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124章

作者:张九文

  麹智盛点头,这才招呼着他的随从策马离开了长安城。

  “李尚书,其实不用与他说这么多。”

  闻言,李百药回头看去,见是许敬宗作揖道:“原来是许侍郎,现在应该叫许县丞了?”

  许敬宗道:“高傲又自负的高昌父子,守着富裕的高昌,而不强兵,是取死之道,他们去插手漠北与突厥的恩怨,同样是取死之道,他们早晚都会自寻死路,与他说这些又有何用。”

  “许县丞此话倒是点醒了老夫。”

  别看现在的许敬宗是县丞,可他还是当年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之一,传言中太子与泾阳也有不清不楚的关系。

  如此人物,即便是他只是个县丞,也不容小觑。

  李百药道:“与他说得越多,他反倒是越在意。”

  遥望这队高昌人离开的方向,走得远了,便觉得他们的身影越发恍惚,好似随时都会消散。

  许敬宗又道:“泾阳还有不少事,下官就先告辞了。”

  李百药作揖又问道:“许县丞如何确定,高昌定会自取灭亡。”

  许敬宗走出城门昂首道:“自负自大早晚毁了高昌,这还需要理由吗?”

  李百药站在城门前,稍稍一礼,便又回了城内,去了皇城禀报消息。

  各国使者该走的也都走了,等李百药送来了回赠的礼单,李承乾看着道:“今天的典籍送出去有多少?”

  “回太子殿下,多是儒家经典。”

  “使者们收到回赠之后心情如何?”

  李百药又道:“他们说当今天可汗陛下英明神武。”

  李承乾缓缓道:“今年回赠的贺礼比往年缩减了许多,他们应该说大唐小气才对。”

  李百药讪讪一笑道:“这种话,使者们也不敢当着唐人说,也不敢在长安城这么说,比之往年,依殿下的安排,丝绢丝绸送得少了,送的儒家经典更多了一些。”

  听着他的工作汇报,总体上很满意。

  李承乾将手中的礼单还给他道:“余下的事情,还请礼部主持。”

  “喏。”李百药收好布绢走了两步,便又匆匆回来道:“臣还有一事想问。”

  “你说。”

  “听闻太子殿下要推迟冠礼,臣问了陛下,陛下也说让太子殿下做主,敢问是哪一日较为合适,礼部都是要提前准备的。”

  李承乾还在忙着整理卷宗,一边道:“不用着急,你先回去忙吧。”

  “喏。”

  李百药躬身行礼。

  半月之后,互市之策给朝中带来了五千余贯钱的收入,这无疑是给朝中提了一口大气。

  房玄龄站在陛下面前,禀报着事情前后来由,道:“陛下,大朝会还未开始时,各国使者刚刚到长安,许敬宗便一直与诸国使者走动,还卖出了不少肥皂。”

  说着话,他又递上一份奏章给陛下看。

  李世民一边看着卷宗,示意他继续说。

  房玄龄又道:“高昌王子买了一万块肥皂。”

  听到这话,李世民轻蔑地笑了笑。

  话语顿了顿,房玄龄接着道:“陛下,高昌王子拿着肥皂向西域的贵族介绍了肥皂的用途,以及用法,现在各路西域人都清楚了有肥皂一物,已有不少人要来关中打听。”

  李世民道:“肥皂而已,高昌王子显一时富贵罢了。”

  房玄龄颔首道:“正是如此,他们对新鲜事物的一时追求,如先前的关中一样,之后便会慢慢平息。”

  “嗯,太子这些天如何?”

  “回陛下,太子殿下这些天经常在中书省忙到天黑,开朝这半月来朝中很忙碌。”

  李世民道:“也是难为这孩子了,有劳房相多多教导他。”

  “臣,在所不辞。”

  东宫,李承乾听李治念着突厥送来的急报。

  阿史那社尔的兵马又被打回了同罗,遭到了漠北人的猛烈反扑。

  双方人马在同罗这个地方,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纠缠。

  本以为突厥人的骑兵是凶猛,不承想,与漠北人交手便遇到了这么大的阻力。

第九十二章 苦恼的舅舅

  “皇兄,念完了。”李治在一旁道。

  “你去休息吧。”

  “喏。”

  肥皂之名响彻关内外,光有肥皂还是不行的。

  武士彟命并州的同乡旧友在坊间安排了许多人种了茶树,从去年秋天开始,到现在,等到了三月左右,就能够收获第一批茶叶,再过两月又是一批茶。

  李承乾拿着油灯走在一个个的书架前,看着一卷卷书,最后落在了一卷司马相如的凡将卷。

  这卷书上就有汉朝时期对茶叶的讲述。

  宁儿站在殿外,道:“殿下,夜宵好了。”

  李承乾道:“端进来。”

  一碗馄饨端了进来,上面还漂浮着葱花。

  李承乾吃着馄饨,目光看还看着书,低声道:“明日一早安排人代孤去问问应公,茶叶的事准备如何了?”

  “喏。”宁儿接过殿下递来的空碗躬身告退。

  现在的夜风没有这么冷了,中原各地进入了农忙时节,各县的耕种也开始了。

  作为太子来说,如今身居朝廷中枢,距离基层还是有些距离。

  不清楚基层的情况,便会觉得不踏实。

  这种忧虑感,是作为一个一千年后的人,通晓各代历史的缘故,而来的忧虑。

  很多时候,李承乾只能通过许敬宗的奏疏来了解各县的治理情况。

  因为大唐的发展并不快,所以变化也不多。

  因此大唐的官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学习压力便小了很多。

  宁儿见油灯的火苗越来越小,便给太子殿下换了一盏油灯。

  “宁儿姐。”

  “奴婢在。”

  李承乾颔首道:“舅舅近来总是睡不好,明天你去一趟太医署拿一些安神的药材,孤给舅舅送去。”

  “喏。”

  翌日,早朝,太极殿上。

  第一次尝到了互市甜头,而朝中各部官吏,开始纷纷拿出各种论述,要求组建互市队伍。

  他们分别列举了瓷器,丝绸,笔墨,纸张或是玉石,来进行互市。

  李世民听着这些人的讨论,怎么都觉得不自在,好好的朝会就快成了一群做买卖人的吆喝起哄。

  这早朝还能不能好好开了。

  李世民沉声道:“房相,互市之事谁在主持?”

  房玄龄道:“回陛下,涉及钱粮调度自然是太子殿下,互市之策也是太子殿下主持。”

  见父皇与老师的目光都看了过来。

  再继续沉默下去,也不好。

  李承乾上前一步道:“诸位,若有提议下朝之后可以向中书省提交奏章,孤看过之后再做定夺。”

  众人平息了议论,纷纷又站了回去。

  李世民看着这个儿子,神色多了几分复杂。

  下了早朝,李承乾将一包药材放到舅舅手中,道:“听闻舅舅这两天总是睡不好,孤让人准备了一些安神的药材。”

  “让太子殿下牵挂,臣实在是……”

  李承乾道:“无妨,舅舅要多注意身体呐,平日里可以与孤一样晨练,颇有成效。”

  长孙无忌欲言又止,手里拿着这包药材,沉默着。

  真要说最近为什么睡不好,还不是因为这李家父子,一个当皇帝的,一个当太子的。

  太过闹心。

  李承乾又道:“舅舅,近来睡眠时常有梦吗?”

  长孙无忌点头道:“有吧。”

  “吃些安神的药材多半会好一些。”

  长孙无忌气馁行礼,如果太子殿下能够好好地呆在东宫,不参与朝政,不顶撞陛下,其实以前还是睡得很踏实的。

  李承乾揣着手问道:“舅舅,孤有一事想问。”

  长孙无忌叹道:“殿下请讲。”

  “近来孤也很少见父皇,听说这些天父皇时常召见房相?”

  “嗯。”

  李承乾又问道:“有些事孤也没什么经验,如果做错的地方,舅舅一定要指正,也不知道当儿臣的能不能顺父皇的心意,如果老师与父皇之间有什么议论,舅舅若知晓,也还请告知孤。”

  长孙无忌板着脸,沉声道:“太子殿下做得很好,陛下虽没有赞誉,可允许了殿下依旧留在中书省,甚至主持互市便是最好的赞誉了。”

  “多谢舅舅指点。”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