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267章

作者:张九文

  李承乾讲述着关于李神通将军以往的种种,对弟弟道:“其实李神通将军是个很好的人,即便是打仗总是输,输了就是输了,这也没什么。”

  李治抬头看着皇兄。

  “就像稚奴你总是答不出题,其实这不妨碍你是一个很好的男孩子,人生依旧灿烂,不要害怕失败,承认自己的不足没什么不好的,相比于别人的成果,难道你的努力就是白费的吗?”

  “如果我们只看成败的表象,就会忘了在努力的过程中所领悟的收获,以及那些艰辛与坚持不懈的内在,这就是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孤从河间皇叔口中学到的道理。”

  李承乾搭着李治的肩膀,道:“稚奴,慎儿尽管你们没有丽质与东阳那样的天分,可你们只要努力肯学,我们一家的兄弟就没有差的,都是好样的。”

  李治重重点头,没有言语,而是此刻的眼神中充满了斗志。

  李慎道:“可是有人说河间皇叔是混账。”

  想起皇叔这人的品行,李承乾有些苦恼,有些尴尬地解释道:“可能是混账吧。”

  李治摇头道:“慎弟这话不对。”

  李慎道:“弟弟从其他皇叔口中听到的。”

  李治倔强道:“河间皇叔家中有漫天神佛光芒万丈。”

  ……

  听着两个弟弟的争论,李承乾感觉自己说了白说,神色麻木地离开这里。

  三天之后,用泥浆铺设的西池院已经完工了,泥浆用了三天时间才完全凝固。

  因为夜里寒冷的缘故,这些泥浆有些许裂痕,不算完美的工事。

  将裂痕处挖开,再用砂浆重新补上,如此一来,围着池塘的平地这才结实。

  李承乾又将几间荒置许久的屋子推倒,宫里的砖块都是上好的,这些砖头即便是过了这么多年依旧结实好用。

  李承乾带着面罩将这些砖块整理出来,全部垒起来。

  宁儿看着忙碌地太子殿下,虽说拆了几间屋在另外建设,有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意味。

  只要殿下开心,多拆几间屋子也无妨,宁儿是这么想着的。

  太子殿下又是一个极其有耐心的人,半天之后,西池院边上的砖石就垒得比人还高,而且还有好几层。

  不远处,长乐公主拿着藤条正在追打晋王殿下。

  “皇姐,皇兄说了不以成败论英雄!”

  李丽质手执藤条一路追杀,怒道:“休走!不论成败你就敢不写作业了?孟子他老人家在天有灵,也要灭了你。”

  “哎呀!”东宫内坊内传来了晋王的惨叫。

  十三岁的清河摇头道:“稚奴也不知怎了?怎么近来总是将孟子的话语挂在嘴边。”

  李丽质抽打着弟弟道:“作业不写完,就不许你找狄仁杰玩。”

  李治趴在椅子上欲哭无泪。

  见状,李慎叹道:“皇兄,道理也不能乱用,何况还敢顶撞皇姐。”

  李治咬着牙,这个时候后背多半都被抽出了几条红印子,道:“慎弟,扶我。”

  临近过年,长安城越发热闹了,宫里也一样热闹,最近宫中的宫女与太监来往不断。

  当各地宗室诸多郡王宗亲回到长安,面见陛下前来省亲的时候,太子殿下还在修缮自己的东宫。

第一百九十五章 李家的各路亲眷

  腊月十九这天,陛下宴请朝中将领,太子殿下依旧在修缮东宫。

  腊月二十一,陛下与尉迟恭,秦琼等人在长安郊外游猎,太子殿下还在修缮东宫。

  当皇帝忙着收各地宗亲外戚送来的贺礼时,太子殿下还在修缮东宫。

  临近年底,李世民忙得不可开交,大唐的东宫太子好像真是放假了,对外面的事情不管不问,整天都在东宫建房子。

  李恪从洛阳送来了信,说是今年不回长安了,等来年治水工事完成,他最晚会在来年的秋季完工。

  李承乾看完了书信,道:“给杨妃送去了吗?”

  宁儿道:“吴王也给陛下与杨妃都送去了书信。”

  李渊闻着碗中的葡萄酿,舍不得喝,他老人家一天就只能喝这么一碗,闻了再闻之后,才敢喝。

  留在东宫也挺好的,李承乾打算这些天都不出去了。

  解决了用水泥替代品浇地的问题之后,李承乾还想着之后东宫图书馆建设样式。

  东宫的书籍越来越多,就像宁儿说的,需要有一个存放书籍的屋子。

  李承乾打量着手中的石灰石,正在想着让房屋保持干燥的问题。

  当陛下正在与诸多许久不见的亲眷见面的时候,太子殿下终于走出了东宫,并不是去与陛下见那些李家的亲眷,而是径直去了中书省。

  李家的亲眷实在是太多了,这也是因父皇的兄弟姐妹也太多了。

  别说宗室那些兄弟的堂亲一系,还有外戚嫁出去的姑姑也有不少,拖家带口前来探望。

  陛下从腊月的月初,一直到了现在腊月底,还在接见这些亲眷,传闻甘露殿与立政殿前放满了各地的亲眷送来的贺礼。

  贞观一朝终于要走完它的第一个十年,来年就是贞观十年,正是当今皇帝的事业巅峰期,也是这位皇帝正值壮年最意气勃发的年纪。

  身为太子,李承乾实在是不想参与这些家事。

  可作为家里的长子,亲眷们难免几次三番地提及当今的太子。

  走到承天门的时候,就有太监追了过来,他们苦哈哈笑着道:“太子殿下,陛下请殿下前往太液池用宴。”

  李承乾揣着手脚步不停地走出承天门,道:“告诉父皇,孤很忙。”

  “啊……喏。”太监被太子轻飘飘的一句回应吓得够呛,就连忙跑去皇宫的另一头传话。

  今年的宗室外戚亲眷中,除了李元昌与长广公主没来,能来的人也都来了。

  都说太上皇在东宫养病,他老人家不愿意出来,也就不勉强了。

  李世民听到太监的回话,板着脸问道:“他还在东宫修他的房子吗?”

  “回陛下,倒是没有,太子殿下去中书省了。”

  “告诉他,让他忙完眼前的事就过来。”

  “喏。”太监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又快步跑开,一路朝着皇宫的另一头而去。

  谁能想到在宫里当太监是一件很需要体力的事,他们已经来回三趟了,而且跑的事皇宫南北的最远距离。

  不敢耽误陛下的话语,他们跑到一半,又当场吐了出来,面色惨白,有一种就要当场昏厥的架势。

  这寒冬腊月,愣是跑出了一身大汗。

  稍稍休息片刻缓过一口气之后,忍受着喉口传来的甜味,继续跑着。

  李承乾正在翻看着京兆府送来的账册,听到门口有人摔倒的动静,抬头看了眼,见是刚刚传话的太监。

  “怎么又回来了?”

  殿下的声音平静又无情。

  两个太监实在是跑不动了,他们双脚都在打颤,奄奄一息的模样,张嘴道:“陛下请……请……”

  一句话都说不完整,眼看就要当场断气了。

  心说在宫里当太监也不容易,李承乾的目光还看着卷宗,道:“躺会吧,要是晕厥过去就不好救治了。”

  “谢……殿……”

  “别说话。”

  两个太监又将话语咽了下去,他们是最近新来的太监,以前没听说这个差事这么苦,这么要人命。

  “呼气小声点,烦到孤了。”

  太子的无情话语,再一次传来,他们当即呼吸都小心了几分。

  李承乾看着账册上的内容,杜荷找许敬宗租用了一块地,占地一共两百亩,就在长安的西面,与咸阳县交界的地方。

  这两百亩地杜荷一租就是五年,共计两千贯钱。

  如果许敬宗将关中绝大部分的荒地租用出去,朝中都能发大财。

  可发展建设无条件的租地是不可取。

  颜勤礼还说高昌王子的事,这位高昌王子远道来长安带了不少的金银,他们想让东宫太子看看金银形状是否规整。

  虽说他没有写明高昌王子是想要送钱意图,其中意思都能看得出来,高昌王子送钱的意图明显,手段太差。

  京兆府主持贸易,而京兆府的人都是东宫太子门下,收买当今太子给高昌更大的贸易便利,有心人都能看得出来。

  身处如此关键的位置,身为东宫太子更要谨慎。

  所以呀,人的意志不坚定,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御史台任重道远。

  颜勤礼很果断地拒绝了高昌王子的要求。

  拿起另外一份奏章是许敬宗呈来的。

  平日里与京兆府约定,如无要事不用特意来东宫禀报,直接将奏章账册放在中书省就可以了。

  这半月不来,便堆积了许多,都是这半月发生的事。

  今年不仅仅有江南两道的客商来长安交易,还有两淮,蜀中与辽东的商人。

  去年,关中的买卖成功之后,价廉物美的声誉响彻中原,今年就有不少商贾来长安采买。

  肥皂,酱油,葡萄干,葡萄酿依旧是主要货物,其次还有枣子与柿饼,肉干,果脯。

  三十五位客商在京兆府的主持下进行交易,共计二十万贯的交易,京兆府两头收取市税共计四万贯。

  本质上,许敬宗是不喜欢这些商贾,这些商贾将货物运出去产生的利润绝对能让他们稳赚不赔。

  为了保证关中各县乡民的利益,他们的货物要经过他们的双手卖出去。

  潼关的建设就迫在眉睫,让潼关以东的寻常人家知道,他们能够来潼关来采买货物,应季水果或者粮食。

  关中各县的乡民也能够知道,他们去哪里买货物。

  如此一来双方各自有了买卖的权利,而商贾的议价权也就削弱了。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