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269章

作者:张九文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东征之前需要将野地荡平,如果沿途出现第三方势力袭扰,对大军来说会造成很大的负担。

  考验国力,更考验治理能力。

  现在的父皇手中不是没有兵马,而是社稷还不稳定。

  突厥现在老实,阿史那社尔为一己私怨,攻打漠北。

  虽说这场战争不应该,但也为大唐探路了,现在的漠北确实有实力。

  而且还需要考虑到两场战争,成本就更大了,两场战争的粮草兵马消耗就不是小数目了。

  如今李家的家底还是不够殷实,缺钱。

  见父皇走向了立政殿方向,不想多做解释。

  李承乾朗声问道:“今天不在东宫用饭吗?”

  父皇没有回话。

  不知道什么时候,妹妹就站在了一旁,李承乾边走边解释道:“父皇他多半是还有事要应付,我们自己吃吧。”

  “嗯。”李丽质跟上脚步又问道:“皇兄,母后说明天还要摆宴。”

  “父皇说过了,让孤去一趟。”

  “弟弟妹妹都不想去。”

  李承乾笑了笑,“无碍,你们都留在东宫吧,皇兄一个人去就可以了。”

  李丽质这才又有了笑容。

  翌日,皇帝要在曲江摆宴席,李承乾早早睡醒,晨练之后母后便让人将新衣裳送来了。

  弟弟姐妹人手一件新衣,只不过她们不去曲江池赴宴。

  李承乾让宁儿帮着自己将外衣穿上,衣裳是一件黑色的圆领衣袍,点缀着一些淡蓝色的花纹。

  宁儿帮着殿下收紧腰带,打量着一番道:“果然还是黑色的衣袍更适合太子。”

  李承乾看着铜镜中的自己,道:“穿这一身黑,看起来更像生人勿近了。”

  宁儿忽然一笑,又连忙忍住笑意,给殿下的腰间挂上玉佩,再将小福准备的一张饼放入殿下的怀中,道:“这是小福安排的,她担心殿下饿着。”

  已经习惯了小福的这种安排,东宫的皇子公主出门都是需要自己带干粮的。

  李承乾走到东宫前殿,李丽质正带着弟弟妹妹在晨练跑步,又与宁儿叮嘱道:“记得今天让她们考试,孤回来时亲自批阅。”

  “喏。”

  言罢,李承乾走到门外,与爷爷一起离开东宫前往曲江池。

  爷孙坐着一驾车,马车路过的时候能够听到街道上热闹的叫卖声,是靠近春明门的方向,也就是长安城的东城门。

  见孙子翻看着书,李渊上前看了一眼,道:“这是……”

  李承乾颔首道:“本来孙儿是想看兵书的,可历代兵书记录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讲述,更需要实战的经验,而经验方面既有天象相关,还有地势相关,孙儿没有经验,只好从往年的记录寻找一些端倪。”

  李渊笑着坐在一旁,这个孙儿是个好学的,不仅仅是好学,而且办事向来是心无旁骛且专注。

  马车缓缓停下,李渊率先走出了马车,入眼便是曲江池两侧河岸,有着不少亲眷。

  众人纷纷看过来,行礼。

  马车停在原地良久,等李渊走了一段路之后,李承乾这才从马车中走下来。

  因为许多人的目光都在李家的老爷子身上,李承乾走下马车时没有太多人关注。

  他将手中的书卷交给李绩,道:“大将军帮忙照看。”

  李绩回道:“殿下放心,末将就等着这里。”

  李承乾走入曲江池,一旁就有两个宫中的内侍太监很自然地跟在后头,还有两个带刀的侍卫跟在两侧,保护着这位太子的安全。

  其实李家的亲眷有很多,有堂兄弟的各路郡王,还有爷爷的其他儿子,比如说徐王李元嘉,或者是郑王李元礼,彭王李元则……

  这些人李承乾一概不认识。

  除了各路郡王,还有宗室中人,以及外嫁的诸位公主。

  上至各地的诸王,郡王,下至更小的县主。

  能来的也都来了。

  “皇兄。”李泰上前道:“父皇与母后早就等候多时了。”

  李承乾望了望众人的目光,已有不少人瞧着这里低声议论,目光纷纷打量。

  其实不用多想,光是这副面容。

  并且能够让李泰也落后一步跟着,自然能够看出其人的身份,这位少年人就是如今的太子。

  想起了李元昌与长广公主的遭遇,其实在场的亲眷对这位并不是多么亲近的太子,还是有些疏远的,众人不敢多张望。

  在曲江池的水榭内,在场的亲眷宾客也有不少。

  而且这些人中有的年纪与父皇相仿,还有的与自己和李泰年龄相仿,其中就有几位小叔叔。

  李泰小声道:“诸位叔叔与父皇坐一起,皇兄与青雀去后方水榭坐。”

  李承乾颔首示意自己知道了,并且在一道道注视与打量的目光,神态自若地走到父皇与母后面前。

  见到母后点头,李承乾转身面向众人,朗声道:“得知诸位叔叔前来,承乾疏于礼数,还望诸位叔叔莫要见怪。”

  众人纷纷一笑,拿起酒碗,也是行礼。

  众人将酒碗中的酒水一饮而下。

  身为李家的主家,也就是帝王家,李承乾身为太子没有拿酒碗,倒也不会有人说礼数不周。

  况且早有传闻,东宫太子滴酒不沾。

  而后,李承乾与李泰走向了水榭的另一头,水榭与水榭之间有栈道相连。

  寒冬时节,天空阴沉沉的,看来今天多半又要下雪了。

  因为前两天的天气短暂温暖,阳光高照,今天却格外寒冷。

  这一桌都是少年人,看着模样也都是十五六岁的模样。

  李承乾与李泰走入这处水榭坐下,众人纷纷举杯行礼道:“拜见太子殿下。”

  “不用多礼。”李承乾平淡的一句话,让众人顿时僵在原地。

  本来大家都已起身行礼了,可太子这么一说,他们行礼到一半,躬着身子不知是站起身好,还是坐下来好。

  “坐吧。”

  听到殿下又这么说了一句话,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眼前这群少年人都是自己的同辈人,多数都是叔叔辈的孩子。

  李承乾回头看去,见到母后与其他几位妇人走在一起,似乎在议论着,时常还有妇人看向自己。

  也只好把目光收了回来,她们与母后应该又在议论东宫的婚事了。

  只是这件事八字还没一撇,母后与亲眷们谈话也都是滴水不漏,讲话周全的。

  她们并不能从母后的口中得到些许话语。

  也只有母后陪着爷爷走动,还能让爷爷看看他自己的女儿们。

  李泰低声道:“爷爷年事已高,弟弟近来想给爷爷准备拐杖。”

  李承乾道:“不用急,爷爷还用不上。”

  “早晚要用的,弟弟让人去寻上好的紫木了。”

  都是弟弟的孝心,作为皇兄也不好说什么,面向众人,李承乾道:“恪弟在洛阳治水,不能来长安赴宴,孤代恪敬诸位。”

  一群少年人又是纷纷拿起酒碗。

  相比于叔叔辈的放松,子侄辈的人纷纷正襟危坐,坐得很板正。

  不是因他们的家教有多好,而是这位太子殿下的谈吐言行太像一个大人,各家家父都叮嘱过,这宗室之中,谁都可以得罪,唯独不能得罪太子,至今为止得罪太子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又或者是因一种与生俱来的气场,将这些孩子们压制得死死,就连平日里较为活泼的魏王李泰,在太子殿下身边,还不是恭敬不言。

  子侄一辈中也就李崇义稍稍放松一些,他领着一个人而来,道:“殿下,这是景恒。”

  跟在后方还有一个女子,这个女子面色端正,安静地欠身行礼。

  李道宗的儿子李景恒介绍道:“太子殿下,这是在下的妹妹。”

  李承乾看了她一眼,笑道:“入座吧。”

  景恒行礼道:“是在下来晚了,特来请罪的。”

  李承乾摆手道:“都是自家兄弟,不用多礼,坐吧。”

  “谢殿下。”

  “在孤边上安排座位。”

  “喏。”太监闻言当即命人搬来了矮桌,让崇义公子与景恒兄妹坐在太子边上。

  李承乾注意到景恒边上的女子,应该说是自己的堂妹,而且这个堂妹有些特殊。

  如果辈分没有错的话,她就是史书上吐蕃与大唐几次智谋与战争中较量中的那位女子,也就是历史上的文成公主。

  看着也就十一二岁的年纪,倒是礼数很周全。

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地鸡毛

  不过现在的吐蕃与大唐的关系虽说有些僵持,至少这位堂妹也还未嫁出去。

  李承乾低声询问道:“景恒,平日里不见你出来走动。”

  李景恒回道:“回殿下,家父管束严格,平日里鲜有走动。”

  “你应该多出来走走的,如果不知去何处,想要交一些朋友,你可以去找崇义。”

  李景恒恭敬回道:“其实崇义兄也很忙,是宗正寺少卿,要忙着管宗室上下的事。”

  李崇义尴尬一笑道:“得了空闲,便带着景恒出去走动。”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