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34章

作者:张九文

  “倒也不是,三年前陛下放归了一批人犯,其中就有一部分人留在了长安,秉持着报效陛下的意思,为官府办事,他们多是混迹在坊市间,知晓长安各个坊市的地头或者闲汉。”

  “在长安这样的人多吗?”

  宁儿笑道:“不多的,再者说除非是很麻烦的事,官府是不会麻烦这些外人。”

  “宁儿姐这么说,他们倒像是一群消息通?”

  “不过这种人已越来越少了,就算是长安街头也寥寥无几,这些人以前大多都是人犯,没人愿意与他们来往的。”

  李承乾啧舌道:“不良人?”

  宁儿讶异道:“不良人?倒是很不错的称呼。”

  现在的大唐还没有正式的不良人群体,宁儿所讲述的这些人,更像是对现在这位独具个人魅力的天可汗的敬仰,出乎这种敬仰,用一种他们能够发挥长处的方式,报效皇帝。

  这是一种完全自主的行为,没有任何的约束,真要说约束,那多半就是他们的感激与豪杰之气。

  大唐游侠之风还没褪去,当年的英雄豪杰留下的传说太多了,如李靖,红拂女,秦琼,尉迟恭等等。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豪气凌云的前辈,唐人心中的热血也因这些豪杰流传了下来。

  热血不凉总归是好事。

  两人正说着话,小福端着一个食盒来,道:“殿下,这里还有许多葡萄干。”

  李承乾拿起三两颗放在嘴里嚼着,又道:“给弟弟妹妹拿去。”

  “喏。”

  言罢,李承乾又脱去了靴子,也不顾宁儿与其他人古怪目光,这位太子竟然下河抓鱼了。

  一天的春游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回去的路上,她们还未尽兴,在马车内闹哄哄的。

  “宁儿姐,徐孝德是江南东道的人,对吧?”

  “是的。”宁儿点头道:“殿下有何吩咐?”

  “让人带个口信给他,就说孤要一些江南的茶叶,越多越好。”

  “喏。”

  李承乾心情正好,也没再说什么,而是催促着马儿走得更快一些,也不要太快了,这一路上的风景还没有看够。

  回到东宫的时,仿佛周遭一切又安静了下来。

  东宫是家,家总会给人心境上的宁静。

  在东宫,宁儿是这里的掌事女官,管理着东宫里里外外的事。

  在弟弟妹妹眼中,宁儿又是一个时而严厉,时而温和的姐姐。

  近来太子殿下有一个习惯,每每到了夜里殿下就会将自己关在寝宫中,也不知道在寝宫内做什么,只是需要很多的笔墨,多半是练字,又或者是在写文章。

  不论殿下在做什么,宁儿都会守在寝殿之外,直到殿内的灯火熄了,她会悄悄打开门看一眼,确认殿下睡下了,她才去休息。

  李承乾坐在窗前,从这里可以一眼看到月亮挂在夜空中。

  拿起一旁的夹子,将油灯的灯芯拔高,让火光更亮一些。

  在东宫有许多图纸,还有一些给弟弟妹妹上课所准备的教材。

  一直到深夜,也没有听到殿下骂圣人的言语,其实太子殿下骂人还是挺有意思的,有些话听着生僻,比如说你们这些圣人脑子里装着的都是豆浆吗?

  豆浆又是什么?难道与殿下最近晾晒的酱油有关?

  这是东宫不解之谜之一。

  确认了殿下已睡下,宁儿这才离开去休息。

  殿下睡得越来越晚了,宁儿也睡得越来越晚,只有在午休的时候可以补充睡眠。

  而天不亮,李承乾睡醒的时候,宁儿也早早醒来了,她开始安排着今日东宫的起居生活。

  其他的东宫宫女要去照顾皇子与公主们的生活。

  只有宁儿还是与往常一样照顾在殿下身边。

  与平常不同的是,近日来殿下还需要确认东宫各类作物的生长情况,卷心菜的是长得最好的,胡瓜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起色,葡萄架子也没有任何的动静。

  早起简单地对付一顿早饭,就要去上朝。

  踩着早朝就要召开的时辰,李承乾走入太极殿,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平时都是最晚来,走时又是落在最后,这位太子平日里与朝臣也很少产生交集。

  今天的早朝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兵部尚书侯君集站在朝班前,念诵这一次出征将领的名字,段志玄,李道彦,李道宗,高甑生,李大亮,薛万彻,包括行军上将,也就是三路兵马的总兵大将军李靖。

  李承乾扫视一眼朝堂,看着站出朝班的一列将军,并没有看到李靖。

  说来也是,李靖在大唐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此人的存在也正是威慑关中内外的人物。

  如果说自己的父皇,也就是李世民是大唐的龙傲天,那么结交李靖又是李世民龙傲天的过程中,最为光辉的一页之一。

  到现在为止,大唐的诸多猛将中,秦琼,李靖,程咬金,尉迟恭,哪怕是平日里放浪的皇叔李孝恭,随便哪一个单独拎出来,都是能够威震一方的人物。

  大唐太强大了,如此强大的大唐应该开疆拓土才对。

  自阴山一战之后,李靖便开始闭门不见客。

  恐怕这是最后一次,让这位大将军领兵。

  眼下出征吐谷浑,一共派出三路兵马,包括如今就在镇守凉州的牛进达,一共八位将领,共五万兵马。

  对外称之,大唐对吐谷浑的反击战。

  这当然是一场名正言顺的反击战。

  下朝之后,李承乾与李恪打了个招呼便独自一人离开了太极殿,在众人眼中这位太子像是独来独往惯了。

  也不像其他人那样三三两两,或者成群结队地离开。

  李承乾脚步不快,走下太极殿的台阶,一边想着如今的大唐对外策略。

  野蛮,蛮横,占理就动手。

  这便是大唐现在对外的方针。

  与人讲道理是一件很费神很浪费时间的过程,有实力为什么还要讲道理呢?

  今天大军就要开拔,战争就要开始了。

  正要走到东宫,一个老太监急急忙忙拦住了去路,“太子殿下!”

  李承乾脚步稍停,道:“怎么了?”

  这位老太监一脸的笑容,道:“陛下召见。”

  先是看了看四下,李承乾摆手示意他带路。

  “殿下随老奴来。”

  跟着他从武德殿走过,走到兴庆殿前,停下脚步。

  随后殿内就传来了低沉的话语,“让他进来。”

  闻言,李承乾蹙眉走入殿内,看到父皇正在吃着饭食,吃着的正是东宫宫女才会做的馄饨。

  “嗯,坐吧。”

  一边吃着,这位父皇示意了一旁的座位。

  李承乾应声坐下。

  李世民还拿着那一卷书看着,另一只手往嘴里送着馄饨,道:“朕听闻你昨日出去游玩了?”

  “嗯。”李承乾简单应了一声。

  又有一旁的太监端来一碗馄饨,与一只勺子。

  看到儿子也不拿勺子,李世民又道:“不合胃口?”

  李承乾回道:“儿臣早起锻炼身体之后,就吃过了,父皇应该将一天分成三餐,早晨饿肚子,不是一个好习惯。”

  李世民搁下了手中的勺子,又放下了书,问道:“红楼这卷书朕一直在看,想问问你,这荣国府到底是会让次子继承,还是长子继承?”

第二十七章 长安传闻

  兴庆殿内,安静得能够听到呼吸声。

  红楼的故事贯穿了荣国府与宁国府两个大家族从兴盛走向落寞,父皇会有此一问,大唐这么多读红楼的人自然也会追问。

  给皇叔的红楼篇幅提到了荣国府的元宵夜宴,目前还未到结局。

  见儿子迟迟不回话,李世民低声道:“一个故事而已,朕不会在意的。”

  言罢,李世民继续观察着这个儿子,接着道:“朕更喜欢让长子来继承,朕希望曹先生能够这么写。”

  如木雕一般的揣手而坐的李承乾缓缓开口,道:“父皇也说了,这不过是个故事而已,这世上本没有荣国府,也没有宁国府。”

  李世民忽然一笑,拿起一旁的酒水,听着酒倒入碗中的淅沥声,接着道:“本来今年不打算打一仗,可朕推迟了丽质的婚事,便有了空闲与心力与吐谷浑算账。”

  “父皇英明。”李承乾连忙回道。

  说来原本大唐对吐谷浑的战事应该是在明年,东宫的蝴蝶扇了扇翅膀,让这场战争来得更早了一些。

  “孙思邈派人与朕说了,女子生产最好的年纪是在二十岁,就如他鼓励让人们别喝生水是一样的,从来没有人正视过。”

  李承乾颔首道:“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孙神医高瞻远瞩,就是看得太远了,而绝大多数人顾好眼前已很不容易。”

  “你能看出朕的苦心,朕很欣慰。”

  这君臣父子两的谈话很平静,平静得让一旁几个太监感觉到不舒服。

  寻常父子谈话哪有这么平静的。

  李世民又是勉强一笑,道:“不说这些了,听闻吐蕃派来的信使来见过你了?”

  李承乾蹙眉道:“那位信使是个骄傲的人,他觉得有朝一日,吐蕃能够与大唐掰手腕,要不就是想要大唐平起平坐。”

  “呵呵呵……”

  李世民冷冷一笑道:“平起平坐,他好大的口气。”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