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387章

作者:张九文

  殿下所言的本就是弘文馆的本职工作。

  李承乾又道:“弘文馆现在有多少人?”

  “回殿下,五品及以上包括下官有学士一共二十六人,还有校书,行书,典书各六人,还有笔匠,纸匠各三人。”

  弘文馆是门下省的官职,李承乾道:“今年科举及第的名单已揭榜,朝中又会来许多新官吏,入秋之后你入门下省,掌侍左右,弘文馆的事你继续身兼着。”

  “臣领命。”

  李承乾笑道:“你是个办事勤恳的人。”

  见太子抬手拍了拍自己的肩膀,上官仪低头躬身作揖。

  李承乾走到田地边揣着手,望着远处的田野,乡民一家数口人聚在田地中,坐在麦秆堆上吃着饭食。

  这种景象看着很喜人,也令人觉得愉快。

  “今年科举及第有三百一十二人,有人说关中冗官太多了。”

  “回殿下坊间确实有这等传闻。”

  听上官仪答话,李承乾侧目看去见到皇叔正在与几条狗对峙,不得不说皇叔的中年生活,也算是别样多彩的。

  见太子叹息,上官仪神色一紧张连忙道:“坊间非议的人,多不在朝中为官。”

  李承乾的叹息自然不是因这种事,朝堂虽然忙,但朝堂的位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可以给些闲散的文职留着科举及第的官吏,可以帮着做一些递交文书,编写文书的工作。

  这样的人手是现在最紧缺的,贞观十三年了,如今前所未有地忙碌。

  忙着为关中建设,忙着查问各县,忙着编撰书籍,还忙着整理案牍与账册,更不要说粮草调运,以及河道修缮等种种事。

  不只是朝中及第的人,还有三千余人的落榜学子,这些人会被崇文馆择优录用,支教也好,去关外的崇文馆也好,人手永远是不够用的。

  李承乾更希望这样的人更多一些,将来会有很大的用处。

  回到长安的第二天,上官仪就让人将库房中的棉麻布全部送到了长安,一半交给京兆府拿去,一半送到了朝中,要送给这些天忙碌加班的朝中的官吏,一人一块香皂,一人一匹棉麻布。

  京兆府,许敬宗扒开探头要看文书的晋王。

  他自顾自抖着腿,目光看着上官仪带来的文书。

  “许少尹,太子殿下的意思是让京兆府的带着棉麻布去联系各地的客商,看看棉麻布的价格可以卖到几何。”

  许敬宗一手抚着棉麻布,感受着质感道:“上官老弟,老夫听说此布只有宫中才有?”

  “以前是的,现在留了一些下来,将来坊间也会更多。”

  许敬宗放下文书苦恼道;“那些商客越来越不好对付了,肥皂的价格一年比一年低。”

  上官仪坐在一旁道:“怎么?还对付不了几个商贾?”

  许敬宗冷哼道:“这般上等的布,自然要卖个好价钱。”

  当初两人算是一起投效太子的,许敬宗的境遇比自己好很多,对此上官仪不觉得羡慕,他本就不喜许敬宗的作风。

  念在这么多年的交情,上官仪更希望许敬宗为人更正道一些。

第二百八十五章 转变

  许敬宗观察着灰白相间的棉麻布,低声道:“此物制衣如何?”

  上官仪回道:“这半年一直在咸阳县看着织造,妇人说是用来制衣很不错,咸阳县的许多人家都给了不少,入秋之后,等咸阳县的孩子穿着棉麻布织成的新衣出来,各县也就知道了这种新布匹。”

  “殿下是如何打算的?”

  上官仪思量片刻,又回道:“就如许少尹所言,肥皂越来越不好卖了,这种棉布可以成为取代肥皂的支撑产业。”

  任职京兆府少尹的这些年,地方治理多是在经营方面,反倒是缉拿刑捕的事多年没有参与了,这些事多是交给了大理寺与刑部。

  现在狄知逊又去了刑部,许敬宗原本打算借这一次科举多招一些人手。

  “其实太子殿下交代得也不多,弘文馆还有不少事要办,就先行回去了。”

  上官仪说罢离开。

  许敬宗颔首,看着眼前的棉布愣神。

  将手中的棉布放下,回神一看,他诧异道:“嗯?晋王殿下怎么还在这里?”

  “治想要拜许少尹为师。”

  听到晋王又说这句话,许敬宗摇头不语。

  李治道:“治跟在少尹身侧,治能学一些是一些。”

  “殿下随意。”

  “嗯。”

  听晋王殿下还嗯了一声,许敬宗欲言又止,只好放弃不言。

  晋王殿下是太子殿下的弟弟,东宫的皇子公主都是太子殿下养大的。

  教得好也就算了,若教得不好……太子殿下会把老夫丢到西域挖坎儿井的。

  晋王真是年少不懂事,太为难人了。

  李道宗醉醺醺来到京兆府,寻了张凳子便坐下了。

  见府尹回来了,许敬宗道:“府尹若身体不适,今日可不来的。”

  李道宗的眼神还是很清醒,他坐在椅子上,仰着头道:“好个程老匹夫,为了他儿子的亲事,竟敢灌醉老夫。”

  “亲事?”

  李道宗冷哼道:“程咬金至今还未给他家的小子寻到个婆娘,这匹夫竟想让老夫的女儿嫁给他儿子。”

  许敬宗笑道:“近来长安的婚事确实很多。”

  “小子们都长大了,也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从去年冬天太子殿下成婚之后,长安城又接连好几桩婚事。

  温挺带着一卷文书而来,道:“府尹,少尹河西走廊送来的。”

  李道宗拿过文书,瞧了一眼,正色道:“青海丰收了,七十五万石青稞,六十二万石黍米,已送去安西都护府了。”

  唐军要出征了,青海反倒成了粮仓,此番又有百万石粮草送去,战事便能放心。

  李道宗吩咐道:“快将这个消息送去朝中。”

  温挺作揖道:“下官这就去。”

  人又脚步匆匆离开,许敬宗站在一旁低声道:“太子殿下说温挺也要安排去洛阳。”

  李道宗缓缓点头道:“安排人手送他去洛阳。”

  “下官这就安排。”

  如今的关中还在人口的上升期,不论是迁入关中的人口,还是新出生的孩子,人是越来越多了。

  洛阳争取人口的方式更为简单,他们将各地的佃户都收纳到了洛阳,甚至还有很多奴籍,直接在洛阳给予户籍。

  许敬宗一边将关于温挺的卷宗调出来,一边想着现在的关中,潼关,洛阳三地的发展。

  其实京兆府目标也很简单,只要拥有户籍的人越多,上缴来的赋税也就更多。

  说简单也很简单,说累……这些事办起来确实很累。

  温挺带着河西走廊的卷宗也送到了朝中。

  青海丰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朝野,足可见太子殿下让人在青海屯田的方略多么地有远见。

  本来这一次向西征讨欲谷设,关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现如今所有人都长出一口气,至少这半年内出征西域的将士们不用担心粮草了,关中收获的粮食也可以送入仓中。

  长安城的北面,李承乾与父皇坐在龙首原边上,这里建设着一处宅院,本来是打算今年在这里避暑的。

  不过父皇似乎不喜欢这样的宅院,倒不如继续在太液池避暑。

  现在也不过是来这里走走,远处的田地上还有正在收获粮食的乡民,风吹来的时候还能闻到粮食成熟的香味。

  一捆捆的麦秆被乡民们从田地里抱出来。

  马儿低着头正在咀嚼着草料,将士们牵着的马儿也肥了不少。

  “朕听闻太子妃有身孕了?”

  “嗯。”李承乾跟在父皇一侧低声道:“这些天母后安排了不少人来东宫,照顾苏婉的起居。”

  抬头看向远处,李承乾接着道:“其实不用这么多人手,东宫的人手是够用了。”

  李世民笑道:“你母后这些天很是高兴,你万万不要推辞,近来你母后都愿意与朕一起用饭了。”

  “儿臣明白,自然不会推辞母后的好意。”

  小兕子骑在一头小鹿身上,也跟在后头,她手中拿着一卷书正看着。

  这几头小鹿长得很快,养了两年就已有半人高了。

  见又有人带着西域的战报而来,李承乾就走到一旁,父皇与相随而来的几个老将军交谈着。

  见到李绩大将军正在给马儿喂草料,李承乾上前道:“一段时日不见,英公的气色好了不少。”

  李绩道:“让太子殿下牵挂了,先前末将一直在家中养病。”

  “是在担忧郭孝恪?”

  “末将已与他割袍断义。”

  李承乾道:“梁建方将他救下来了,还有一个叫做裴行俭的将领,当年见过他,那时候他还只是渭南的县令。”

  李绩颔首道:“裴行俭是个好苗子,值得军中栽培。”

  李承乾揣手坐在一旁,见到秦琼大将军与程大将军正在争论着,隐约可以听见他们在争论是否需要增派兵马。

  “末将心中早有所想,他在西域肯定酿成祸事,现在想来……末将预料得不错。”

  “预料?”

  “嗯,此人的品行这般,先前末将就觉得他必定会死在西域。”

  李承乾笑着道:“英公竟还有这般思量。”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