在袖子里,看着远处一群玩闹的孩子,道:“皇兄?”

  “嗯?”

  “其实我们在东宫时,所学时就一直强调要考虑实际的环境,正所谓因地制宜,皇兄啊……不能急躁,不能急功近利。”

  李治眼底里又重新燃起了斗志。

  狄仁杰也坐在边上,一边剥着核桃目光看着远处,嘴里不停嚼着,像一只仓鼠。

  正吃着,狄仁杰见到一队官兵从朱雀大街走过,他扯了扯一旁晋王的衣袖,道:“那是太子殿下?”

  李治抬眼一看,骄傲一笑道:“正是兄长。”

  狄仁杰道:“太子殿下好高大呀。”

  李治又道:“现在的皇兄,兼领天下百官,又是尚书令,你知道尚书令吗?”

  狄仁杰迷茫地摇头。

  李治笑道:“那是当年父皇任职过的,乃是领朝中百官的,只要成了尚书令,将来都是当皇帝的。”

  狄仁杰迟疑道:“当真?”

  “恐怕是错了,自古以来尚书令一职时常废弛,当年爷爷封父皇也是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才会让父皇任职尚书令,况且在此之前尚书令都是身居万人之上,因权柄太大,才会被历代皇帝忌惮。”

  李治收起了笑容,这个慎弟总是喜欢在不经意间泼一盆冷水,道:“饿了。”

  狄仁杰顿时眼睛一亮,道:“吃什么?”

  李治道:“吃面。”

  “好呀好呀。”狄仁杰快步跟上道:“加肉吗?”

  李治十分豪爽地道:“加。”

  宫里给王府的开销是够用的,不过李治与李慎的日常起居很简朴,也没有铺张浪费,宫里给予的用度如果仅仅只是用来吃穿,晋王与纪王的用度还算是富裕。

  当然如果他们胡乱花用,多半都要被姐姐打的。

  李承乾一路回了宫,来到太液池边见到了正在望着湖水出神的父皇。

  “你舅舅说郑公的病情很不好,东阳也去看过了,需要休养一段时日,这些天朕就让他不上朝了,安心养病。”

  李世民低声说着,又接着道:“当年跟随朕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开,敬德也告老了,又听闻宇文士及也病重了,看着他们一个个地老迈又病重,有时朕也觉得老了。”

  李承乾走到父皇身边坐下,道:“父皇若要告老,儿臣可以与群臣商议。”

  李世民面带笑容。

  边上的老太监的神色很平静,若换作以往殿下说出这种话,多半是会被陛下责骂,或者是被教训数落。

  可如今不同了,殿下说出这些话,又好像没什么不对。

  李承乾暗暗想着,如果父皇的人生到这里就告别皇帝的位置,应该很好吧,又或者是这是一个完美的皇帝生涯。

  现在年有四十八岁的父皇,也有了孙子与孙女,等年过五十就不再是壮年。

  李世民问道:“与玄龄谈得如何?”

  李承乾道:“挺好的,如果调动的兵马不多可以征讨高句丽。”

  李世民稍稍坐正,接着道:“多少兵马?”

  李承乾伸出一根手指。

  “一万?”

  “不,一千。”

  李世民一手抚着太阳穴,蹙眉不语。

  李承乾道:“儿臣看过郑公在出游期间所写的卷宗,中原要地民生凋敝,若要募兵恐怕阻力不小。”

  “儿臣也知道,当年杨广征讨高句丽用兵时在涿郡聚拢兵马,十二路兵马传闻有百万之众,但儿臣以为想要拿下高句丽安排一支奇兵即可,不用百万之众。”

  说话间小於菟快步走来,他吃力地爬上爹爹的膝盖,当即坐了下来,爹爹看向湖面,他也看向湖面。

  李世民又瞧了眼这个孙子。

  小於菟当即扭头不去看这个爷爷。

  长孙皇后看着这不对付的爷孙俩,捂嘴轻笑着。

  李承乾接着道:“恰逢如今高句丽内乱,还不知其情形,儿臣以为如今的高句丽,并没有这么难攻下。”

  李世民微微颔首,道:“朕会思量的。”

  夜里,关中又下起了秋雨,父子坐在水榭内用着饭,一张图就扑在桌上,反复商讨着高句丽的形势。

  高句丽的地界其实并不大,主要是地理环境太过复杂。

  李承乾收起了地图,道:“儿臣会让青雀派出文学馆的人去查探高句丽的地形,明日就让他安排。”

  李世民的注意力又放在小於菟的身上,趁他不备将这个孙子抱了起来。

  小於菟在爷爷的怀中挣扎着。

  李世民大手抓着他的小脸蛋道:“以后朕亲自来抚养你,好好教训你。”

  小於菟见挣扎不开,又足智多谋地伸手去揪这个爷爷的胡子。

  爷孙俩就这么较劲着。

  李承乾将这个闹心的儿子留在了父皇与母后身边,便回了东宫。

  翌日的早朝,皇帝上早朝时少了几缕胡子。

  很明显地左右不对称,李承乾看着直皱眉。

  岑文本站出朝班,道:“陛下,早朝何故须发不整?”

  李世民倒也不遮掩,而是回道:“是朕的孙儿顽劣,被他给揪了几缕。”

  朝堂上群臣都是笑着,陛下如今得了孙子,正是最值得高兴的事,平日里与孙子玩闹在一起,当是一桩美谈。

  换言之,李承乾觉得天若有情天亦老。

  皇帝也是活生生的人。

  今天早朝的气氛也好了不少。

  父皇的话语不像是玩笑,而是真的想亲自抚养小於菟。

  等各部将事禀报完,李世民道:“朕近日疲惫,政事交由太子处置。”

  言罢,早朝就结束了。

  说什么今日疲惫,父皇的脚步倒是很轻快。

  等李承乾领着岑文本,褚遂良,于志宁三人去兴庆殿议事,就听到隔壁承庆殿内的笑声,是父皇与小於菟。

  那稚嫩的嗓音听着很高兴,也不知父皇与这个孩子是怎么了?是又合好了?

  殿内几人也是默然,陛下说的疲惫竟是与孙子玩闹。

  李承乾咳了咳嗓子道:“近来孤看郑公让人送来的卷宗,发现了一桩案子,案子是因一个富户抢走了农户人家的牛,在公堂之上双方争辩,最后还是那个富户赢了案子。”

  殿内的几人安静地听着太子殿下讲述,又听到隔壁传来了笑声。

  李承乾又道:“后来还是郑公出面,将耕牛重新还给了农户,这件事看起来就此解决了,也很公正公平。”

  众人点了点头。

  “可孤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妥,农户向来是耕地为生,他们甚至不识字,没有读过书,更不说在表达自己的委屈上,不具备太好的讲述能力,因此当一个农户去长篇大论,表达他自己的委屈,有几分能与一个专精于读书的谋士较量。”

  “倘若这件事没有郑公出面,那么农户依旧会失去他的耕牛,因此孤以为支教的事业不仅仅要继续,还要扩大,并且以滕王李元婴与李元祥的案子为由,孤决定让御史台与大理寺长久地查问。”

  李承乾又道:“有些事不是有结果了就能揭过了之,要长久地进行下去,持之以恒,这就像是给作物抓虫子,只是抓了一只就放任不管,还会滋生出更多的虫子,诸位可有异议?”

  “臣等无异议。”

  “好,今年科举之后,给大理寺,御史台,京兆府增加人手,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十倍的人手,放出长安,查问各州府,查问地方治理,查问坊间民风,查问地方官吏,从现在起孤没说停,就将这件事一直进行下去,抓出那些虫豸。”

  几人齐声应道:“喏。”

  当离开承庆殿,岑文本道:“太子殿下是要清查天下?”

  张行成忧虑道:“若真的这么查,恐怕会生出乱子。”

  走在一侧的褚遂良解释道:“这些天,下官一直在看从各地带来的卷宗,山东与河北各地凋敝不假,但也有人坐享富贵,有些事看着是触目惊心的。”

  “就如当初太子殿下要治理洛阳,在治理之前必定要先清查一番,上查十余年,追缴赋税十倍起乃至数十倍,为的又是什么?现在的洛阳民生安定且富足,张御史担心会有乱象,可下官以为这天下不怕乱,就怕乱不起来。”

  岑文本打断了褚遂良的话语,又补充道:“殿下都说了,要持续数年之久,我等且先准备起来吧,往后有得忙了。”

  褚遂良哀叹一声,他已连续三宿睡在了中书省。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