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354章

作者:张九文

  只是皇后似乎在细想着什么,而后起身快步出了殿。

  李世民翻看着纸张,低声道:“今天午膳用什么?”

  殿内很安静,没人回应着话。

  再抬头看去,原本坐在一旁的皇后已不在了,李世民放下手中的纸张,忽有些迷茫。

  殿外的老太监慌忙而来,行礼道:“陛下,皇后去东宫用膳了。”

  李世民询问道:“什么时辰了?”

  老太监回道:“午时一刻了。”

  李世民长出一口气,不知为何心中泛起一些寂寥,便起身道:“朕也去东宫用饭。”

  老太监点头,就对殿外余下的太监吩咐了几句。

  此刻的长安城刚迎来了秋日里的凉爽,人们在这个时节过得总是舒适一些。

  李世民来到东宫,就见到崇文殿前放着一篮子的柿子。

  太监解释道:“这都是许国公送给东宫的。”

  “今年关中的柿子又多得成灾了吗?”

  “回陛下,今年倒是没有成灾。”

  李世民很自然拿起一旁的葡萄吃着,道:“秋天的葡萄没有夏收时甜了,价格反倒更高了。”

  听陛下的抱怨好似对太子治理关中农事的成果有意见。

  再往东宫走几步,就能听到这里的嬉笑声,不论外面怎么变,这里都是一样,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李治看到父皇,便喊道:“父皇来了,可以用饭了。”

  闻言,李世民的神色这才好了一些。

  长孙皇后正给孩子们修发。

  “慎儿,你们皇兄呢?”

  “回父皇,皇兄说今天不回来用饭了,中书省有很多事要忙。”李慎拉着父皇一边讲着,道:“快快用饭。”

  皇后也给小兕子修好了发髻,现在就连小兕子也住在了东宫,有时心中空落落的,来这里看看孩子们会好很多。

  李丽质在桌边分着碗筷,道:“皇兄还有不少国事要忙,父皇母后也先用饭。”

  东阳道;“就算父皇不来,女儿想着去请父皇来。”

  李世民坐下来,看着一桌的菜肴,想着有时确实疏忽了,这些孩子一个个都在成长。

  在东宫用了午膳之后,这位皇帝去了兴庆殿,召见了房玄龄与尉迟恭,长孙无忌商议安西都护府的屯兵事宜,以及漠北的方略。

  皇城内,中书省,李承乾与于志宁,岑文本商议着吐蕃事宜。

  这场商议一直到了傍晚。

  大唐的皇帝与太子都有各自事要忙。

  到了夜里,李承乾这才回了东宫,宁儿给太子殿下准备着衣服道:“近来晋王与纪王殿下越来越闹了,长乐公主打他们也打得更凶了。”

  “嗯,管得住也好,这两个弟弟需要好好教。”

  李治今年也才十二岁,李慎也才十一岁,正是最玩闹的年纪,要让他们懂事,就需要严厉地教导。

  “不挨打的童年还有什么意思。”

  听太子殿下这么说着,宁儿将殿下入秋之后要换的衣裳都收拾了出来,而后笑着退出寝殿。

  翌日,早朝之后,李承乾从太极殿内的乱架中走出来,这帮文武又打起了来。

  恐怕,这种情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至于始作俑者,如今人在河西走廊的那群人,至今还没被召回来。

  今天李泰回朝,关中入秋,他提前回来向父皇禀报淤地坝的建设进程。

  现在的关中有五座淤地坝,分别位于渭河三座,潼关以西一座,还有洛阳上游一座。

  这是李泰今年的成果,至于松州一战的胜利,他自始至终都不觉得这是自己的功劳。

  “来年再开工吧。”

  “是该这么打算的。”李泰依旧是这么胖,还是没有要瘦下来的样子,过了一个夏天他在淤地坝边也吃了不少苦,可惜回来一看,还是这么胖。

  兄弟俩一起走着,李泰又问道:“近来吴王兄没回来吗?”

  “他啊,偶尔会回来一趟,近来一直奔走着各县,忙着最基层的工作。”

  李泰稍稍点头。

  “午后可有空闲?与孤出去走走。”

  “也好。”

  由于前一天经过礼部的一番谈话,禄东赞觉得身心疲惫。

  桑布扎则觉得现在他与大相都是生死难料,他死没有关系,可若大相死了,赞普就独木难支,吐蕃该如何是好。

  今天又有礼部的官吏来了,将他们带了出来,说是当朝太子与礼部又有事与他们谈。

  今天谈判地点不在皇城中,而是在长安城外。

  禄东赞与桑布扎被一群官吏押送着,在许多长安坊民的目光中,走在朱雀大街上。

  这时候,禄东赞干脆抬起头,看着现在的长安城,与当初来时不同,生活在这里的人更多了。

  街道也显得更干净了,生活在这里的唐人似乎都很忙碌,他们大多数人的脚步都急匆匆的。

  街道两侧传来了酒香,肉香,还能听到孩子们笑闹声。

  禄东赞忽然停下脚步,看向一处街巷,在一个搭建简陋的木棚下,有群人聚在一起。

  木棚下,有一个人正在高声讲述着什么。

  又被身后的官吏一推,禄东赞只好继续迈开脚步朝着长安城的春明门走去。

  如果能够活着,禄东赞很想好好看看现在的长安城,看看这座当今最雄伟的城市的全貌。

  当被官兵押送着走出长安城,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他见到了开阔的平原上,官道上行人车马不断。

  在官道边,他见到了马贩子与酒贩子,甚至还有人在卖葡萄。

  大唐的葡萄真的丰收了,他们种出了好多。

  禄东赞还想多看,可是被官兵押入了马车。

  咸阳桥边,李承乾与李泰正在钓着鱼,在不远处也有同样正在钓鱼的乡民。

  因东宫太子喜欢钓鱼,不知不觉权贵人家,或者是寻常坊民也开始钓鱼了。

  这是一种不分老幼与身份高低的休闲活动,能够在空闲的时候,拿鱼竿出来,在宁静的午后或者傍晚,就这么坐着。

  李泰坐在河岸边,正吃着一张饼。

  李承乾将鱼竿搁在一旁,躺在草地上,看着一卷书。

  护送太子与魏王的李绩与李客师站在两侧,不让周围的乡民靠近。

  刘仁轨跟着李恪去跑基层了,因此现在来咸阳桥钓鱼就不会有一个扫兴的人杵着。

  等押送禄东赞与桑布扎的马车到了,李绩禀报道:“太子殿下,礼部的人来了。”

  闻言,李承乾这才坐起来,这位太子也不顾长发上还夹着一些碎草。

  李百药领着人而来,道:“太子殿下,人带来了。”

  “大相兄,我们关中的风景如何?”

  禄东赞呼吸着这里的空气,目光向着远处热闹的咸阳桥看去,道:“关中的风景一直很好。”

  李承乾也看向咸阳桥,“孤记得,你当初第一次来使长安,也是从咸阳桥来的吧。”

  “是的。”

  “你那时候来长安,路过咸阳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禄东赞回道:“那时候的咸阳桥没这么多人,而且河道两边也没有这么多的树。”

  李百药与一众官吏站在一旁,还有官吏摆好了桌案打算记录今天的谈话。

  不过现在看来,太子殿下与禄东赞看起来就像是多年不见的好友?

  李百药再一想,又觉得不对,太子殿下与禄东赞是对手,与松赞干布也是对手,从来不是朋友。

  还听说现在的松赞干布与大唐的太子年纪相仿,只比大唐的太子年长一岁。

  李承乾看着河面道:“你看,关中的秋雨都还没来,就有这么多的落叶,看来今年的冬季会来得很早。”

  禄东赞立在一旁,也回道:“如果秋雨真的来了,那就是外臣在长安看到的第一场秋雨。”

  “是孤疏忽了,你从来没有在长安城看过秋雨。”

  禄东赞稍稍低下头。

  李承乾道:“这一次可以了。”

  闻言,桑布扎有些意外,他连忙行礼道:“谢殿下。”

  有士卒递来一盆肉串,李承乾接过木盆,先分给禄东赞与桑布扎,自己拿着一串,余下的都分给了青雀与李绩,李客师。

  “青雀,你不要多吃。”

  听到皇兄的话语,李泰回道:“皇兄放心。”

  李承乾也不顾自己的鱼竿,沿着河道走着,问道:“孤还记得,当初你们吐蕃想要效仿我们大唐,似乎是用了一种计口授田的均田制,想要施行在吐蕃?”

  禄东赞点头。

  “效用如何?”

  见对方又沉默了,李承乾吃完了手中这串羊肉,把木签交到身后的士卒手中,又道:“大相兄何必有这么多顾虑,两国之间走动,交换一些治理经验,不是什么坏事。”

  禄东赞迟疑地回道:“太子殿下对吐蕃的政事很好奇吗?”

  李承乾点头道:“好奇呀,不只是吐蕃,对这个世间的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好奇。”

  禄东赞解释道:“其实施行很困难,吐蕃不像中原,很多牧场都在部族手中,赞普推翻了几个部族,但收效并不大。”

  “分配永远是个不均衡的问题,我相信大相兄与我的想法是一样的。”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