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这孩子心里对很多事都不满意。”
皇帝与皇后在殿内说着话,晨曦刚刚出来,让立政殿内多了一些明亮。
李世民颔首道:“他在朝堂上也是一副无心国事的样子。”
身为皇帝的发妻,长孙皇后心里明白丈夫的想法,又无力劝说,既要太子懂事,又要太子勤勉。
看了东宫的起居注,李世民便出了立政殿要去早朝。
长孙皇后拿起一旁的东宫起居注,放在书架上。
宫女低声道:“皇后,宁儿姐说太子殿下昨日与许国公有过一次谈话,谈了许久,可没人知道殿下与许国公说了什么。”
“承乾这孩子心事重,陛下既要他懂事,又要他勤勉,还要他为人宽仁和善,不知不觉给承乾的压力也太大。”
宫女又低声道:“太子殿下都已十五了,谁家少年人到了十五岁还不赐字行冠礼,应该早点准备的。”
听着身边宫女的絮叨,她们还是很愿意为东宫说话。
因东宫对待宫女都很和善,太子还愿意将暖和的寝殿给宫女们睡。
这些事都发生在东宫,也很快就传遍了后宫。
因此,承乾这孩子在后宫宫女们的印象里,东宫太子是个很和善的人,如果能去东宫,她们的生活一定会好很多。
长孙皇后又道:“赐字行冠礼的事……”
言至此处,皇后又是长叹一口气,道:“既然陛下没有说起,你们也不要再议论了。”
宫女躬身行礼道:“喏。”
李承乾早早睡醒,早起绕着东宫跑个三五圈,回来的时候弟弟妹妹还在睡着。
洗漱好了用了早饭,时辰也差不多了。
早晨的时候宁儿会教弟弟妹妹们识文解字,到了晌午时分,她们再去国子监讲课。
相较于李泰早早就去太极殿,李承乾则是踩着早朝开始的点来听政。
来到这里的时候,太极殿内的文臣武将都到了差不多了。
太子是最后一个来的。
李承乾给了李恪一个眼神,就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闭目养神。
李恪会意之后,站在皇兄身边,时刻防备皇兄会不会在睡着的时候,往后倒去。
过了片刻,陛下就来了,早朝正式开始。
今日的早朝很安静,自从颜师古弹劾红楼之后,便没有人再说起这件事,其实红楼在唐人的生活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在大唐初期,就眼下,唐人的绝大部分家庭都达不到大观园中的那种生活。
以至于朴素又彪悍的唐人距离那种故事还是很遥远的,吃饱穿暖就已很不容易了,哪里还有闲心管其他?
多是都是文人士子间传播较多。。
早朝很枯燥,按照昨天的步骤各部进行的汇报。
与在朝堂上活跃的李泰相比,李承乾尽可能让自己在朝堂上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一直到了下朝,闭着眼低着头保持着这个状态。
今天的早朝结束的异常顺利,朝臣都是很忙的,更别要说朝中重臣,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这些人都是身兼数职。
陛下一走,群臣也急急忙忙离开了大殿,要去忙各类政事。
等大殿中的人都走的差不多了,李承乾这才独自一个人走出太极殿,在殿前停下脚步,目光看着殿前开阔的广场,深吸一口气,洁净的新鲜空气让大脑清醒不少。
今天的阳光很不错,关中不知不觉进入了三月。
大唐的朝政体系很简单,也很明了,大部分的规矩也都是按照前隋的体制。
李承乾独自走向东宫,也不想听李恪的建议,与李泰你卷我,我卷你。
如此内卷,除了会累死自己,没别的好处。
揣着手脚步轻快的走着,今天的心情还算不错,尤其是得到了舅爷的支持,妹妹李丽质的婚事也暂时搁置了。
李承乾揣着手哼着郎朗上口的歌调。
等到了东宫,便与弟弟妹妹们一起吃着午饭。
宁儿道:“殿下,今天于詹事与徐长史会来。”
李承乾将一些肉沫酱汁与葱花撒在面上,简单吃一碗臊子面,道:“孤今日想在长安城走走,就先不见他们了。”
宁儿点头道:“奴婢这就去准备。”
用了午饭,休憩一个时辰之后,李承乾就要带着弟弟妹妹去国子监上课。
她们下午的时光都会在国子监,盘算着往后给她们周末双休。
可对太子来说没有周末双休,更不要说满朝的文武,给皇帝打工,节假日基本上不休,加上偶尔朝堂开支困难,还会拖欠俸禄。
有时候会给一些禄米,或者是丝绢,分一些贡品,用来弥补一些俸禄上的亏欠。
好似每个王朝的初期都挺穷的。
东宫的卷宗很多是“东宫前任”在武德年间留下的,其中就有相关的论述,大唐收缴赋税很困难,至今为止中原还有不少地方收不到赋税。
今天的宁儿穿了一身黑色的男儿装,看起来很飒。
李承乾道:“宁儿姐这一身装束很好看。”
闻言,宁儿还是一脸的严肃,低声回道:“这是殿下穿过的,有点显小了。”
李承乾颔首道:“是呀。”
“殿下很久没有置办新衣裳了。”
“是吗?”
“嗯,奴婢已经向立政殿禀报了,说是今年入春皇后会安排人送来。”
“所以呀,有些条件上,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宁儿从来不会反驳殿下的话语,偶尔会提出一些言语上需要注意的意见,但从来不会顶撞。
带着弟弟妹妹们出了承天门,将她们送入国子监上课。
李承乾站在课堂外,道:“孤来这里两次了,都没有见过这里的国子监祭酒,孔颖达老夫子。”
宁儿回道:“殿下要见,奴婢可以去通禀的。”
李承乾又是摆手道:“你不用打扰他老人家,你陪着孤在长安城走走吧。”
“喏。”宁儿带着柔和的笑容,跟在殿下身边。
两人走出国子监,国子监内的学子并不多,这个时辰大多数学子都在弘文馆。
一般的学子很难找到老师教授,更多人都是儿时蒙学,识文解字之后便开始自学。
更好一些的在孩童,他们儿时会读论语。
所以儿时能够接受蒙学是一种筛选,能够接受蒙学就已很不错了,蒙学筛选之后,大多数人都是自学。
鲜有人能够专门请个老师来指导,这又是一次筛选。
以至于在大唐其它村县,能够有一个会读文章的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换言之,就是大唐的教育事业进行的并不顺利,即便是现在已经有纸张了,可纸张价格居高不下,书籍传播并不广。
而印刷效率低,又导致了读书人之间的书籍传播,大多数也都是靠手抄。
想要兴科举,又没有足够的生产力制造更多的纸张与印刷。
没有足够的纸张与书籍,又很难培养出足够的读书人。
这就陷入了一个矛盾。
李承乾不想继续往下思量,想多了就忍不住想要骂人,想骂这个贼老天,这世上多少年才能出现一个造福苍生的人。
难道全靠我这个祥瑞吗?
宁儿虽穿着男装,腰配一把横刀,一身护卫打扮,警惕四周不让陌生人与殿下走得太近。
朱雀大街喧哗热闹,来来往往的行人有许多。
宁儿讲述着以前这长安城的样子,那时候陛下刚登基,贞观元年时的长安城很萧条,更不用李渊在位的武德年间,那时候还在平定各地的叛乱,分不出人手治理。
到了现在,经过这些年的治理,长安城这才有了好转,近来年迁入长安城的人口也逐渐多了起来。
宁儿道:“殿下,以后的长安城一定会更好的。”
朱雀大街宽敞,李承乾走在大街上,揣着手一边观察过路行人。
叫卖行人不少,一直走到了东市,这里的集市还是很热闹。
有人因买一头羊吵架着。
见殿下停下了脚步,宁儿也站在一旁看着
就因为这头四个月大的小羊,一开始没有说清楚是雌雄,买了羊的妇人便与这个卖羊的大爷骂了起来,
眼看吵个不停,当即就有人来按说,那是个二十岁出头的男子,他上前三言两语就将这个件事摆平了。
最后卖羊的汉子赔给妇人一只母羊,此事才了解。
而那只小公羊又还给了汉子。
李承乾蹙眉道:“为何一定要母羊呢?”
宁儿回道:“多半是家中有女子怀着孩子,临近孩子生产了,想要买一只羊先养着,等以后孩子出生了,羊也长大了,那时候可以给孩子喝羊奶。”
那摆平了事的男子,望这里看了看,往后作揖行礼,快步离开。
“在东市经常会有这种人来主持公道吗?”
宁儿回道:“不是常有的,那位来平事多半是官府安排在这里的。”
言至此处,李承乾颔首,便不再问了,就在这里的商贩手里买了几颗萝卜,还有些蒜,再买一些芦笋。
宁儿姐道:“殿下,等入春到了四五月,就有更多的菜色可以挑选。”
“孤打算自己在东宫多种一些蔬菜,这东宫有如此肥沃的土壤,可不能就长荒草。”
“奴婢小时候跟着爹娘种过地,殿下若是想种菜,奴婢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