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李承乾作揖送别。
来到殿内,见父皇已在用饭了,宫女正在将饭食与碗筷放在桌上。
李承乾接过碗筷,坐下来也一起用饭,“今天母后还是没有与父皇一起用饭。”
“你母后去东宫了。”
“儿臣刚刚看舅舅走得很着急,心事匆匆的。”
“他平素就是这样,你不用在意。”
到底是给舅舅安排了事,父皇多半也不愿意说,李承乾也默不作声用着饭。
李世民余光看了看这个儿子,其实东宫太子很富有,不仅仅是现在富有,将来会更富有。
不仅仅是河西四郡都快了他这个太子的私产,光是舅父给的九百亩盐场,就能让这东宫太子有花不光的用度。
本来这份家业是要交给观音婢的,观音婢的意思是交给承乾来打理,这个孩子在经营之道十分拿手。
如果承乾不成器,那这盐场多半会交给辅机。
但现在看来,舅父是执意要交给承乾了。
李承乾道:“父皇用饭能否专心一些。”
李世民道:“呵呵,你母后看着你用饭的时候,你怎么不说。”
“儿臣都没有察觉。”
“也罢。”李世民饮下一口茶水,道:“给你的干果可尝过了?”
李承乾低声道:“东阳看过了,孤的身体本来就火气重,不宜吃那些干果。”
“是吗?”
“家里有个行医的妹妹,吃喝上总是会照看一些,避不开的,再者说儿臣还年轻确实还用不上,父皇平素也该克制一些,弟弟妹妹已够多了。”
父子都是成家的男人了,有些事也不用遮遮掩掩,三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那些干果不是朕准备的,是你母后让朕交给你的。”
“母后多虑了。”
“不说这些了。”李世民搁下了茶杯,站起身一个人站在了窗边,看着窗外的景色。
看父皇时而担忧,又时而还有些沉默,这多半就是中年危机?
父皇的中年危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抵是从一次次的休沐中?
刚过年过四十的父皇,正值壮年中的黄金期,现在来算父皇的中年危机来得有点早了?
身为儿臣对父皇的身心状况有些疏忽。
要不等天山打下之后,让父皇去天山游猎散散心,再不济去吐蕃转一圈?
可这样一来,动不动就会被说成天可汗亲征,郑公他们肯定会劝谏的。
“听闻你将龙首原的房子送给慎儿去玩了?”
“嗯,反正那房子父皇也不住,留着那房子无用,不如给慎儿去玩。”
“朕……”
李世民欲言又止,想到骊山的行宫至今没有得到修缮,先前去骊山游猎也不过是简单修了三两处能住的宫殿,便有些不爽利。
“儿臣吃饱了,父皇可还有交代?”
“你不要对那些孩子太过宠溺了,你是长兄既要以身作则,还要严厉管束她们。”
“儿臣铭记父皇教诲。”
李世民拿起桌上的一份奏章递上道:“这是邕州送来的急报。”
在邕州出了个人物,有一个出身渝州的将领叫侯弘仁,他从邕州进入交贵地界,降服俚,蛮人两万多户,并且还开辟一条从渝州南下交桂林的道路。
李世民又道:“今年五月,河北又是大旱,郑公一直以来都很赞同东宫的行事方式,郑公说朕如今懈怠了。”
李承乾搁下手中的奏章,侯弘仁这个人暗暗记下,这种事还是要父皇封赏的,东宫太子不能逾越太多。
回忆起当初郑公说过的话语,李世民又道:“如果国家的臣民都无事可做,人就是产生骄奢,你觉得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吗?”
从社稷的角度来看,站在皇帝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一个家国是否团结就要看皇帝对臣民的动员能力。
李承乾思量片刻回道:“郑公的意思说安逸导致家国衰败,劳苦则能够安定天下。”
李世民颔首。
李承乾将这句话换作自己角度看,身为一个皇帝,想要体现号召力往往可以在征伐徭役上进行,意在增强皇帝的存在感?
从侧面来看,郑公似乎是赞同对河西走廊以及西域的大开发。
郑公的话语是从当下的时局出发的。
换言之,在这方面,李承乾一次次提醒自己要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当下的时局与环境,人与环境是在互相变化的,适合当下的才是最好的。
第二百八十八章 戍守北疆
“朕打算将这些话传阅下去,让朝中群臣时而翻阅,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承乾回道:“父皇,儿臣以为至少不能忘记艰苦朴素的精神。”
“艰苦朴素……”李世民笑道:“你倒是懂得通透。”
其实在现在的朝堂掌权的官吏中,郑公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他老人家并不是一个理想住意者。
郑公就差一次次将残酷的现实甩在皇帝的脸上,让皇帝看清楚现实。
也是这么一次次,让父皇原本骄傲的心气,被一次次地打磨。
如果说大唐帝国就是在这种骄奢横行的风气中走向衰败,也不是没有道理,失去了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剩下的也就没多少了。
难道要给父皇写一篇关于历代王朝与经济兴衰情况相关性的论文。
事实也一次次地证明了,这种长篇大论的文章父皇不见得会看。
况且从两汉两晋中取材,考证的范围,未免也不够大。
还不如像郑公一样,直接指着皇帝骂一句。
离开甘露殿,李承乾还在思量着父皇的话语。
贞观十三年的七月,苏婉的孕象已很明显了,她总是对胎儿有些忧虑,也好在有一群妹妹围着她,让她开朗了许多。
李承乾看着被妹妹们围在中间的苏婉,低声道:“近日,要有劳你多费心了。”
宁儿躬身道:“殿下万不要这么说,都是妾身应该做的。”
见太子已将一碗馄饨吃完,她又道:“殿下到早朝的时辰了。”
“无妨,孤晚点去。”
苏婉坐在寝宫前,她正微笑着与几个妹妹说着话,沐浴在晨光下,面带笑容很是美丽。
多看了片刻,李承乾这才去上早朝。
今日的朝堂上因草原上的事吵闹了起来,突厥可汗阿史那结社率虽说在他自己的突厥人部族中显得强横,可面对漠北人一次次地掠夺,这个小可汗又不断地避让,一退再退。
现在正是草原上的草场最丰美的季节,更是放牧最好的季节,漠北人正在争抢最好的草场放牧。
漠北人一次次南下夺取草场,而突厥人只能一次次的南退,这一次都退到了阴山南麓,再往下就是大唐地界了。
当年颉利战败之后,突厥人便一蹶不振,唯一能打的阿史那社尔又去了天山打仗,更没有契苾何力坐镇,先前继承颉利汗位的突利可汗早逝,现在这个阿史那结社率又是个名不副实的可汗。
程咬金道:“陛下,漠北人猖狂!臣愿奔赴漠北,灭了他们!”
岑文本站出朝班,朗声道:“陛下,天山正在大战,粮草供应依旧紧张,如今实在不是出兵震慑漠北的时机。”
程咬金朗声道:“难道我们作壁上观?漠北人一旦越过阴山,唇亡齿寒!”
朝班上又开始了争执不休。
李承乾抬眼看去,父皇正坐在皇位抚着额头沉默不语。
漠北的真珠可汗很会挑选时机,趁着唐人正在天山开战,这个时候肯定是无心顾及阴山。
李绩站出朝班,朗声道:“末将请战!”
众人争论了很久,房玄龄站出朝班朗声道:“陛下,臣举荐一人,可主持阴山事宜。”
朝堂上顿时又安静了下来。
李世民询问道:“谁?”
“阿史那思摩。”
在场的众人都快忘记这个人了,朝中的武将还记得,那是贞观四年,李靖带兵讨伐颉利,阿史那思摩就是与颉利同时被俘获来长安的。
颉利过世时候,阿史那思摩依旧生活在长安,陛下因念及他对颉利忠心,念他是一条汉子,就给了一个将军的职位,现在一直在领军卫养马来着。
程咬金一拍脑门站回了自己的位置,他也忘了还有阿史那思摩这个人。
阿史那思摩是当年颉利身边的左膀右臂,当年他在突厥的威望也还不错。
岑文本朗声道:“臣附议,阿史那思摩当年在突厥颇有威望,如果他能回阴山稳定局势,再好不过。”
李世民看着朝班上的众人也没有意见,起身道:“太子,房相,郑公来甘露殿议事,召阿史那思摩来。”
群臣躬身行礼。
下朝之后,李承乾便跟在老师身后,思量着现在的漠北漠南的形势。
听老师与郑公似乎还担心阿史那思摩回了突厥,是不是放虎归山。
一路走到甘露殿,李承乾在父皇身边坐下,揣着手听房相与父皇分析着局势。
不多时,殿外传来了话语,“陛下,人到了。”
“入殿。”李世民不假思索地道。
走入殿内的是一个两鬓斑白的中年人,穿着唐军的甲胄,他低着头走入殿内,恭恭敬敬行礼,道:“陛下!”
“不用多礼。”
“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