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167章

作者:张九文

  再由河西走廊的人送去吐蕃。

  关中十月入秋的时候,吐蕃的回信便回来了。

  十月的京兆府很忙碌,杜荷找到了用铜钱转换成资产的方法,他用大量的铜钱买了两千三百匹紫熟绵绫与两千匹细棉绸,也就是共计五万六千贯钱。

  对太子来说,杜荷现在说富,并没有达到一开始的预期,说不富有也挺有钱的。

  这个京兆杜氏的尊贵公子还要继续努力才行。

  从江南运来的这些丝绸夏天织成,送到关中已是秋天,除了进献给宫中的一千匹紫熟绵绫,绝大多数都被杜荷这个大买家买下。

  京兆府通过这次交易两边收取税额,就有一万贯钱。

  太子殿下与京兆府尹就坐在二楼的一处堂内,喝着茶水,目光看着杜荷与江南的客商还在笑着交谈。

  许敬宗候在一旁,看着一袋袋的铜钱装入箱中。

  于志宁还要将这些银钱归档,写入卷宗。

  “太子殿下,吐蕃的回信来了。”

  李承乾拿过回信,打开这卷粗麻布,看完内容笑道:“这个禄东赞真是体弱多病。”

  “是吗?”李道宗好奇问道。

  事事总不会都一帆风顺,明明书信来往大家都挺和睦的,临到请他来长安,这个吐蕃大相好巧不巧又病了,真的是好巧不巧……

  不敢来长安,就不敢来嘛。

  “三天两头就病重不能远行,他把孤当什么人了。”

  正堂二楼又安静了下来,还能听到楼下客商们的说笑声。

  甚至双方还谈好了来年交易葡萄酿的过程,南方商客也愿意用茶叶换取关中的肥皂。

  而当今太子与吐蕃频繁书信往来,都快成与吐蕃大相成笔友了。

  李承乾叹息一声,执笔写下:孤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写完两句诗,交给带信来的鸿胪寺官吏,吩咐道:“送去吐蕃。”

  李道宗看了一眼,赞叹道:“好句子。”

  “确实是好句子。”这是许敬宗第一次看到太子作诗,但再一想,又觉得不对,这诗句读起来怎么不太通顺,意境不通达。

  可还是没有当场说出来,许敬宗只是心里暗暗想着。

  李承乾淡淡道:“孤想要将禄东赞当作朋友,没想到他竟然几次三番敷衍孤。”

  李道宗沉声道:“若老夫手中还有兵权,定要领一百兵杀入吐蕃,将禄东赞活捉来长安。”

  许敬宗低声道:“一百兵?”

  李道宗道:“吐蕃而已,一百兵足矣。”

  许敬宗呆立在一旁,又不知该如何回话。

  于志宁道:“太子殿下,都收拾好了。”

  李承乾站起身道:“回去吧。”

  “喏。”

  于志宁命人将这些箱子都带上,扛回去。

  杜荷与这些江南客商还在商谈着,这些人并不知道眼前从正堂走过的这位是当今太子,也不知道太子其实一直都在这里。

  除了面带敬重之色,又没有开口说破的杜荷,其余人都还在沉浸在交易圆满的喜悦中。

  五万贯的交易,朝中两边收税,杜荷上交了五千贯,江南客商几家也上交了五千余贯。

  朝中收取了这一次交易的税,准确地来说这应该算是市税,按照交易的货物贵重来收税。

  让京兆府主持这一次交易也是为了让两边放心,往后关中各县与中原各地的大宗货物交易,都会在京兆府主持。

  因有了第一次尝试成功,往后可以多进行几次。

  走到京兆府门外,街道上有几个卖大葱与猪肉的商贩,甚至还有大葱与煮羊肉结合的包子。

  许敬宗站在京兆府门前,送别,笑着道:“这都是泾阳与渭南的村民自发的。”

  大葱是渭南的大葱,猪肉是泾阳的猪肉。

  而这些都是许敬宗这个京兆府少尹安排的。

  东宫太子的微操下,一种全新的县与县的合作模式产生了。

  单独一个县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是泾阳一个县得到发展,力量太过薄弱了。

  有些事需要关中各县齐心协力,才能发挥出效果。

  人们的餐桌上多一样食物,多一些菜肴,这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李承乾重重拍了拍许敬宗的肩头,便带着凝重的神色离开了。

  自认为自己干得还算出色的许敬宗,看到太子的神色,也不知是因太子还不满意,还是因禄东赞的信导致殿下心情不好?

  望着太子离开的背影,他带着惶恐地躬身作揖行礼。

  过段时间蓝田县的柿子与枣,也应该丰收了,许敬宗暗想着又走回了京兆府。

  因太子对禄东赞其人是抱有善意,所以孤本将心照明月。

  但事与愿违,禄东赞用这么敷衍的借口来搪塞,那便是奈何明月照沟渠。

  所谓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禄东赞是坏人,他竟敢这么敷衍大唐的东宫太子。

  当这首有些句不达意,上下意境并不通达的诗句流传在朝野中时候,朝堂上下的官吏对吐蕃人的看法也越来越不好。

  吐蕃大相的所作所为,让朝野上下拉低了对绝大部分吐蕃人的好感。

  人品就是信誉,因此吐蕃要获得大唐互市的交易文书,多半会更难了。

  往后就能名正言顺地拒绝吐蕃人参与互市。

  太子的一首不太通顺的诗虽被文人们议论,可禄东赞的品行因为这一首诗,让关中所有喜欢诗词的文化人,将禄东赞的人品打了一个差分。

  这人还是吐蕃的大相,连带着吐蕃的松赞干布,也被关中文化人打上了一个差评。

  诗词是最容易传播的,就连平时生活三点一线的李承乾都没有想到,摘取了两句诗,会在朝中议论成这样。

  半月后,入秋的关中天气转凉。

  李承乾难得清闲坐在中书省吃着茶叶蛋。

  入秋吃茶叶蛋这已经是东宫的规矩了,也成了朝中习以为常的事。

  在突厥人或者是西域人眼中,入秋之后吃茶叶蛋,是大唐新兴起来的风尚。

  而且这个茶叶蛋,真的贵得要死。

  李承乾剥着茶叶蛋的蛋壳,道:“舅舅为何这么看着孤。”

  长孙无忌也剥着茶叶蛋的蛋壳,低声道:“却道故人心易变。”

  “是禄东赞的心易变,说的不是舅舅。”

  中书省内,只有舅舅与外甥两人。

  很满意这个外甥的能力,今年的满朝文武的俸禄都顺利发放下去了,并且朝中还有十万贯的盈余。

  这个东宫太子主持朝中用度两年,秉持着开源节流的准则,让朝中逐渐富裕了起来。

  长孙无忌感慨道:“太子殿下不该写这等诗的。”

  李承乾点头道:“会让人觉得孤小气,爱计较?”

  长孙无忌颔首道:“正是。”

  “舅舅太过偏执了。”李承乾吃着茶叶蛋,道:“孤是东宫太子,支持关中建设,掌握朝中用度,目前为止孤就这两项大权,身处中枢,孤不得不斤斤计较,孤也必须是个小气的人,如此朝臣才能信服。”

  长孙无忌叹道:“那也……唉!”

  一声叹息,他又道:“都怪老夫,不该将殿下放在这个位置上。”

  李承乾道:“满朝文武都在看着孤,与其被人盯着怕东宫太子在用度上会偏心,不如就当一个小气的人。”

  “有道是虱子多了不怕痒,谣言多了也就不在乎了。”

  长孙无忌又道:“这不是一句好话,殿下万万不要这般评价自己。”

  李承乾又道:“那舅舅觉得孤应该作什么样的诗?”

  “太子殿下若不会作诗,可以不作,以免又会被人议论。”

  “舅舅真爱说笑。”

  李承乾尴尬一笑。

  长孙无忌也会意笑着,吃着茶叶蛋心情愉悦。

  本来清闲,想着出去走走,不过今天要等一个消息。

  吃了两颗茶叶蛋,李承乾便将小炉子放在一旁,炉子内的火依旧烧着水壶,壶中的茶叶蛋继续煮着。

  大概过了一个时辰,就听到门外的话语声。

  岑文本先跑了进来,他拿着一卷卷宗道:“太子殿下,银钱到了,御史台的人与兵部的护送官兵回来了。”

  李承乾点头道:“请进来。”

  一队文官,一队是兵部的兵,两队人押送着一箱箱银钱。

  马周走在前头行礼道:“太子殿下,赵国公,这是今年往来互市的银钱。”

  打开两个箱子,李承乾看着箱子内的金银。

  马周又道:“这些都是高昌王给的。”

  李承乾拿起一块金子,道:“都验过了吗?”

  马周道:“验过了都是真金真银,高昌王出手很阔绰。”

  李承乾这才意识到,丝绸之路的财富远比自己预想的要夸张。

  赚钱这么辛苦,不如直接抢了得了。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