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127章

作者:张九文

  “听说今年科举糊名,就算朝中不看我们河东裴氏的家世,以小公子的文韬武略,及第不在话下。”

  裴行俭懒散叹道:“我们家还有什么家世可谈?但愿不落第吧。”

  当今皇帝是一个十分开明的人,能够重用前隋重臣,也能化干戈令当年敌对的手下为这位皇帝办事。

  裴行俭很好奇这个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九十四章 合力捞鱼

  裴行俭又走入弘文馆,这里一直都是闹哄哄的,科举还没开始这里就已人满为患了。

  上次考试之后,裴行俭也如愿成了这里的学士,可以在弘文馆随意走动,也可以翻阅弘文馆的书卷。

  有一些堆积在一起的旧书卷没有人翻看,本就闲着无事,裴行俭听着周遭的议论,看着手中的文章。

  听他们说起,关于现在长安的传闻。

  除了那位传言本就有许多的皇帝,这些人还说起了东宫的太子,在他们言语中,东宫太子是一个孤僻的人,又说这个太子还算是勤勉,还说了一直都没有结局的红楼。

  大致上,如何如何的,都是这样的话语。

  裴行俭看完一卷又看另一卷,也找不到什么新奇的文章,本来父亲与兄长都在战乱中过世了。

  身为家中的独苗,族中一直反对延续父兄的衣钵当一个武将,反而让自己做个文人,心里依旧想做个将军。

  以至于,这些年一直逆来顺受,直到后来投卷,又来到长安城参加科举。

  正看着,原以为这里的文章大致上都是千篇一律的,忽见到一篇,生产关系论。

  写的内容倒是不多,多看了一眼,便又抬头问向一旁的人,“敢问,这文章都是什么人写的。”

  那人觉得烦,便道:“这里的文章都放了很久了,谁还知道谁写的,说不定自己写的自己都忘了。”

  裴行俭点头,将这篇文章放在了书架上原本的位置。

  这场雨下了三天,李承乾撑着伞走到中书省门口,见到一个个官吏来来往往。

  于志宁站在中书省门前,行礼道:“太子殿下。”

  李承乾道:“朝中准备得如何了?”

  “定下来了,下月十五开考。”

  盘算着距离科举还有十余天,李承乾走入中书省,见老师不在位置上,桌上放着一叠名册。

  再看四下无人注意,就拿起这份名册看了起来,名册上记录的是,弘文馆,四方馆,文学馆所记录的来长安科考的名单。

  一个个名字籍贯都记录好了,再一次看到了裴行俭的名字。

  又在下方注意到了一个人名,剑南道盐亭县李义府。

  “太子殿下。”一句话语声打断了思索,李承乾抬头见到徐孝德,道:“预算做好了?”

  徐孝德道:“这是吏部与礼部,今年的预算。”

  李承乾仔细翻看着卷宗,蹙眉道:“查问过吗?”

  “查问过了基本属实。”

  李承乾点头,批复之后便让徐孝德带下去。

  言罢,李承乾又拿出一袋茶叶,放在舅舅的桌上,道:“这是今年的新茶。”

  长孙无忌的目光还在奏章上,道:“殿下自己够喝吗?”

  李承乾道:“已经送去一些去舅舅与舅爷的府上了。”

  长孙无忌稍稍点头,继续忙着手头上的事。

  见太子还站在一旁,长孙无忌又道:“殿下可还有事?”

  李承乾低声道:“舅舅,孤想将徐孝德调任工部。”

  闻言,长孙无忌手中的笔终于搁下了,问道:“为何?”

  李承乾作揖道:“孤近来发现,近年来工部的账,出入数目夸张,况且没有一个人主持用度迟早又会乱,再者说阎大匠其人也不善盘算一类的能力。”

  长孙无忌气馁道:“一袋茶叶就想与老夫换一个工部的位置,太子殿下当真了不得。”

  “舅舅要是不方便的,就当孤没有说起这件事。”

  李承乾刚要转身离开。

  却听舅舅道:“工部正好缺个侍郎的位置,阎立本身边需要有人给他做事。”

  “谢舅舅。”

  长孙无忌神色没有波动,继续翻看着奏疏。

  大唐的工部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如果在农时,工部可以兼领屯田,工匠,水利,如果是战时,工部又可以带着将作监,少府监打造各类兵器与攻城器械。

  不论生产制造,工匠技艺,兴造各类建筑,都离不开工部。

  而一直以来工部尚书阎立本看起来是对父皇言听计从的。

  这是太子第一次向这位舅舅开口,在朝中为他的东宫属官要一个位置,这个位置也不是多么重要。

  一个工部的侍郎,徐孝德自然可以担任,正缺这么一个人。

  李承乾刚坐下又有官吏递上奏疏,“殿下。”

  房相不在的时候,有许多加急的奏章也由房相的弟子,也就是当今太子批复的。

  临近科举,老师时常不在中书省,多半与父皇还有别的事要安排。

  这朝堂明面上的事只有这些,或许暗地里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事在安排。

  李承乾看着眼前这份奏疏,这上面写了左武卫,金吾卫,领军卫,加紧了长安城的防备,以及各县民壮随时准备好被朝中调用。

  写了准之后,李承乾将奏章递给他,道:“有劳了,加紧安排。”

  “喏。”

  房相一如既往地很忙,身为太子只能安静地等着科举开考这天到来。

  四月十五还没到。

  这天,一个消息送入了宫中,波颇和尚过世了。

  李承乾低声道:“用佛门的话来说,他应该是去见佛祖了?”

  宁儿回道:“听闻胜光寺的和尚都痛哭流涕。”

  李承乾写下了一封书信,递给宁儿叮嘱道:“明天会有一队兵马去河西走廊,让人将此信交给泾阳杜荷,再让杜荷交给要前往河西走廊的这队官兵,他们是去主持互市。”

  “让将士们将此信交给来往商队,交到高昌王子手中,高昌父子得知这个消息,自然会想方设法告诉玄奘的。”

  宁儿心有不解,还是应了下来,“喏。”

  “宁儿姐,是有不解?”

  她低声道:“奴婢是有不解,可殿下若不愿说,奴婢不敢多问。”

  李承乾笑道:“也没什么,孤只是对玄奘这个人很好奇而已。”

  宁儿点头,就去将这件事吩咐下去。

  李承乾又从书架上,将波颇当年送到东宫的一卷经书取下来,又交给宁儿道:“让人把这卷经书送到胜光寺,就说是东宫太子还给他的,往后东宫与他之间也就一笔勾销,就此了结。”

  “喏。”

  一个天竺和尚在长安过世了,胜光寺的和尚一排排坐在寺内,念诵着佛号。

  有人走到寺门口,对门前的和尚说了两句,递上了一卷经书。

  那小僧知道了来意便快步走入寺中,正在主持的玄谟大师坐在大殿中。

  小僧走到身边低声说了几句。

  玄谟看向绑在经书上的绳子,这根绳子根本就没有解开过,他叹息一声,伸手拿过经书,与波颇的身外物一起烧成灰。

  大唐的太子不能不懂得感恩,至少在这位太子病重的时,波颇为东宫太子日夜祈福。

  李承乾对和尚这一类人虽没什么好感,但还是与母后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吃了一天的素菜。

  立政殿前,长孙皇后低声道:“承乾,锻炼筋骨需要持之以恒,可莫要荒废了。”

  李承乾看着玩闹的弟弟妹妹,怀中抱着小兕子,道:“孩儿明白。”

  长孙皇后道:“你自小身体弱,更应该注重锻炼。”

  言至此处,长孙皇后笑道:“听你父皇说你的箭术小有所成了?”

  李承乾道:“算不上小有所成,勉强能进父皇的眼。”

  长孙皇后满意地看着这个儿子,道:“你能一直锻炼就好,你父皇对你一直是寄有厚望的。”

  四月的关中时而晴朗,时而雨,如果在晴天驾马在这八百里的秦川,风景一定会更好。

  如果能够站在更高处,可以见到一团团厚重的云在地面形成一片片阴影。

  野草疯长,生机傲然的关中平原,很值得在外春游。

  古人都是喜欢春游的,他们喜在河边,或在一片高坡上,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饮酒或者是分着吃食。

  皇帝与皇后带着一群孩子,在太液池边游玩。

  这里的景色一样不错。

  李承乾对太监递来的鱼钩很不满意,用一旁的小石头使劲磨了磨,敲了敲,这才有了自己的满意的形状,挂上鱼饵放入池中。

  太液池中的鱼很肥,也很笨,因为很长时间这些鱼都是自由自在地繁衍。

  不多时,李承乾已经钓起来三条了。

  李世民也拿着鱼竿,看着这个儿子,而自己一条鱼也没有钓上来。

  “父皇。”

  听到身后的话语,李世民回头看去,见到是李恪与李泰也来了,挥手道:“来,与朕一起钓鱼。”

  “喏。”

  现在钓鱼的队伍,从父子两人,变成了父子四人。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