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293章

作者:张九文

  李承乾在一旁坐下来,一手握着支撑着太阳穴,神色苦恼地讲着,“这两年丰收,除却关中的存粮,还有各地收缴而来的田赋,其实这两年官仓陈粮多得长虫子了,这些粮草还不知如何处理,还有很多陈粮都送去新丰酿酒了。”

  “而且父皇所知的关中粮食储备其实是不准确的,算上潼关,其实关中的储备的粮草还有五十一万石,还有乡民各家今年每家至少有存粮五石,加上如今夏收,其实粮食还是很充裕的,还有……”

  太子的话语一句接着一句说出来,南北调度,东西运输,赈灾酿酒,麦子换糯米,黍米换豆,麸皮麦秆换布绢……

  听到最后,李世民只觉得脑子昏昏沉沉的,连忙摆手道:“好了,朕知道了。”

  李承乾起身道:“如果父皇还想知道更详细的,儿臣让人将今年的调度卷宗给送来,还望父皇仔细看。”

  “唉……”

  殿内的皇帝忽然一声叹息,摆手示意让儿子离开,再多听一句,便会越发头晕。

  与儿子说话是很累的,李世民只好去找妻子,来到立政殿找到皇后,在妻子的安慰中寻找一些平静。

  “陛下。”立政殿外传来了太监的话语。

  “说。”李世民沉着脸道。

  “太子殿下让人将今年的钱粮调度卷宗送来了,老奴不敢打搅陛下,就将卷宗都放在了甘露殿。”

  立政殿久久没有回话,太监疑惑地又呼唤了一句,“陛下?”

  “送三清殿去,不要放在甘露殿。”

  “喏。”

  太监朝着窗户应了一句,而后快步离开。

  殿内,正给小兕子整理着玩具的长孙皇后忍着笑意道:“陛下是打算让道祖他老人家看那些卷宗吗?”

  李世民忿忿不平,道:“那小子分明就是在为难朕。”

  “承乾何时为难陛下了,是办事不妥当了?”

  “朕……”李世民欲言又止,只好作罢。

  从去年的秋天开始,父子俩一个主内建设,一个主外盯着边关各地的动静。

  其实这种默契一直挺好的。

  李世民也很懊恼,询问道:“观音婢,你说朕是不是不该多问承乾的事,他是不是很烦朕插手他的事。”

  长孙皇后劝道:“陛下多想了,一直以来承乾与丽质这兄妹两人,都希望陛下能够通晓政事,恨不得让陛下励精图治,清楚关中情形,还送来卷宗,奏疏,以及文章。”

  李世民后背靠着椅子,仰头闭目养神。

  此刻洛阳,秋汛要来的时候,河道两旁垒砌了高高的沙袋,并且沿着河道一路向东,到了下游经由几次河渠,进行了疏水。

  如此一来,这一次大水仅仅只是淹了十余亩无法处置的田地。

  李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策马沿着河道从下游一直策马赶到了上游。

  河道两侧,有不少民壮正在高呼着,他们治好了这一次的大水。

  今年的汛期来得比去年更凶猛。

  如果去年没有治理,今年再来大水,洛阳指不定又会如何地水深火热。

  从去年的冬天一直到今年的夏季末,河道几经疏通,清理淤堵之后,尽管今年的汛期还是凶猛,但眼下已是很好的结果,还能做到更好,可这需要更多的人力与时间。

  人力是有限的,如果汛期涨水更猛一些,现在修建的河道也不见得管用。

  好就好在,如今的洛阳刺史是马周,他调动了十五个县的民壮,在雨天水势最猛的时候,带人扛着沙袋增高河堤。

  李恪拉住缰绳到了欢呼的人群前,从这里向着北面看去,还有一片片田地上长着粮食,还有乡民正在抢收粮食。

  “太好了,今年的大水没有淹了田地,粮食保住了。”李恪神色激动地走到马周身边,道:“我们保住洛阳了!”

  马周抚须正色道:“秋雨汛期还未结束,不能掉以轻心,潼关那边说上游的水还在涨。”

  李恪正色道:“只要大水进入下游河渠,疏通之后就不会泛滥,我们只要守住这段就可以了。”

  权万纪道:“下官与马御史会守在河滩,一有变动就会安排人手填实河堤,马御史说得不错现在还未到松懈的时候。”

  马周递上一卷文书,道:“这是下官对今年治水的呈报,还请吴王殿下送去交给房相,将这里的事禀报给陛下。”

  看马周与权万纪的神色严肃,李恪拿过文书,道:“这就去告知父皇。”

  可说完这话,李恪忽然看着俩人,迟疑道:“恪走了,两位先生怎么办?”

  马周双手背负,望着漫天的大雨道:“臣自是留下来治水,直到今年的秋汛结束,等陛下召回,近来朝中有消息送来,陛下可能要对西域用兵了。”

  李恪连忙道:“可这里的事……恪还是放心不下。”

  吴王殿下是个与众不同的少年人,他能够与这里的民壮同食同寝,权万纪甚至还有几次在人群中找不到吴王了。

  后来才知道吴王与民壮一起踩着淤泥疏通河道。

  本想着身份尊贵的吴王不该做这些事,可听说当初在咸阳县,吴王还与乡民一起修缮官道也是这样的。

  权万纪一直觉得上苍是眷顾大唐的,让陛下有这么懂事的孩子。

  不论当今太子,还是吴王殿下,或者是魏王殿下,这三个孩子脾性各有不同,但所行所做,都是良善之辈,各自差别甚大,又各有所长。

  “恪想与两位先生共同等秋汛结束。”

  马周道:“回去吧,少吴王一个也不少,也不差殿下一个,殿下不是一直都想要带兵出征吗?”

  权万纪也劝道:“该有人向陛下禀报,殿下且去吧。”

  李恪深深弯腰,躬身行礼道:“恪等两位先生回来,共饮美酒。”

  马周的目光望着河道,没有去看吴王,而是朗声道:“好。”

  李恪又一次翻身上马,领着一队兵马,匆匆离开了洛阳,带着文书一路前往长安。

  秋汛要等到九月才会告一段落,李恪策马一路西去,沿途看到的是汹涌的河水,在河道上奔腾而下,河道两侧每隔五里地,就能看到京兆府的官吏,带着人正在巡视。

第二百一十五章 期盼与未来

  骑着马匹,李恪领着官兵一路西去,细雨还在下着,正在前行的当下,忽然看到远处的一丝亮光。

  他连忙拉住缰绳,在河堤边战马扬起前蹄嘶鸣。

  李恪见到阳光破开了乌云照射下来,眼前的雨水也成了一场太阳雨。

  这位吴王的脸上挂着欣喜的笑容,雨水要停了,他拉起缰绳稍停片刻,这四周的人也在看着西边的夕阳,脸上带着笑容。

  “驾!”李恪大喊一声,再次策马。

  雨水停了一夜,第二天秋雨又开始下了。

  李恪在潼关过了一夜,他走出所住的驿馆,出门就见到了颜勤礼。

  “吴王殿下,今日可是要奔赴长安?”

  李恪在驿馆门前坐下来,一边穿着靴子一边皱眉看着雨水。

  颜勤礼道:“今天的雨势比前两天小了,今年的汛期也收尾了。”

  担忧着洛阳的事宜,李恪穿好靴子,站起身道:“但愿吧。”

  颜勤礼道:“但愿。”

  “你是京兆府的书令怎么来潼关了?”

  “下官来潼关是为了查看这里的河道情况,如今看河水稳定,还要再看一些时日。”

  李恪道:“洛阳也去了不少京兆府的人。”

  颜勤礼抚着下巴的短须,道:“往后京兆府要做的事更多了。”

  驿馆的小厮递上一包干粮,李恪接过干粮道:“恪先回去了。”

  言罢,他翻身上马,一路朝着长安城而去。

  潼关距离长安并不远,如果快马加鞭六七个时辰就能到。

  等李恪到了长安城前时,已是夜里。

  城门前,两个孩子正站在这里,李治与李慎坐在紧闭城门前,低声说着话,一旁还有护卫举着火把。

  听到马蹄声,李治抬头看去,问道:“回来了吗?”

  守卫大声道:“是吴王殿下的战马。”

  李慎站起身伸着懒腰道:“好一番苦等。”

  战马到了近前,李恪翻身下马,看到了眼前两个弟弟,道:“你们怎么在这里?”

  “等王兄。”李治后背靠着城墙道:“快快入宫面见父皇,都困了。”

  李恪有些意外,但也没有多问,进入城门一路去了皇宫。

  在李治与李慎的带路下,李恪从承天门走入皇宫,看到雨中的武德殿还亮着灯火。

  淋着雨水走入还有些温暖的武德殿内,李恪抱拳行礼道:“恪于洛阳治水……”

  “不用多礼了。”

  殿内传来了父皇慵懒的话语。

  李恪正色起身,正要禀报却见到父皇与皇兄,还有魏王正在打牌。

  李治与李慎坐在武德殿的门外,听着夜色中的雨声睡意朦胧,等着父皇这边的事结束了,才能回去休息。

  李泰拿着手中的牌还在犹豫不决,皇兄与父王已经杀了几个来回了。

  李承乾终于出完了手中的几张牌,道:“父皇,儿臣说过不喜这个游戏了。”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牌,目光看向了还湿漉漉的李恪,他站在殿内的等着倒是一言不发。

  “将洛阳的文书呈上来吧。”

  “喏。”李恪从怀中拿出一卷文书递给一旁的太监。

  看着这份文书从太监的手中又转交到父皇手中。

  李泰沉声道:“今年的秋汛来得又快又猛,文学馆的诸多学士还要将黄河的河道全部查探一遍。”

  李承乾道:“派人出去查探了?”

  “倒也没有,只是让黄河沿岸的各个州府上交文书。”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