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214章

作者:张九文

  一个人影挡住了原本站在棋盘上的阳光,李承乾神色便阴沉了下来。

  李百药连忙往一旁挪了两步,如此阳光又照在了棋盘上。

  李承乾的神色这才好了很多,问道:“什么事?”

  “殿下,吐蕃使团已离开了。”

  “嗯,孤知道了。”

  “正如太子殿下所言,关中入春之后他们就要离开,此刻已出城了,只是互市的事臣等按照吩咐没有答应。”

  “辛苦你了。”

  李百药的脸上有了笑容,低声道:“桑布扎是吐蕃的大臣为何不将他留下来,听说此人还记录许多有关朝中的章程,甚至是关中的治理方略。”

  李靖手里把玩着刚刚杀下来的棋子,目光也看向太子。

  李承乾缓缓道:“桑布扎不重要,他是吐蕃的文臣,就算是杀了他一样不能影响禄东赞的狼子野心,只能引起更多吐蕃人对大唐的仇恨,因此杀了他只能令人一时痛快,可从利弊来看,对大唐没有任何的好处。”

  “孤不是惧怕吐蕃人,而是没必要杀一个人来引起吐蕃人对孤的敌视,吐蕃的牧民都是无辜的。”李承乾忽然一笑,道:“况且关中的治理之策不见得适用吐蕃。”

  “如果禄东赞真的愚蠢到借用了关中的治理之策,那么孤会在渭水河边等待,只需要静心等待他的尸体就会顺着渭水河飘到孤的面前。”

  “就如孔子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孤会在渭水河边,安静地等着禄东赞自取灭亡后,他的尸体从河中浮起来。”

  李靖听完这些话,许久没有挪动自己的棋子,眼神带着疑惑,这个年轻的太子看起来是个很复杂的人。

  不杀桑布扎,是太子不被一时的恩怨左右。

  而现在放心让桑布扎离开,太子殿下也十分从容。

  个人一时的意气不重要,重要的是杀不杀这个人于社稷来说到底有何好处。

  如果只有弊端,那就不用杀了。

  况且,从名声与言论上来看,太子殿下看得很清楚,大唐如果杀了这个吐蕃的大臣,只会让大唐的名声陷入被动中。

  现在吐蕃大臣与唐人的官吏打了一架,唐人还能放任其离开,反而不计较,恰恰体现了唐人的豁达。

  国与国之间的来往不是个人恩怨,放在外人的眼中,更体现了禄东赞寻个生病的借口不来大唐,敷衍大唐的太子的邀约。

  更显得禄东赞是个言而无信,鼠首两端的小人。

  太子尽管行事严苛,可在恩怨与社稷之间的取舍,这等明智的抉择已隐约像一个君了。

  一时稍稍走神,李靖再看棋盘上的形势,刚刚的思路断了,这一刻又犹豫了,下一步要怎么走。

  缓缓推动自己的卒子。

  却见太子的马立刻杀了过来。

  李靖见状倒吸一口凉气,忽见棋盘上的形势大变,黑方已经杀到了将前,懊恼叹道:“老夫又输了。”

  言罢,将手中的将翻了过来,盖在了棋盘上。

  李承乾收拾着棋盘上,“大将军,下棋要专注呀。”

  李靖不悦道:“明明太子殿下还分心与李百药讲话。”

  李百药尴尬地笑了笑。

  李承乾解释道:“可是孤的目光没有离开过棋盘。”

  “罢了,明日一早,再来与太子殿下对弈,下一次老夫一定要赢。”

  “卫公慢走。”

  等李卫公走远了,李百药道:“殿下,下官也就回去了。”

  李承乾稍稍点头,整理好棋盘也准备回东宫了。

  傍晚时分,关中对模范县的评比这才出来,蓝田县因一票之差输给了渭南。

  因此,由去年一年的治理情况来看,渭南成了今年的模范县,并且可以得到京兆府的扶持。

  所谓扶持也就是通过泾阳县的小猪以及家禽的分配,让渭南各家散养牲畜与家禽,并且还能够有京兆府给予的荣誉与肥皂奖励,还有两百贯的扶持。

  两百贯是要还给京兆府的,按照双方的约定,两百贯用于建设渭南,不得用于其他开销。

  每一次取钱都要说明用途,也不是一次都给渭南县。

  渭南县可以通过这些银钱做更多的事,待三年之后,渭南要将这些钱还给京兆府,并且没有任何的利息。

  李承乾看着京兆府的奏报,来回在东宫的前殿走着,这种模式只能慢慢来,这笔银钱还要自己这个太子批复,这是朝中的钱。

  也不能将银钱大规模地借出去,也不会允许杜荷这么做,对淳朴的关中来说,凡事做得朴素一些最好。

  脚踏实地一步步来,就像练习箭术那样,先将基本功练扎实了。

  李治与李慎又回了东宫。

  “又去喂鸭子了?”

  李治道:“对呀,弟弟刚从太液池回来,它长大了不少。”

  李承乾又拿起另外一卷文书,道:“挺好的,它若不能下蛋,养肥了之后就可以杀了。”

  如今的太液池也就养着一只鸭子,这是晋王李治的宠物。

  李治委屈道:“皇兄,它是弟弟的朋友!”

  李慎打击道:“谁会拿一只鸭子做朋友!”

第一百五十六章 从来就不为自己

  “慎弟,你是何意思?”

  李慎又欢快地跑开。

  李承乾继续看着手中的文书,坐在东宫殿前。

  李丽质搬着凳子坐过来,道:“我来帮皇兄批阅奏章。”

  长乐公主一直都是太子殿下的好帮手,时常帮着处理东宫的奏章。

  这在东宫是一件很寻常的事,可放在外人眼中,得知他们的奏章可能是长乐公主批复的,或许会被吓到吧。

  李丽质看着兵部的奏疏,小声道:“兵部说李义府安排了六千个吐谷浑人做苦力,如今每天开销高达六百钱。”

  李承乾道:“给兵部回复,就说让李义府将近日开销账目全部送来,他离开长安之时孤嘱咐过的,他手里账目是在的。”

  “嗯。”李丽质点头做好批注。

  东阳远远地看着,对刚坐下来的李治道:“皇兄是个很可怕的人吧。”

  李治气馁道:“皇兄要吃了鸭子。”

  东阳笑道:“皇兄能一边与姐姐说话,还能一边处理自己的奏章,一心二用的本领真厉害。”

  半月之后,长安城内的崇文馆终于落成了。

  长安的二月天,天气乍暖,昼夜温差大。

  下了早朝,李承乾带着李治与李慎离开了皇宫,走向了崇文馆。

  现在的崇文馆由温彦博老先生直领,主簿颜勤礼,编撰狄知逊,眼下只有这么三个人。

  虽说眼前人很少,崇文馆刚刚建成,也不见得会有很多读书人来投效。

  但李承乾并不着急,因为有了一个人才筛选的所在,只要慢慢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今天是崇文馆正式落成的第一天。

  李承乾带着两个弟弟,还有薛万备带领的一队护卫,走到崇文馆门口。

  李治与李慎好奇地打量着四下,与预想的不同,这里没什么人走动,而且屋子也很小。

  工部侍郎徐孝德刚完成了最后的检查,还要等着太子殿下看过才行,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还要拆了重建。

  颜勤礼早就等在门外了,“太子殿下请进吧。”

  李承乾揣着手走入崇文馆,本就是坐落在京兆府的后院,因此这里的建设一切都显得有些拥挤。

  温彦博老先生从上座起身,作揖道:“太子殿下。”

  “老先生并不用多礼。”

  狄知逊与狄仁杰也是作揖行礼。

  而后听了太子殿下说了不用多礼,狄仁杰就坐上一旁的椅子,晃着双腿。

  只是孩子的目光移动时,也注意到了两道目光。

  这两道目光,分别来自晋王李治与纪王李慎。

  见皇兄还在与老先生讲着话,李治双手背负,昂首问道:“你是谁呀。”

  “小子并州狄仁杰。”

  “并州?”李治又问道:“并州是什么地方?”

  狄仁杰又道:“并州是小子的家乡。”

  面对狄仁杰的谦逊有礼,反倒让李治的趾高气昂有些不自在。

  李慎好奇道:“狄仁杰?为何取这么一个名字?”

  狄仁杰的小胖脸凝重道:“小子听家父说过,不过听完就忘了。”

  “哈哈哈。”李治朗声笑道:“皇兄说的话,我也时常会忘。”

  如此一笑,三个孩子很快就聊在了一起。

  与老先生说话间,李承乾余光看向三个孩子,李治竟然在教狄仁杰如何画立方体。

  孩子总是需要朋友的,如果他能够与狄仁杰相处得好也就放心了。

  要是相处不好,大不了以后把他丢到军中去历练几年。

  温彦博看完了手中的文章,低声道:“这里都是关于关中治理的方略,却没有思辨的文章。”

  “老先生是觉得思辨很重要吗?”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