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179章

作者:张九文

  小福已备好了早饭。

  太子殿下撑着竹伞从后殿走到前殿,用了早饭就要去早朝。

  刚走出东宫,李承乾就撞见了皇叔李孝恭。

  李承乾将伞分给他一些道:“皇叔不用着急,时辰还来得及。”

  李孝恭与太子拼着一把伞,他凑近道:“听闻昨夜玄龄,郑公还有秦二哥一直在宫中,与陛下商议了一夜。”

  “孤倒是不知这件事。”李承乾蹙眉走着,最近总是在关注关中各县情况,秋雨汛情不得不分走了自己的许多心力。

  叔侄两人走到了太极殿前,脚步匆匆走入殿内。

  早朝还未开始,太极殿内的群臣基本上都到了,李承乾来到自己的位置上,看了看一旁的李泰与李恪。

  这两个弟弟还是如往常一样,看来也并不知道皇叔说的事。

  李承乾道:“昨晚睡得如何?”

  李恪道:“回皇兄,昨夜轮值,到现在还未睡过。”

  “青雀呢?”

  李泰作揖道:“回皇兄,弟弟昨夜与众学士编写括地志到深夜,睡了片刻便来了。”

  心说这两个弟弟,还是挺辛苦的。

  皇帝还未到,就有一个太监走了出来,他先是确认了朝堂上的人都到齐了,打开手中的一卷卷宗,朗声念了出来:“陛下有旨,各地卫府改制折冲府,改统军府为折冲府,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左右果毅都尉……”

  众人听着这位太监的高声念诵,满朝文武皆是低着头,躬身不语,殿内只有这个太监高声念诵旨意的话语。

  李承乾站在朝班最前方,听着旨意,心中思量着每一句话,这一切都要从游园之后见了李靖大将军开始。

  李承乾甚至怀疑,那天游园之后,父皇就去见了李靖大将军,随后这个太监高声念诵着一个个将领的名字。

  长安各部将领不调动,只有少数几个作出了调整。

  李承乾仔细听着,关内道共置府二百八十处,共计兵马会有二十万人。

  长安各卫府统属禁卫军,有一种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意思,这是一种内重外轻的方略。

  其次便是河东道,防备突厥人南下的要冲地带,也增设了折冲府。

  并且在潼关,河南道,洛阳增设了卫府。

  太监念诵完旨意,又朗声道:“请诸位将领各自前往卫府,等候旨意。”

  “喏!”武将一列齐齐朗声回应,众人快步离开了太极殿。

  这位传旨意的太监,从皇位边上的台阶走下来,他面带笑容,道:“太子殿下,陛下早晨身体有恙,还请殿下主持早朝。”

  李承乾询问道:“父皇身体如何?”

  太监再回道:“陛下只是略感风寒,并无大碍。”

  李承乾颔首道:“孤知道了。”

  太监笑着行礼,而后也快步离开了。

  李承乾站在朝班前,看着武将那一列空荡荡,只有零星的几人还在,分别是程咬金大将军,秦琼大将军,尉迟恭大将军。

  “唉,今日又要孤主持朝政了。”

  太子殿下先是抱怨了一句,众人听在耳中沉默不语。

第一百三十一章 豪杰依旧

  太极殿内很安静,能听到此刻殿外沙沙雨声。

  李承乾站在众人前,望向殿外还在下着的秋雨,低声道:“也不知道这场雨什么时候能停。”

  太子殿下话音落下太极殿,还是很安静。

  李承乾揣着手道:“今年的秋雨比往年凶猛,京兆府尹可在?”

  李道宗站出朝班道:“太子殿下,臣在。”

  “黄河上游的汛情如何了?”

  “回殿下,这些天许敬宗他们正在泾河附近修建河堤,疏通河道,如今看来黄河水位上涨了不少,如今还未淹了田地与村县。”

  李承乾颔首,似乎在思量。

  李道宗躬身站在,等着殿下的下一句话。

  在群臣面前,李承乾来回踱步,片刻后脚步停下,朗声道:“孤一直觉得关中各县有各自的恩怨也好,或者是以往有嫌隙也好,面对大问题各县应该是相互通力合作的,尤其是在这个汛情关口。”

  李承乾神色忧愁接着道:“将孤的话语送去各县,关中各县是个大集体,携手前进才能共同富裕,谁也不会落下谁,命各县都分出民壮人手,各县出三五人也好,去泾河协助许敬宗修缮河道。”

  “告诉河道两岸所有县丞,泾河若出了问题,谁也别心存侥幸。”李承乾揣着手道:“时间紧迫莫要耽误了,皇叔现在就动身吧。”

  “喏。”李道宗正色一礼,而后又看了看太子与四下朝臣们的神色,就独自一人快步出了太极殿,在雨中快步狂奔而去。

  再看眼前众人,李承乾又道:“兵部尚书?”

  闻言,侯君集站出朝班道:“臣在。”

  “河西走廊修建得如何了?”

  “禀太子殿下!”侯君集嗓音洪亮,道:“李义府主持修建敦煌郡会于入冬之前完工。”

  李承乾颔首道:“才只修好一郡啊。”

  侯君集也挺为难,他又道:“臣愿意请赴河西走廊,督促李义府。”

  李承乾笑道:“不用了。”

  “喏。”

  言罢,侯君集走回了朝班。

  李承乾揣着手,惆怅地站着,道:“老师主持早朝吧。”

  房玄龄走出朝班,命各部禀报着近来的事宜。

  太极殿内的气氛也轻松了下来,这些朝臣们在太子殿下面前都显得很轻松。

  各部官吏也可以小声议论,各自禀报着事宜。

  早朝进行了半个时辰,又一个太监走入太极殿,他手拿着旨意高声道:“陛下有旨,右仆射李靖因病逊位,由代国公改封卫国公,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可随时入门下平章政事。”

  群臣听到旨意,纷纷作揖行礼。

  李承乾作揖沉默着。

  太监走到近前,将旨意递上,又道:“陛下命太子殿下将旨意送到大将军手中。”

  李承乾双手接过黄绢,询问道:“还有什么话交代吗?”

  “没有了,就这些了,老奴先告退。”

  这边的早朝也差不多了,房玄龄长出一口气,命众人回各部,不少人脚步匆匆出了太极殿走入雨中。

  李承乾手拿着旨意,蹙眉想着,今天父皇虽说没来早朝,却送来了两道旨意。

  等这里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李承乾迈步走到太极殿外,见到了站在门口的皇叔。

  看他低头看着地面,李承乾也低下头四下张望着,问道:“钱丢了?”

  李孝恭收回目光,道:“陛下让殿下将旨意送到药师府上?”

  “对呀。”李承乾将旨意放在宽敞的袖子里,愁眉看着漫天的雨水又道:“其实孤挺忙的。”

  李孝恭缓缓道:“老夫很久没见药师了。”

  “那正好,孤这么忙,皇叔不如帮孤走一趟,拿着旨意去见大将军?”

  李孝恭欲言又止,最后苦恼地挠了挠后脑,“太子殿下,这是陛下的吩咐,老夫可不敢随意拿着旨意。”

  李承乾啧舌犯愁。

  “不过殿下这般邀请了,老夫也想去看望药师,不如同去?”

  一旁的侍卫递来竹伞,李承乾接过竹伞与皇叔一同走在雨中,听着雨水落在伞面上的声音。

  先去了东宫拿了食盒,是今天准备的午饭,拿去大将军府上一起用饭。

  特意让小福拿了一壶葡萄酿。

  皇叔平时是个散漫的人,走路姿势也很嚣张,就差鼻孔朝天。

  李承乾迈开脚步继续走着,缓缓道:“皇叔最近身体如何了?”

  李孝恭也揣着手道:“挺好的。”

  “红楼的银钱皇叔很久没有送来了?”

  “明天就送到东宫。”李孝恭有些不耐道:“家里婆娘看得紧,老夫又不能直说是东宫的银钱,以免坏了东宫名声,家中悍妻如此,让殿下见笑了。”

  李承乾笑道:“孤明白,为难皇叔了,只是东宫也不缺用度,随口一问而已,不着急。”

  李孝恭也揣着手,与这个太子走在一起。

  其实太子的身高很不错,现在只比河间郡王矮了小半个头,再过一两年就能与河间郡王齐肩了。

  走过皇城的时候,四周脚步匆忙的官吏纷纷行礼。

  现在,这位东宫太子在朝中各部中的名望很高,仅次于房相与郑公,以及赵国公。

  很多时候,甚至都习惯了太子主持朝政。

  叔侄两人走出了朱雀门,一路上很沉默。

  雨水不断从伞面滑落在眼前形成了水帘,李承乾一手提着食盒,一手拿着旨意。

  李孝恭提着伞,铜铃般的大眼时而看向四周。

  脚步稍稍放缓,李承乾问道:“皇叔?”

  “嗯?”

  “你说父皇前一道旨意是为了改制卫府,后一道旨意是不是为了借李靖大将军安抚军心?”

  李孝恭沉声道:“不是,陛下与药师的情义深厚,与军心无关。”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