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290章

作者:张九文

  小兕子点头爬上皇兄的膝盖坐好,她点头道:“明达喜欢听故事。”

  “传说中有一个世界,那个世界的人们都活在一颗会转动的球上,太阳与月亮也围绕着这颗球而转……”

  李渊笑呵呵坐在一旁听着。

  小兕子看着皇兄又画了一张图,画出了月亮与太阳的轨迹,这个轨迹不是完全的正圆形,甚至还有高低变化。

  这更像是一幅立体画,小兕子明亮的眸子看着这张图,好似星宇天地间也在她的目光下显露无遗。

  从日夜变化,一直说到四季变化,再讲到每个季节的日夜变化。

  直到皇兄搁下笔,小兕子还沉浸在这个故事中,她好奇道:“皇兄,真有这么一个世界吗?”

  李承乾笑道:“没人见过。”

  小兕子抬头看着天,她坐在皇兄的膝盖上,就算是这么坐着额头还是碰不到皇兄的下巴。

  而后她又跳下皇兄的膝盖,拿着图纸要将这个故事讲给李淳风道长。

  李渊笑道:“在你看来,似乎四季与日夜真的煞有其事。”

  李承乾笑道:“故事嘛,用来启蒙应该是最好的。”

  刚跑远的小兕子又跑回来了,李承乾狐疑道:“没听懂?”

  她使劲摇了摇头道:“袁道长说今年的夏天很可能会旱,入秋之前又会出现水涝,他老人家在入夏之间会一直看着星象。”

  哪怕是这位小公主,年幼的小兕子也能为东宫太子出谋划策。

  李承乾点头道:“皇兄知道了。”

  她又嬉笑着离开。

  看着细雨还在飘着,今年春季的雨水很丰沛,李渊道:“这天气怎么看也不像是会旱的。”

  李承乾翻看着奏章道:“去年的时候,孤就让京兆府修建了不少水窖。”

  “连你也这么觉得?”

  “预防而已,很多人也觉得京兆府修建水窖多此一举。”

  听着孙子的话,李渊神色惊疑不定,但这个孙子总是将很多事藏在心里,也就不再追问了。

  李承乾翻看着眼前的奏章,关中雨水丰沛,可荥阳,陈留这几个地方已有旱情的情况出现了。

  写下预备粮草,并且让洛阳做好收留更多各地人口的准备,李承乾让人将奏章送去了中书省。

  好歹这几年攒下了家底,未雨绸缪做好准备。

  李承乾将心思全部埋在了今年各项调度与建设上,几乎是忘记了,太子的东宫刚建设了右率。

  早晨时分,城门还没打开,就能看到一队人正在城墙边长跑。

  这些人穿着皮甲的甲胄,一看就是卫府官兵,而且是装备精良的。

  领头的人是河间郡王李孝恭,身后是程处默与李景恒各带着一支十余人的队伍在跑步着。

  每到清晨时分,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也有人指指点点,但这队兵从来没有在意过周遭的议论。

  关中,一个个京兆府官吏,策马奔走在各个官道上,奉命调动各地粮仓的粮食,送去洛阳。

  从渭北渭南的方向看去,渭河沿线的官道上,有一队队的运粮民壮,他们将粮食运去潼关与洛阳。

  如今的京兆府依旧主张着建设,建设两个字是悬在关中各县的官吏头上的重要任务。

  也是增长生产力与脱贫致富的重要标准。

  杜荷的宿舍已开始修建了,一间间两层高的屋子正在拔地而起。

  洛阳与潼关还依旧在修建。

  许敬宗找到了郭骆驼,这些时日郭骆驼在观察一种鸟,叫作椋鸟。

  只见郭骆驼丢去一只虫子,那只鸟便叼住了虫子,而后又飞走了。

  “郭兄,你现在不专心种地了,开始养鸟了?”

  听他这么一说,郭骆驼坐在一块石头上,笑呵呵看着远去的鸟,又道:“它们吃虫子,更喜欢吃蝗。”

  许敬宗也瞧着远去的鸟儿,道:“那应该多养一些。”

  “它们猎食的时候飞得很低,抓地上的虫而食。”郭骆驼有些忧愁道:“只是它们从来不会在关中久留,到了秋冬季节就走了,春夏季又会回来,某家在它们的羽毛上做了标记,看看来年又会回来多少。”

  鸟类是会迁徙的,椋鸟同样是一种候鸟。

  许敬宗疑惑道:“当真留不住这些鸟吗?”

  郭骆驼手里拿着一张纸,他将纸张一边拿在手中,而后稍稍一甩,原本软软的纸张便立住了。

  渭南有回收纸张的作坊,用过的纸张经过回收之后,到了渭南再做生产,成了这种黑褐色质地较硬的纸张。

  这种纸张用来画图是最好的,用来书写却容易飘墨。

  郭骆驼看着图纸又道:“许少尹近来忙什么呢?”

  被罚三年不得升迁的许敬宗,站在一旁,朝中依旧没有给他升迁的动静。

  现在的许敬宗做好了心理准备,在京兆府少尹的位置上做好第二个三年。

  本来他就是很喜欢少尹的位置,看着关中各地变得不一样的,要是离开京兆府,他就会觉得自己又会成以前那种无所事事的状态。

  许敬宗道:“关中的纸张是越做越好了。”

  郭骆驼点头道:“听说泾阳寻到了一种秘方,让纸张更快速地成形,也不知是何种秘方。”

  看着远处的运粮队伍,许敬宗也坐了下来,递给他一只肉包子。

  郭骆驼也没客气,接过肉包子就吃着,道:“现在关中运送出去的钱粮越来越多了。”

  许敬宗颔首道:“朝中又有人开始指摘我等的行为。”

  “京兆府掌关中建设大权,好在有太子为许少尹撑着,若是太子殿下都撒手不管了,那京兆府分崩离析也不远了。”

  不多时,刚忙完的狄知逊带着儿子狄仁杰正走来。

  未等狄知逊先开口,狄仁杰道:“听闻朝中有人开始弹劾京兆府。”

  许敬宗黑着一张脸道:“他们守着这些钱粮有什么用!长虫吗?”

  狄知逊谦逊一笑,他低声道:“这世上总会有人一直秉持着短视的目光,但我等不能被这些短视的目光左右。”

  闻言,狄仁杰原本恼怒的神色,松懈了许多。

  在许敬宗眼里,又或者在狄知逊眼里,这个太子就是一个不喜欢与人讲道理的。

  讲道理?这种事吃力不讨好,事实上只要看到关中乡民的笑容,那么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关中五月到了中旬,这一天大雨又席卷了关中。

  怎么看都不像是会出现干旱的节气,关中几个大水窖都蓄满了水,用坎儿井的方式,将这些水窖连通在了一起,形成了地下的活水,在村县之间也成了取水的上好场所。

  这天,长安城开始了科举,今年前来科举的有九千人,年轻的有十五岁的,年老的也有六十余岁。

  只要向弘文馆递交籍贯与地方官府的文书,就能参加科举考试。

  与前两年的科举一样,这一次的科举不问出身,不问门第,也不问是何人举荐,只要有地方官府出具的户籍文书,就能够参加科举。

  因一旦科举及第,能够入仕,便会有长安的文吏去告知地方,哪个州府,哪个县的谁科举入仕了。

  这一次依旧是房相主持科举。

  朝中忙碌的当下,李承乾与父皇正在太液池钓鱼。

  一旁的李治与李慎被姐姐李丽质安排到这里,给父皇与皇兄烤肉吃。

  雨水飘在太液池上,这个春季雨水几乎成了关中的主要风景,大多数时候的天气都是这样的。

  李世民道:“听说让京兆府将关中很多村县的地下都挖空了?”

  李承乾看着鱼线上的一根树枝,树枝是浮标挂在鱼线上,解释道:“父皇要明辨是非,以京兆府的人力怎么可能将关中的地下挖空,只是让京兆府在几个取水较为困难的村县,让他们修建了水窖与坎儿井。”

  “是他们夸大了?”

  “是夸大了,其实当泾阳修建了坎儿井之后,每年夏季,泾阳的坎儿井就成了一个避暑胜地。”

  李治与李慎将烤好的羊肉串放在父皇与皇兄的面前,等候着下一步的安排。

  本来这种事不需要兄弟俩人来办。

  李治一度怀疑,宫里的太监是不是快死绝了。

  李承乾低声道:“行了,自己去玩吧。”

  两个弟弟如蒙大赦,快步逃离这里。

  太液池中的那只鸭子,依旧自在地游着,它长得越来越肥了,身为一种迟早要成为餐桌上的菜肴,它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被当作一种美味食材的魅力。

  傍晚时分,李治再也忍不了了,他叫来了三个太监,跳下太液池将自己养大的那只肥鸭子抓了上来,而后杀了烹之。

  三年了,养了这只鸭子三年了,它终究还是成了李治的盘中餐。

  这孩子吃鸭肉,吃得特别痛快,还放言在太液池再多养几只鸭子。

  作为一种家禽,它成为人的口中肉,是它最终的宿命。

  今年的科举一直到了五月底才结束,许多前来科举的学子留在关中,等候着科举揭榜的那一天。

  在长安城外,有一处建筑,那里修建着一间间简陋的屋子。

  可以给外来的商客与前来科举的读书人入住,每一个住进去的人都能得到一个小房间,房间不大,能够放下一张床,只有一扇窗户,这小的房子却要十钱一天。

  对于穷困的人来说,如果你在长安城找个苦力活,做一天的苦力能够得到二十钱左右,余下的十钱还能买一斗粮食。

  如此一来,你就能在这里生活很久。

  而且现在的长安是缺少人力的,很容易找到活干。

  六月初的时候,关中从雨季中像是换了天一般,立刻就转为酷热的夏季。

  闷热得好似不给人活了,炙热的阳光烘烤着长安城。

  科举揭榜时,皇帝一家正在太液池边上。

  直到七月的时候,酷热的阳光让关中河道的水位迅速下降。

  今年的科举揭榜后,考中进士的是一个叫做郭正一的年轻人。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