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162章

作者:张九文

  李承乾默不作声吃着面条,想着今天早朝不能监理朝政了,朝中权力又会全部回到了父皇手里。

  小福站在一旁,如果这个时候还有朝臣要与殿下一起用饭,她再去锅里捞一些面条出来。

  “皇叔?”

  “嗯?”

  “潼关修建得如何了?”

  李孝恭吃完面条擦了擦嘴道:“很顺利,又不是多大的工事。”

  李绩点头道:“其实早在十年前就看出来黄河水位变化,没想到如今又出现了一条路,竟然可以绕过函谷关,如此一来潼关就极为重要了。”

  李孝恭不住点头,将碗筷放在一旁,舒服地拍了拍有些发福的肚子,打了一个饱嗝后,道:“痛快。”

  李绩咬了一口葱,又将剩余的面条吃完,再将剩下的半截大葱全部吃下。

  李承乾收拾了一番,便要一起去早朝。

  一路上,李孝恭问道:“老夫听说关中各县将许敬宗弹劾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各县作风彪悍惯了,不过都已安排好了。”

  大唐的朝堂与民风有关,大唐的民风是朴实且彪悍的。

  因此现在的大唐还是很务实的,身为一县县丞也好,身为京兆府的官吏也好,你要是对其中一县厚此薄彼,难免会被弹劾。

  “孤觉得切实了解各县情况,了解各县的需求,这项工作应该持之以恒。”

  李孝恭道:“老夫不懂这些,还以为东宫被欺负了,当时要不是懋功拦着,老夫早就驾马杀回长安。”

  李绩尴尬一笑。

  走到太极殿前,李承乾又道:“让皇叔挂念了。”

  李孝恭叹息一声,走向了朝班上自己的位置,又与一众许久未见的好友们纷纷问好。

  此刻太极殿内,群臣已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李承乾从文武两列朝臣之间走过,见有不少目光看着自己,也在小声议论。

  来到自己的位置上,今天要等父皇来了才能开朝,又看向一旁的李泰,李承乾问道:“他们都在议论什么?”

  李泰讶异道:“皇兄不知道吗?”

  李承乾愕然,又问道:“孤应该知道什么?”

  “因皇兄的一封书信,吐蕃大相禄东赞退兵了,西域于阗的使者就跪在朱雀门前,感谢皇兄出手相助。”

  李承乾蹙眉道:“孤还真不知道。”

  李泰的胖脸挂着一些气馁之色,低声道:“他们都在说皇兄一封书信就能让吐蕃人退兵,东宫太子的情面当真可抵千军万马。”

  李承乾又看一旁,道:“你知道这事吗?”

  李恪重重点头道:“现在知道了。”

  双手揣在袖子里,李承乾面带凝重之色,太极殿内的文武大臣还在议论。

  随着太监的一声高喝,大殿之内终于安静了下来。

  李世民走到皇位前坐下,看着满朝文武躬身行礼。

  李绩站出朝班,开始禀报着这一次潼关修缮的事宜,汇报着黄河的状况。

  因为黄河的水位下降,函谷关的战略地位没有这么重要了,而关中最重要的关隘后移,现在的潼关反倒会在之后几百年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承乾站在一旁,听着朝中各部轮流向皇帝禀报事宜。

  呈报时间最长的便是今年夏收的情况,关中又是丰收的一年。

  魏征站出朝班,汇报着这一次吐蕃人从于阗退兵的事。

  一次又一次,吐蕃都想要向大唐展示一番它的肌肉,一次又一次地在挑战大唐皇帝那敏感的高压线。

  李世民的目光看向站在下方的太子,他就站在兄弟三人最前方,此刻揣手而立,闭着眼一动不动犹如木雕,也不知道这个儿子在想什么。

  都说天可汗号令四方,现在儿子一封书信就能让吐蕃人退兵,救了危难关头的于阗。

  虽说于阗很弱小,在西域也不如当年这么风光了。

  要论在西域夹缝中生存的于阗,如果有一朝一日它真的灭亡了,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像是情理之中的。

  西域诸多小国之间相互吞并也是常事。

  就连西突厥一个月换一个可汗那也不是什么大事,已是家常了。

  可吐蕃虽说贫瘠,但土地一点都不小,而且并不清楚吐蕃藏匿的兵力究竟有多少,牛进达还在派人查探。

  太子一句话就能让吐蕃收兵,是因他与禄东赞之间的情面?

  此刻,作为太子的父皇,李世民心里很纠结,甚至有点羡慕这个儿子的能力与人脉。

  好在承乾也不是真的能够号令吐蕃。

  马周站出朝班道:“陛下,臣今日收到河西走廊的文书,有要事禀报。”

第一百一十九章 孤的大事业

  李世民颔首示意他说。

  马周朗声道:“臣得知门下省典仪李义府如今正在河西走廊修建河西四郡,而且所用民壮皆是吐谷浑人。”

  话音落下,殿内很安静。

  太子的行为总是会惹来很多人的议论,尤其是一个监理朝政调度朝中钱粮颇有能力的太子,更值得被人们议论。

  “臣听说此事乃太子殿下安排。”

  李泰笔直站着,不由得皱眉呆立着,有些不可置信,也有些挫败感,这位皇兄主持朝政越来越出色了,现在都能修建河西走廊了。

  李承乾站出来道:“这件事有什么不合适的吗?”

  马周作揖道:“臣只是有些担忧。”

  “请说。”

  满朝文武都在听着太子殿下与这位陛下极为信重的监察御史的谈话,这无疑是别开生面的。

  朝野皆知马周向来不畏强权,连当朝权贵都敢弹劾。

  而太子殿下又是朝中颇有盛名的贤明太子,除了太子殿下让人揍了李元昌,还有顶撞陛下之外,这太子还是挺好的。

  殿内很安静,马周朗声道:“臣知晓大约五千多吐谷浑人进入河西走廊,在李大亮将军的看管下建设河西走廊。”

  李承乾揣着手道:“自古以来吐谷浑便是中原领土,那本就是汉时的养马场,是他们自立盘踞之后,自封吐谷浑,只要他们愿意为大唐效力,可以慢慢归化他们。”

  “从眼前来看伏允死了,吐谷浑人多数依旧还居住在青海诸地,孤命李义府征召吐谷浑的闲散劳动力,是为了建设河西走廊。”

  马周又道:“但往后呢,河西走廊四郡建成,这些吐谷浑人再次成了闲散,这些人又该如何安置,他们若是作乱,难道都杀了吗?”

  殿内终于有人开始议论了,有人低声说着太子殿下用完这些吐谷浑人很可能会将他们都杀了。

  李承乾来回走了两步,揣着手回道:“作乱的人自然是要杀的。”

  马周接着道:“吐谷浑人一旦没了生计,就会作乱,太子殿下莫要太仁慈,他们现在臣服,等河西走廊修缮完成,他们没了生计,一样会作乱。”

  人心是复杂的,马周所言也不错,并不是将吐谷浑人想得太坏,而是担心失去了生计的人会成为马匪,盗贼或者是乱军。

  这都是不稳定因素,吐谷浑的生活习性还是以游牧与少量耕种为主,他们不像中原人那样可以靠着耕种为生从而来维持稳定的生产关系,也就是安居乐业。

  从生产关系来说,失去了现在的工作,这些人为了生计,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马周的担忧不是多余的,做好一万个准备,方能不怕万一,也不用怕一万。

  有道是做最好的打算,做最坏的准备。

  便是这个道理。

  李承乾还是很赞同朝中有马周这样的御史,能够直言朝政缺点,与欠缺的所在。

  “御史所言不错,孤早有安排,在建设之时便让李义府筛选办事得力的吐谷浑人,这一部分人可以作为以后的工匠使用,余下的孤会让他们在河西走廊的边上植树造林,让河西走廊的环境更好,或者是修桥修路。”

  李承乾朗声又道:“河西走廊正值百废待兴,他们会有做不完的工作,往后若有安排,孤一定会与朝中诸位商议。”

  马周躬身行礼道:“陛下,臣没有问题了。”

  李世民稍稍点头,目光依旧看着这个儿子,直到他又回到了这个位置。

  这就是太子能力,找到问题所在,并解决问题,看似很一般,但能够精确找到问题的根子,这种能力反而难得。

  注意到父皇看着自己,李承乾揣着手道:“父皇,可还有事?”

  李世民收回刚刚出神的目光,咳了咳嗓子,正色道:“承乾你的年岁也到了,当初冠礼时朕说过让你择日再办,年初至今就要入秋了,你考虑得如何了?”

  “儿臣觉得还要再推迟。”

  “推迟?”

  “是呀,儿臣最近挺忙的,朝中还有不少事等着儿臣去办。”

  李世民欲言又止,目光扫视低着头的群臣,朗声道:“各部可还有事禀报?”

  陛下的话语在太极殿内回荡。

  殿内一片寂静,李世民又看了眼太子,朗声道:“退朝,玄龄,辅机,郑公来甘露殿议事。”

  “臣等恭送陛下。”

  看着父皇离开了皇位,李承乾的目光在这个位置上停留了片刻。

  殿内群臣三三两两离开,李承乾在原地站了片刻,李泰也离开了,见李恪还站在一旁。

  李承乾便迈开脚步走出太极殿,走到殿外顺着台阶走下,见他还在一侧跟着,好奇道:“有什么事吗?”

  李恪道:“听闻皇兄近来勤于练箭,弟弟想与皇兄一起练习箭术。”

  “孤每日早晨寅时后才会锻炼,现在要去处理朝中要事。”

  李恪尴尬一笑,道:“原来是这样,寅时还挺早的。”

  李承乾问道:“你起不来吗?”

  “能起来。”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