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187章

作者:张九文

  关中的大雨又下了十余天,关中到了十月底,雨水总算是停了,阳光终于又照在了关中。

  李淳风很顺利地进入了括地志的编撰中,将经纬加入括地志的内容。

  因此文学馆的学士们,他们的工作量又增加了好几倍。

  这不仅仅只是搜罗各地典籍,或者是各项记录与阐述,现在又涉及数术与道术。

  学科跨越之大,令文学馆众人叫苦不迭。

  今天早晨,一队人马从陇右方向一路进入了关中。

  他们有的骑马,有的骑着骆驼,而这支商队还有关中的兵马护送,一路途经关隘,用的是中书省的文书,而且还有陛下授印。

  这支商队在互市的队伍中是与朝中分开的,他们独立行动,商队一切也由一个慕容顺来主持。

  商队到了泾阳便停下了下来,泾阳当即又派出了人送着一布袋的货物去了长安城。

  鸿胪寺的人接见了杜荷公子派来的人,事情到了李百药的手中,便又送到了中书省。

  李承乾坐在中书省内,看着李百药拿出两样东西。

  四周的官吏都围着想要看看从泾阳去西域的商队到底带回来了什么,这个商队是从夏天出发,现在才回来。

  一枚金币与一个银壶。

  “太子殿下,这是波斯人的东西。”李百药解释道:“慕容顺的商队在西域遇到了波斯的商贩,就买下了这些东西。”

  李承乾拿起这块金币,仔细摩挲着这个金币的表面的图案,像是个野兽的头,金币的质量还不错,厚度也还行。

  可总是觉得金币的分量不对。

  “波斯人有很多这种东西吗?”

  李百药作揖回道:“波斯商人买卖货物,很少用金币,但听说波斯的贵族有很多。”

  李承乾忽然一笑,“他们可真富裕。”

  “殿下请看这个金币上的纹路,这等匠工手艺不俗。”

  长孙无忌瞧了一眼不屑道:“老夫还是喜欢铜钱上的欧阳询楷书。”

  李承乾点头道:“孤也这么觉得,这种画着兽头的做工,确实不如楷书的行书有底蕴,怎么看都粗糙了一些。”

  再看一旁的银壶,银壶就是一般的银壶,没什么特殊的,而且银的质地也很差。

  李承乾抬眼一看,四周站着围观的官吏,眼前黑压压的。

  李百药又在布袋子内翻找了一些,除了找出一团棉花与棉花种子之后就再也没有其它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诸位也看到了,泾阳的商队就带来这些东西,还请诸位去忙各自的事。”

  言罢,众人纷纷散开。

  眼前终于亮堂了一些,李承乾还在观察着手中这枚金币,思索着波斯人的情况。

  朝中典籍对波斯记录并不多,毕竟实在是太过偏远了。

  在记忆里,波斯应该快要灭国了才对,而且现在长安还有一个波斯使者,就留在四方馆,说是来求援的。

  口口声声说着求援,他们的波斯王子也会来长安带着诚意来大唐求援。

  只不过没见到所谓的波斯王子,这波斯使者来长安更像是逃难来的。

  见身边还有一个人影,李承乾抬头看去,见到了一张面孔,看着四十左右的年纪。

  “孙少卿请留步。”

  李承乾收好金币,将棉花与棉花种子交给李百药,吩咐道:“转交给司农寺的郭寺卿。”

  “喏。”李百药将眼前的棉花与棉花种子收入布袋子中,转身又道:“殿下,听说波斯有一种猫,十分的凶野。”

  “孤对猫没兴趣。”

  听殿下轻飘飘回了一句,李百药点着头快步走出了中书省。

  孙伏伽还站在一旁,李承乾打量着眼前这个银壶,想要从银壶表面找到一些细节,一边问道:“孙少卿的为人,孤久仰许久了?”

  “太子殿下,当初殿下派人殴打李元昌的事,下官只是公事公办。”

  “对,大理寺就是要公事公办,切莫徇私。”

  “武德年间有一次科举,孙少卿是科举状元及第,孤很早就想向你讨教学问。”

  孙伏伽神态不卑不亢,回道:“不敢让太子殿下请教。”

  李承乾将银壶抬了起来,看着它的底部一边问道:“许圉师被刺杀一事查得如何了?”

  “回殿下!正在查。”

  李承乾终于放下了这个银壶,正色道:“此事只能向父皇一个人禀报是吗?”

  孙伏伽朗声道:“陛下是这般安排的。”

  李承乾道:“若有结果了告诉孤一声。”

  孙伏伽是个硬朗的人物,当年就是他将裴矩以苟钓虚名而不救恤百姓之名,将其弹劾下台。

  又因兵食可去,信不可去这般进谏,父皇对他很是赏识。

  贞观一朝的直臣是有很多的,有很多硬朗的人,如魏征,马周,张行成,孙伏伽这等直臣。

  孙伏伽问道:“太子殿下是要搜罗西域之物?”

  “没有啊。”

  “那礼部尚书李百药,他刚刚还说了波斯野猫?”

  一旁长孙无忌忽然剧烈咳了两声。

  房玄龄也适时叹息一声。

  李承乾又将金币重新拿出来,道:“孤从未命人搜罗奇珍给东宫,这些金币是商队在查探西域买家的实力,为了更高效地完成交易,他们此行除了买卖货物,也是去踩点的。”

  孙伏伽作揖道:“殿下能够秉持自律的心性,不为外物所扰,臣便放心了。”

  “若孤哪天真的行差踏错,还望孙少卿直言告诫。”

  “臣领命。”

  孙伏伽神色多了几分满意与中肯,作揖行礼,“臣告退。”

  李承乾继续帮着老师处理文书。

  中书省内又安静了下来,于志宁已经学会使用算盘了,偶尔还能听到他拨动算盘的声响。

  有个小吏脚步匆匆而来,他递上一叠文书放在赵国公的桌上就快步离开了。

  长孙无忌拿过刚刚放下的文书,打开一看便剧烈咳嗽了起来。

  李承乾拿起一旁的水壶,在茶碗上倒上热水,道:“舅舅喝口水吧。”

  “嗯。”长孙无忌拿过茶碗饮下一口茶水,缓过气,便道:“如今朝中有传闻,说太子严于吏治,将来各部官吏都不好过。”

  话音落下,原本坐在这里的马周站起身道:“赵国公,下官以为严于吏治没有错,早几年前下官就觉得朝中吏治太过松散了。”

  先示意马周坐下,长孙无忌递上其中三份奏章道:“你看看。”

第一百三十七章 从不退让

  李承乾拿过奏章看着上面的内容。

  身为吏部尚书掌管着官吏的升迁与罢免,如今就算是一县的县官都是吏部在看管。

  长孙无忌道:“高陵,华阴,醴泉三县的县丞都递交了辞官奏章。”

  李承乾看着奏章,一张脸便冷了下来,“这三县的县丞如何?”

  “高陵县的县丞是当年因战功所得的位置,名陈猿,今年五十有三了,华阴县县丞乃是弘农氏一脉的人,在华阴有着颇高的威望,醴泉县县丞乃是杨妃的旁系,不过杨妃多年与其没有联系了。”

  李承乾道:“舅舅对各县县丞也是如数家珍,身世背景都一清二楚。”

  “奉命任职吏部尚书,且不说朝堂百官,这关中各县举足轻重,自然了然于胸。”

  李承乾问道:“老师觉得此事该如何应对?”

  房玄龄继续批复着文书道:“这是殿下的事,殿下尽管安排便好。”

  长孙无忌道:“不用房相补救,吏部会将此事安排好的,殿下放心。”

  房玄龄没有回话,而是接着书写着。

  又看向一旁的外甥,长孙无忌道:“其余两县也就罢了,华阴县的事有些棘手。”

  李承乾又坐下来,神色冷静,道:“他们是要用辞官要挟孤吗?”

  “殿下觉得呢?”

  “就算是他们不来辞官,孤也想罢了他们的官。”

  太子殿下主持关中农事,还有许敬宗给各县的压力,这些县官要不就是适应这种变化,提高自身能力。

  要不就像眼前三县一样,早点辞官早点走人。

  长孙无忌看着这个外甥的气魄,十六岁的孩子倒真是一副不怕难事的模样。

  当年的陛下又何尝不是这般意气风发。

  李承乾沉声道:“他们要走就让他们走。”

  长孙无忌道:“找何人补上空缺?”

  “从京兆府挑选几个办事得力的人,由许敬宗挑选,亲自教导放到这三个县,告诉他们这县官,他们不做,有的是人会来补上空缺。”

  看着舅舅在这三份奏章上写了准许之后,李承乾就快步离开了。

  望着大外甥的背影,长孙无忌将奏章递给一旁的小吏,吩咐道:“告诉那三县的县丞,就说朝中允许他们告老了。”

  “喏。”

  房玄龄搁下手中的笔,“光是这些还不够。”

  长孙无忌道:“当然不够,关中各县与长安城的权贵之间,关系盘根错节,岂是由太子三两句话,就能摆平的。”

  “那辅机觉得还需要做什么?”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