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422章

作者:张九文

  “今天爷爷与母后有说起宗室的事吗?”

  苏婉摇头道:“母后与爷爷忙着给弟弟妹妹制新衣裳,倒是没有提及。”

  “饭后孤与舅爷一起钓鱼,你们要不要去散散心?”

  苏婉摇头道:“妾身要留下来照顾孩子。”

  宁儿也回道:“母后不在宫中,宫里的一些事还要妾身来安排。”

  看来她们也挺忙碌的,不管是家里的事,还是宫里的事。

  午后,皇城中还在因入冬后的政事忙碌,李承乾走在皇城中,从一个个官邸走过,其中最热闹的要数礼部。

  每年来长安朝贺的使者越来越多,新罗使者金春秋正在向褚遂良哭诉着,诉说着高句丽的恶心,还说百济人如何欺负他们。

  各国使者排着长队,一个接着一个向礼部的官吏诉说着他们对大唐的忠心以及希望大唐能够给他们主持公道。

  这些使者中或者是因虚荣,又或者是为了利益,希望大唐对他们如何如何。

  李承乾径直走出了朱雀门,薛万备已驾着车,带着舅爷等在春明门外了。

  “今天早朝出了一些波折来的晚了一些。”

  听到外面孙儿的话语声,原本正在打瞌睡的高士廉才恍惚回神,朝着车外看了看,到:“老朽是真的上年纪了,等了这么片刻就睡着了。”

  李承乾坐在车辕上,亲自给舅爷驾车,马车在护卫的保护下缓缓行驶。

  行了一段路,高士廉走下马车,感慨道:“许久不出来,现在的咸阳桥面目全非呀。”

  李承乾道:“其实潼关应该更热闹。”

  爷孙两人在河边放下了鱼竿,高士廉低声道:“照理说人都去了作坊劳作了,咸阳桥应该没这么热闹才是。”

  “生产的人多了,货物也就多了,来买货物的人更多了,自然就热闹了。”

  高士廉颔首道:“是真的老了。”

  这处钓鱼的位置很好,既不会觉得咸阳桥太过吵闹,又不会显得太过冷清,现在也没有刘仁轨来扫兴,他多半也在父皇出游的队伍中,跟着恪弟一起。

  高士廉站起身,任由鱼竿放在这里,就去找了边上一个正在洗手的老农讲话。

  老农看起来与舅爷的年纪差不多大,两人坐在边上就攀谈了起来。

  这位老农也不惧怕朝中出来的官兵,任由官兵立在一旁,他自顾自洗着一些枣。

  舅爷出来走动,却把孙儿晾在了一边,李承乾无奈地提了提鱼竿。

  “老汉当年随军出征,那还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他说着话又往嘴里放了一颗枣,将枣含在嘴里,又道:“你是贵人,不用听老汉说这些。”

  看来这位老汉还是个老府兵,但现在折冲府任职的人都是年轻人。

  舅爷又问询了三两句话,那老汉叹道:“以前的关中哪有现在这么忙。”

第三百一十一章 令人烦恼的孩子

  高士廉笑着道:“是呀,以前的关中不是这样的,老朽更喜欢当初的关中,物是人非的样子,总是令老家伙们不好受。”

  老汉将洗好的枣全部装入布袋子中,一边收拾着道:“以前是春忙,后来是夏忙秋忙,如今呀,冬也忙。”

  高士廉道:“你家孩子也忙?”

  “忙呀。”老汉坐在河边整理着布袋子,继续装着红枣道:“以前家里还分着饼吃,现在家里稍稍有点肉吃了,孩子们就想着顿顿吃肉,就这么一直忙呀,现在还在作坊里呢。”

  老汉看向刚钓起一条鱼的太子,问道:“那是你孩子?”

  高士廉回道:“外孙。”

  “这外孙看着倒是个很精神的孩子,可是成家了?”

  “成家了,还有两个孩子。”

  舅爷根本没兴致钓鱼,李承乾干脆一个人用两根鱼竿,坐在凳子上,戴着斗笠,本来就阴沉的天空有几滴雨水落下。

  当雨势大了一些,李承乾便让人将车驾赶到了河边,再坐在车辕上钓鱼。

  一匹快马而来,来人是李客师,他拉住缰绳,翻身下马,朗声道:“太子殿下,滕王的书信。”

  刚将人派去滕县,此刻李崇义他们多半也刚动手。

  现在,滕王就让人送来了书信。

  那多半是弹劾滕王的奏疏送到朝中的时,滕王的书信也在路上了。

  “太子殿下。”

  见殿下迟迟不拿书信,李客师又唤道。

  李承乾伸手拿过纸张,打开这卷书入眼的并不是什么书信,而是一幅画,一幅蝶画。

  画技了得,一只只蝴蝶跃然于纸张上。

  可整张纸除了滕王盖着的印信,没有其他的字,他只是让人送了一幅画。

  李承乾问道:“怎么?他在滕王阁也有这种画作吗?”

  “回殿下,滕王将这些画都挂在阁中,有的画在了墙上,末将听闻滕王阁内还有不少文人酒客走动,往来都是名仕。”

  注意到太子的目光,李客师随即又恭敬地作揖行礼。

  “你是跟着父皇一起出游的,父皇此行可都还顺利?”

  “回殿下,一切顺利,照脚路来看,陛下若不中途停留,现在该是在泰山脚下了。”

  李承乾将画作收了起来,用绳子将这卷纸绑起来,随手就放入了马车中。

  “末将告退。”

  虽不知滕王的这幅画是何用意,也不知这幅画想表达什么,即便是内有深意,也不能理会。

  等李承乾再向一侧看去,原本与那老汉交谈的舅爷,已坐着另一驾车走了。

  薛万备回道:“殿下,许国公说是疲倦,回去了。”

  李承乾也拿起鱼竿,将今天钓来的鱼都放了之后,也道:“回去吧。”

  “喏。”

  等李元婴就要押送到长安,关中已然入冬了,李承乾看着漠北送来了军报,李绩大将军带率领三千突厥骑兵,与三千唐军骑兵在白道川作战。

  利用突厥骑兵佯败,引漠北人追击,后唐军杀入,一举击溃了三千余人,漠北部族的一个叫大度设的首领败逃。

  李绩缴获了马匹与辎重没有深追,天寒地冻的时节,若是追入漠北是会冻死的人。

  英公的阴山首战告捷,真珠可汗再来国书,愿意答应先前的条件,拿出足够的牛羊战马,来与大唐和亲。

  当初的价码是一回事,现在唐军都出征了,说什么都不够了。

  正看着军报,一个胖乎乎的小子脚步蹒跚而来,他甜甜地开口道:“爹爹!”

  李承乾只好将他放入怀中,让他怀中坐好,而自己接着看奏章。

  小於菟眨了眨眼,抬头望着这张脸庞,而后伸出小手挠着爹爹发青的胡渣。

  任由儿子的手胡乱伸着,李承乾蹙眉看着卷宗。

  “爹爹,孩儿……不……不认字。”

  他才刚满一周岁,当然不认识字,只是现在的苏婉在教他认识一些东西,比如说人与牲口或者是不同年龄的人,该怎么称呼。

  这孩子正在学着识人说话。

  李承乾道:“不学就没有面吃。”

  “不……”小於菟双腿折腾着又踩着父亲的膝盖站起身道:“孩儿要吃面。”

  “那就要学。”

  “啊……”他努着嘴小手还挠着爹爹的胡渣,一脸的委屈。

  李承乾又拿起另一份奏章看着,道:“要不你去奶奶那儿玩?”

  小於菟欣喜地点头,他从父亲的胳膊下爬出来,脚步蹒跚地跑向殿外,小布鞋踩得很重,跑了两步扑通一下摔倒,又迅速爬起来,也不知道疼,再跑两步地扒着门,喊道:“娘!”

  苏婉踩着雪脚步匆匆而来,抱起他道:“怎了?”

  “爹爹让孩子去找奶奶玩。”

  “用了饭再去见。”

  “嗯。”小於菟高兴地鼓掌。

  这孩子一高兴就想拍手,但他的小手又拍不出什么声响。

  相比儿子从娘胎出生时就活泼好动,女儿则是安静很多,她正在玩着一个小木车,似乎这个小木车让她哪里不爽利了,她用力将这个玩具一摔,小木车在地上滚远。

  她又拿起来,稚嫩的双手捧着小木车用力晃了晃。

  现在小灵鹊抱起这个木车还有些吃力,木车比她的脑袋还大,她蹙眉往小木车的内部看去,似乎是想看看这个玩具里面是什么样的。

  随后她将木车放在地上,用力踩了踩。

  小脚的杀伤力还不能伤及小木车分毫,最后放弃了,她弯曲着短小的双腿,探头进箱子中,想要寻找其他的玩具。

  只是片刻,李承乾就听到了女儿的哭声,原来是她伸手去拿箱子里的玩具,整个人倒进了木箱子。

  “唉……”

  李承乾叹息一声。

  苏婉又快步走入殿内,将小灵鹊抱起来。

  这孩子一被抱起来当即就不哭了,而且很乖巧的样子。

  这对儿女真是一个个都有折腾爹娘的天赋。

  李承乾隐约有些头疼以后的生活了。

  批复了眼前几个奏章,李承乾将它们叠放起来,拿在手中,面朝着苏婉怀中的女儿。

  她开口道:“爹爹。”

  说话时,小灵鹊口中还有稚嫩的牙齿。

  李承乾高兴地捏了捏她的鼻子,又对苏婉道:“等宁儿回来了,孤再走。”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