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32章

作者:张九文

  宁儿道:“吐蕃使者带来了松赞干布的书信,殿下是否要见见?”

  李承乾蹙眉站起身道:“去崇文殿见他。”

  “喏。”

  这一次来使长安的不是禄东赞,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来使,而是因东宫与吐蕃大相之间的交情,特意来见大唐储君的。

  李承乾走入崇文殿,见到一个看起来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他头戴吐蕃人特有的高帽,穿着一身吐蕃人特有的服饰。

  见到大唐的太子,他恭敬行礼,递上了一卷卷轴,道:“尊敬的大唐太子殿下,这是赞普给您的信。”

  李承乾接过他手中的这卷藏布卷宗,打开看着卷中的文字。

  看到这位东宫储君的神色诧异,吐蕃使者笑道:“我们赞普一直以来很向往中原的智慧,为了表达吐蕃对大唐储君的敬意,所写的皆是中原文字,这不是吐蕃国书,是赞普的书信而已。”

  李承乾的目光依旧看着书信,低声道:“这位使者怎么称呼?”

  “外臣桑布扎。”

  在史书上,大唐与吐蕃之间有百年纠葛,所以现在吐蕃是不能小觑的,只是现在朝中对吐蕃那苦寒地没兴趣。

  李承乾听到对方的话语,低语道:“吐弥桑布扎?”

  桑布扎也很意外,这个大唐的太子竟然能够叫出自己的全名,他躬身行礼道:“是大相与太子殿下说起过外臣?”

  李承乾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禄东赞根本没有说起过这个人,会记得这个人的名字,是因为他是吐蕃七贤臣之一。

  当然了,吐蕃七贤臣的名声不小,不过这都是之后的事了。

  可大唐也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见太子不言语,桑布扎以为是自己的礼数不周,继续躬着身道:“赞普很喜欢中原的书籍,尤其是中原的史书,如今赞普想要仿照中原制度,制定吐蕃律令,制定度量衡,纳入税制。”

  李承乾颔首道:“原来他喜欢看史书。”

  桑布扎又道:“我们的赞普是个酷爱书卷的人,赞普也是吐蕃最有智慧的人,赞普同样欣赏有智慧,有英雄气概的人,就像现在的大唐皇帝陛下。”

  “大唐皇帝陛下是英雄豪杰,我们吐蕃的赞普如今一统藏布江,收服羊同亦是英雄豪杰。”

  李承乾放下手中这卷书信,信中所言无它,无非都是一些问候的话语,便打断了这个使者的话,“你们赞普的中原字写得不好看,以后还要多练才是。”

  闻言,桑布扎的神色一僵,连忙又道:“外臣出生在藏布江,自小便跟随赞普,将来吐蕃也会有更好的文字。”

  李承乾面带温和的笑容,缓缓道:“孤也很喜欢吐蕃,喜欢吐蕃的鹰与雪山,更喜欢吐蕃的湖与牧场。”

  宁儿站在殿外,隐约能够听到殿内的对话,太子殿下与这位使者相谈很有友善,吐蕃使者却不知殿下所说的喜欢吐蕃雪山,其实是另一个意思,殿下喜欢的就一定会处心积虑夺过来。

  这个吐蕃使者是年轻的,也是不懂事的,他就不该说吐蕃会有更好的文字。

第二十五章 西北战事将起

  殿内的谈话依旧在继续,桑布扎继续道:“听闻今年有许多使者来朝贺时都向大唐提出了求娶公主的事。”

  闻言,李承乾笑着没说话,安静地看着这个骄傲的吐蕃使者。

  见这位东宫储君不回话,桑布扎意识到又问错话了?蹙眉思量了片刻,莫名感觉和这个太子谈话很累。

  “尊敬的太子殿下,外臣还有一问,听闻大唐天可汗陛下向凉州增兵,是否要与吐谷浑开战了?”

  李承乾忽然一笑,道:“孤还年少,父皇也不会让孤参与这些国事,又怎么会知道。”

  桑布扎一时语塞。

  “要不孤引荐你去见父皇?使者亲自去问他?”

  闻言,原本还有些骄傲的桑布扎,露出一些慌乱,又行礼道:“殿下,外臣是赞普安排来大唐给殿下送信的信使,并不是使者。”

  李承乾揣着手,叹道:“恐怕外臣有所不知,孤这位太子能够参与的国事不多,你也可以去打听打听,如今朝野上下,人缘最好的是孤的弟弟,也就是魏王李泰,使者想要知道的这些,孤实在是无法给你答复。”

  桑布扎又是躬身行礼,道:“是外臣不该有此一问。”

  “孤不能给你任何的承诺,看在禄东赞的交情,你走的时候带一块肥皂回吐蕃。”

  “谢殿下。”桑布扎听出了话外之音,太子这是要逐客了,连忙又道:“若大唐与吐谷浑开战,外臣以为大唐一定能够旗开得胜。”

  “嗯,但愿吧。”李承乾愁着一张脸,苦恼道:“说什么旗开得胜,这世上哪有一定能赢的战争。”

  “外臣所见所闻皆在说大唐强大。”

  李承乾笑道:“让使者见笑了,你们只是看到了表象而已,其实大唐哪有这么强大,那都是谣言,如你们的大相,他说大唐很富裕,奈何现在宫里的生活都很拮据,说什么富裕,都是谣言。”

  桑布扎沉默良久,也不知道该如何回话,神色多有些狐疑,一个不知国事的太子,还在朝中没有人缘,还说大唐不强大?

  可这毕竟是储君呀,中原王朝的储君都是这样的吗?

  心中想着,桑布扎临走前行礼道:“其实这一次来见太子殿下,外臣还有话语要交给殿下。”

  “你说吧。”李承乾的态度很敷衍。

  “若大唐与吐谷浑一战赢了,赞普会让大相再来大唐朝贺,哪怕大唐拿不下吐谷浑,赞普会带着吐蕃勇士讨伐吐谷浑。”

  “孤知道了。”

  这位太子还是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话。

  随后桑布扎拿着一块肥皂离开。

  太子从崇文殿走出来了,宁儿道:“殿下已经给吐蕃两块肥皂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就当是给点我们大唐的特产吧,再仔细一想人家登门拜访,我们确实也没什么好给的,肥皂实在些。”

  宁儿捂嘴轻笑道:“这位使者一直在探寻大唐的意图,想要从殿下这里得到消息,当初不该给禄东赞肥皂的。”

  “唉……”李承乾一声叹息,走向东宫说着,“让吐蕃感受到东宫的好意,松赞干布自然会觉得孤想要与吐蕃结交,因禄东赞前来朝贺之时没人正眼看过他们吐蕃。”

  “这位使者说吐蕃也会攻打吐谷浑?”

  脚步走入了东宫,李承乾抬头看着蔚蓝的天空,又道:“松赞干布是个狼子野心的人,他有大志向,不能小看。”

  这位信使来过东宫之后,果然又去了魏王府,去见魏王李泰。

  虽不知桑布扎又去见李泰说了什么,而后这个信使又骄傲地离开了。

  至于李泰这个弟弟与信使说了什么,李承乾也不在乎。

  关中入春之后,长安城更加热闹了,温暖的阳光令人觉得舒适。

  这日早晨,李承乾给弟弟妹妹放了假,带着东宫一群人出去春游。

  太子要出游一天,时任金吾卫副将,又是宗室将领的李道宗亲自护送。

  李丽质带着弟弟妹妹走到玄武门,让她们依次报数,确认人数没少之后,带着这群还有些兴奋的孩子依次上了马车。

  李承乾望着萧条的玄武门,这里的城防守卫依旧森严。

  注意到殿下的目光,李道宗道:“殿下,都安排好了。”

  李承乾收回目光,作揖道:“皇叔,看起来真年轻。”

  “老夫也年过四十了,哪里说得上年轻。”李道宗板着一张脸,一副酷叔叔的模样。

  与一本正经的人多说话,没什么意思。

  李承乾尝试着翻身上马,显然有些不顺手。

  李道宗上前,想要将这位太子侄儿送上马。

  “慢着。”李承乾叫住要上前的李道宗,而是从一旁的马车上拿下了一根麻绳,麻绳的两端挂着木头做的马镫,挂在了马背上。

  在李道宗的目光下,李承乾一脚踩着马镫,脚一用力,很顺利地就坐在了马背上。

  这一幕让李道宗看着好奇,目光落在太子的新奇马镫上。

  李承乾并不喜欢现在的马镫,大唐的马镫踩着总有些不牢靠的感觉。

  翻身上马之后,感受到身下的马匹有些不安,李承乾耐心安抚着,直到马匹停下了不安的蹄子,它还打了一个响鼻,似乎对马背上的这个太子有所不满。

  好在它只是一匹马,若是一个人,胆敢对太子不满,李道宗会当即杀了这个人。

  大唐的将士都是杀伐果断的,李承乾也很佩服李道宗,因他是现在宗室将领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最有威信的人之一,少有的在父皇允许下还掌兵的宗室兄弟。

  只不过在交谈上,李承乾更喜欢和李孝恭聊天。

  李道宗带着的三百人士卒走在前头,李承乾在一众将士的护送下,慢慢出了玄武门。

  玄武门很干净,也没有看到血迹。

  明明是温暖的春风,可吹入这处门中,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李承乾还是感觉到些许阴冷。

  倒也不是害怕,只是觉得那位“东宫前任”就是死在这里的,他多半尸骨未寒。

  队伍出了玄武门,便一路朝着渭南而去。

  第一次骑马的感觉很不错,到了渭水边上,队伍便沿着渭河下游走。

  李承乾看了一眼身后马车,弟弟妹妹也都坐在车辕上,目光看着这一片春日里的景色。

  稍稍让马儿加快脚步,李承乾到了李道宗的身侧,一手提着缰绳笑道:“孤骑马不太熟练,让叔叔见笑了。”

  一声不见外的叔叔,让李道宗木然的神情有了一些笑容,可还是沉默寡言的样子。

  李承乾望向前方有一处长满了青草的河滩,道:“不如就在前面休息。”

  李道宗闻言点头。

  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队伍在这一处河滩停下脚步,就见到了一个在垂钓的人。

  此人也不是别人,正是河间郡王李孝恭。

  叔侄心有所感?李承乾正想着河间郡王,就在这里见到了这位叔叔。

  李道宗便也下马先一步走了上去,行礼道:“兄长,怎会在这里?”

  李孝恭盖上水囊的木塞子,递给他,“出来散心,哦……承范,这一次要出征西北了?”

  李道宗看了看身后的殿下,道:“陛下确实说过,但兄长不该张扬。”

  “这小子也迟早会知道的。”

  朝中已经定下了此番出征西北吐谷浑的将领,李道宗就是其中一个。

  宗室兄弟也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架势,李道宗离开这里去安排这里的防卫,在此处的可都是皇子公主,但凡有点闪失,这金吾卫不管掉多少脑袋都不够赔的。

  李承乾道:“没想到皇叔也会来这里。”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