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148章

作者:张九文

  李承乾重新背上书袋子,又道:“不如括地志改个名字,就叫做地理。”

  李世民抚须道:“地理?”

  “既然要写传世的经典,那就一定要精益求精,绝对不能敷衍了事。”

  父子俩三言两语语气重了几分,小兕子睁开眼,还有些呆滞从椅子上坐起来,正在确认周遭的环境,而后她爬到母后的怀中,目光又瞧着正在争论的父子两人,她咧嘴笑了笑。

  李世民沉声道:“听说你将互市而来的赋税都用在了河西走廊的四郡上。”

  李承乾道:“正是。”

  “为何不早与朕说。”

  李承乾双手背负,道:“既然父皇将朝中用度交给了儿臣,那么此事自然是儿臣来主张,当初解除禁足就说好的,一切以儿臣的意见为主。”

  李世民冷哼道:“以往可没人敢这么与朕说话。”

  李承乾笑道:“难道父皇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李世民移开目光,又道:“既然互市的银钱是你赚来的,由你花出去,朕也不会拦着你。”

  “多谢父皇体谅。”

  长孙皇后抱着女儿,给她喂着水,这孩子的明亮的眼睛一直看着门前的父子两人。

  话不过投机半句多,父子俩颇有一种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感觉。

  尉迟恭站在一旁大气不敢出,别看现在的太子年少,这个太子可一点都不简单,如今也在朝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毕竟揍了李元昌一顿,还能够继续执掌大权,依旧深得陛下信任的人可不多。

  “儿臣,告辞了。”

  “慢着。”李世民又道:“近来宗室那边对你的言辞依旧颇多。”

  李承乾道:“是吗?又想让儿臣揍他们吗?父皇放心这一次不会被人抓到把柄的。”

  “朕没让你揍人。”

  “那父皇是什么意思?”

  “你走吧,朕多与你说三两句话,便觉得牙疼。”

  李承乾提了提肩膀上的书袋子道:“儿臣告退。”

  等这个儿子走远了,李世民指着他的背影道:“你看看这个混账小子。”

  尉迟恭劝道:“陛下,其实太子殿下修建河西走廊四郡,军中将领都十分赞许。”

  李世民道:“连你也这般赞许吗?”

  尉迟恭连忙道:“让太子殿下主持朝中用度,正是因陛下英明。”

  李世民挥袖道:“等李义府在河西走廊闯了祸,你看太子他还敢不敢在朕面前这个跋扈。”

  在满朝文武眼中,当今陛下是英明的,当今太子是贤明的。

  一个英明的皇帝与一个贤明的太子,让大唐的满朝文武觉得,大唐百年内一定会是鼎盛的。

  人都是有憧憬,可对东宫太子来说,大唐的脱贫致富路很难,至少现在还没有任何的起色。

  整个关中除了泾阳,绝大多数人还是一片赤贫的景象。

  如果土地分配是大唐的人均财富象征,未免也太单薄了,这种单薄是经不起天灾的。

  粮食的保有量是一回事,如果充裕的物质基础以及生产力能够战胜天灾了。

  那样才会让这位太子踏实一些。

  经过三天的批注,李承乾将李泰的括地志第一卷作出了很多批注,多是一些需要补充的地方。

  魏王府邸,李泰见到了原本交给父皇的括地志第一卷,不知为何会在了东宫太子手里,也不知为何皇兄会做出这么多的批注。

  李泰翻看着一页页被标红的地方,每每多看一眼,便觉得扎眼。

  几十个文学馆的编撰,站在原地不敢吱声。

  终于,李泰忍不住了,他重重将书卷丢在地上怒道:“来人呐!”

  仆从快步上前道:“魏王殿下有何吩咐?”

  李泰气得有些哆嗦,他咬牙切齿道:“安排人手,今天要去东宫问问皇兄究竟是什么意思!”

  王珪劝道:“魏王殿下,万万不可呀。”

  李泰闭上眼,几次深呼吸道:“老师,他东宫太子不参与括地志编撰,如今好不容易有了成果,可他竟然还在这上面指指点点,有本事他来主持编撰,凭什么!”

  王珪道:“太子是殿下的兄长,既然是兄长吩咐,殿下还是莫要顶撞的好。”

  李泰低声道:“老师,他还要将括地志改名,以后要叫地理。”

  王珪抚须道:“这也未尝不可。”

  李泰气得鼻孔出气,面色涨红,气得一脚踢翻了眼前的桌案,道:“他还说孤将来一定会羡慕成就?好一个成就,你东宫太子三言两语,我这个魏王就要对此甘之如饴?”

  气得李泰拿起一旁的茶碗摔在地上。

  吓得一群文学馆编撰一个哆嗦。

  李泰气得来回走着,怒道:“文学馆编撰括地志,他东宫太子都要横插一手!”

  王珪捡起地上的括地志第一卷,看着每一页被标注的所在,缓缓道:“太子殿下是将魏王的这卷括地志全部看完了。”

  李泰道:“那又如何!”

  “既然太子殿下能够耐心看完,也足可见太子对此书的重视,若魏王殿下现在要去顶撞东宫,老朽不拦着。”

第一百零九章 泾阳的葡萄

  李泰沉默不语,站在原地闭着眼微微抬头。

  王珪道:“可括地志若因此从魏王殿下手中失去了,又该如何?”

  李泰挥袖道:“大不了不编了。”

  王珪低声道:“那陛下又会如何看待魏王殿下?”

  李泰痛苦地捂着脸坐了下来,道:“老师,这该如何是好?”

  王珪站在一旁看着魏王犹如在看一个可怜的孩子。

  又过了小半个时辰,李泰缓缓道:“就按照皇兄的批注改,都拿回去全部重来。”

  “喏。”一众文学馆的编撰,脚步匆匆离开。

  随后,李泰如同失去了力气,靠在椅子上一动不动。

  王珪满意地点头,道:“魏王殿下能够如此,老朽深感欣慰。”

  李泰有气无力道;“一次又一次,皇兄到底如何才能满意。”

  言语中,李泰有一种感觉,东宫太子若再要将这括地志打回来,他应该会发疯的。

  李承乾并不清楚魏王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对李泰这个弟弟严格教导,作为皇兄当然是有必要。

  几个妹妹学习能力都还不错,李治与李慎就且不说了。

  李恪在军中以后能够带兵打仗,多半就是他的人生天花板了。

  几个弟弟妹妹中,也就李泰最出色。

  有这么一个出色的弟弟,作为皇兄自然是骄傲的,在这个基础上,希望弟弟可以更优秀一些。

  这些天,朝中依旧井然有序。

  朝中的用度恢复了平常的秩序,这些事绝大多数都交给了于志宁安排。

  李承乾更关注关中各县的情况,因此时常会从京兆府将卷宗调阅过来,翻看各县的人口增长情况。

  朝中依旧是缺钱的,做太子也是,治国也是。

  手里没钱,便会感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更何况,自己还是个手段生疏的太子。

  李义府应该已出了陇右地界,多半准备进入河西走廊。

  对李义府这个人的安排,一开始考虑的是,有枣没枣先打一竿子。

  先将人用出去,至于他有多少能力,看他的办事能力。

  东宫太子要用人不疑,这方面也是跟舅爷学的,先将许敬宗丢出来,看他的能力,来确定以后的安排。

  好在自己现在才十六岁,李承乾觉得如今自己最有优势的,就是时间,这个年纪有更多的试错成本。

  即便是李义府将事情办砸了,还有李大亮将军,这个二手准备。

  这个办法简单是简单一些,可能对舅舅或者房相来说,东宫太子的这个决定显得很稚嫩,让李义府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去河西走廊,是为了培养东宫的亲信嘛。

  这点心思又有谁看不出呢。

  李承乾并不在乎他们会怎么想,也不需要在乎,大家心知肚明即可,如今只想让关中富裕起来。

  关中是李唐王朝的基本盘,只有这个基本盘稳固了,王朝才能先稳定起来,才能够更强大。

  因此,李承乾想过很多办法,如派出弘文馆的学士去各县支教,又或者自己这个东宫太子辛苦一些,亲自指导各县生产发展。

  事实就是对未来对以后讲述得再漂亮,淳朴的关中乡民还是更讲究实际,在他们没有亲眼看到成效之前,他们会不会跟着你混都是两说。

  关中的夏季进入了七月,许敬宗看着葡萄架流下了一滴热泪。

  还有一滴滴泪水从眼眶中落下,一直划过粗糙的脸颊,眼泪挂在了胡子上。

  许敬宗颤颤巍巍捧起一串淡绿色的葡萄,摘下一棵豆子大小的葡萄放入口中,又一次抽泣了起来。

  人到中年的许敬宗此刻竟佝偻着背,捧着一串葡萄……他喜极而泣。

  上官仪看着这一幕,远处是一片绿油油的葡萄架子,他朝着四野大喊道:“种出来了!我们泾阳种出葡萄啦!”

  不远处的乡民又是一阵欢呼。

  坎儿井下,沟渠中的水还在流淌着。

  欢呼的泾阳村民大声呼喊着,他们要将这个消息传遍整个关中。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13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