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虾就鸡蛋
二大妈叹息一声,没有阻止丈夫。
他也对这个姓庞的恨之入骨。
找到他以后至少要让他将丈夫送的那点儿礼退回来!
刘海中先到扎钢厂请了假之后就去了区政富,本来以为找到“庞干事”的可能性不大。
就像是妻子说的那样,也许这家伙根本就不是区政富的人,收了自己的礼物之后早就跑了。
就算是能找到也只是找到一些线索,想要找到这个人也不容易,怎么着也要花费一些时日。
“我就不信找不到你!”刘海中想道:“实在不行我就到派出所报案,就说你是个骗子,让派出所的同志帮着我找!”
只是。
他万万没有想到。
刚到区政富就看到姓庞的家伙在区政富扫地呢。
刘海中悄悄找人询问了一下,原来这家伙叫庞安,就是个临时工,平时负责区政富的卫生工作,还负责整理自行车,有时候区政富工作人员自行车摆放的乱了他就帮着整理一下。
刘海中来送礼那天他正好将一个干事的自行车推过来,还没有放好呢就被刘海中看到了,又是请客又是送礼的。
有便宜怎么能不占?
庞安心里已经合计好了。
事情是不会给刘海中办的。
将来他要是问起来就说自己尽力了,事情没办成,他还能吃了自己?
刘海中突然冲过去找庞安对质。
庞安心里有些慌乱,但还是按照自己想好的计划行事,说是自己费了很大的劲儿可是没办成事儿,对不起。
说完之后就想溜走。
刘海中哪那么容易被骗?
拉着他理论,指着庞安的鼻子说你一个扫地的,怎么可能帮我办事儿,办不了好特么的要钱,你就是骗子,当我是个傻子是吗?
刘海中动手了,一拳打在他的鼻子上,庞安流鼻血了,哇哇大叫。
刘海中冷笑着说叫也没用,必须将钱和粮票还回来。
这件事情闹的很大。
最后连区长都惊动了。
庞安一个扫地的临时工还敢学人家受贿?真是岂有此理!
围观的人还挺同情刘海中的,纷纷让庞安将收人家的钱和粮票都吐出来还给刘海中。
庞安也很硬气,很光棍的说道:“我手里哪里还有钱,早就花了!”
刘海中威胁说要是不吐出来就报警让他坐牢。
庞安冷笑着说自己在区政富扫地一个月才拿多少钱?
刘海中愿意去报案就去,就算是坐牢几个月也认了!
这么久了。
庞安早就将刘海中给的那点儿钱花完了。
就他这个样子,亲戚朋友也不会一下子就借给他几十万啊!
“你真行!”刘海中咬牙切齿的走了。
他到派出所报案了。
还真的判了庞安几个月,这家伙的工作也丢了。
可是。
刘海中送出去的那点儿东西却没有追回来。
他只能自认倒霉。
这件事情也怨不得二大妈。
二大妈丢了差事他也不能埋怨。
谁让他连送礼都会送错人呢!
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夫妻两个是躲着四合院儿邻居们的。
这种事情没法启齿啊!
二大妈丢了差事居然是因为丈夫送礼送错人了?
说出去怕邻居们笑话!
周末的时候碰上阴天。
徐氏就和李平安夫妻两个带着孩子一起到了地安门西街北面的集市。
集市上卖家和顾客都不是很多。
不过李家几人也不是冲着买东西来的。
秦淮茹和徐氏说过。
上回在集市上买凉鞋的时候李平安就想去吃那些小吃,秦淮茹却是急着将凉鞋拿回家去让徐氏试穿两人就没有吃成。
徐氏专门带着李平安等人过来吃小吃的。
天气并不是太热。
偶尔也有微风吹过,甚至也不是太闷。
秦淮茹抱着孩子。
小家伙也不哭闹。
徐氏领着几人在集市上穿梭着。
她嫁到四合院儿二十多年,这边的集市也逛了几十年。
小吃都集中在哪里卖,哪家的小吃最好她是很清楚的。
徐氏带着李平安等人到了一家卖灌肠的摊子旁边,确切的说是卖炸灌肠的。
灌肠是京城古老独特的传统小吃,已有很久远的历史。
灌肠在明朝就有了。
所谓灌肠就是往猪大肠内灌进各种带作料的内容物。
灌肠分好几种:一种为大灌肠,是把猪肥肠洗净后,以优质面粉、碎肉、红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种原料调料配制成糊,灌入肠内,煮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上盐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
另一种为小灌肠,用绿豆淀粉加红曲水和豆腐渣调成稠糊灌进肠内,蒸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盐水蒜汁食用。
灌肠外焦里嫩,用竹签扎着吃,颇显特色。
卖灌肠的一般有自己固定的摊位,生着火炉子,随时可以加热。
寻常的时候还有走街串巷挑担子卖灌肠的,不过比在集市上吃要贵上许多,而且还没在这里吃自在,随吃随热。
灌肠要用小竹签吃,还要蘸上蒜汁儿才好吃,如果用筷子吃就没有情趣了。
吃灌肠并不一定解饿,只是解馋,尝尝风味儿罢了。
每人要了几块儿灌肠,就着摊主提供的蒜汁儿吃了。
李平安付了钱,几人又到了一家卖拔鱼儿的摊位。
拔鱼儿是一种面食.是把和好的面放在盘子里,用一根筷子或是铁棍之类的东西慢慢的从盘子边缘划向锅里,由于它形状像一条一条的小鱼,又是拔进锅里的.所以叫“拔鱼儿”。
吃的时候放一点儿醋和辣椒,虽然里面没有放味精,但是吃起来也觉得味道相当不错。
吃完饭差不多就到了中午,李平安刚说要回去,徐氏却说道:“咱们再转一会儿吧,我和你爸说了,午饭让他在扎钢厂食堂那边吃,不回来了!”
李平安点点头,陪着徐氏买了一点儿葱姜蒜等厨房调味品,他拿着回家了。
这回几人却是没有再碰到贾东旭,贾东旭根本就不在家,更别说到黑市上买粮食了。
李平安夫妻两个带着孩子去了家属院小院儿,徐氏回了四合院儿。
刘悦还没有坐完月子。
贾东旭在母亲贾张氏的撺掇下已经开始着手给妻子迁户口了。
六院周围、扎钢厂周围、电影院周围甚至什刹海那边都有许多饭馆儿。
贾东旭连续问了好几家,终于遇上一家愿意帮他们忙的。
店主说可以帮忙写一封证明信说是刘悦在他的饭店打工,帮着刘悦将户口迁到城里来,纯粹是帮忙,人家也不要贾家什么。
遇到好人了。
贾东旭连连感谢。
店主开了证明信。
周末贾东旭到对门儿何雨柱家借了自行车到秦家屯了。
等到了秦家屯。
贾东旭满怀希望的将证明信给了老村长。
老村长却是摇摇头说道:“你来晚了,我们刚刚接到通知,说是为了确保京城不发生什么吸血虫等传染病,最近一段时间禁止迁移户口,甚至还要求没事儿尽量少进城!”
老村长对刘家人并不敌视,可总要按照规矩办事儿,不可能给贾东旭开后门儿。
要是提前几天也就给他办了。
现在却是不成。
贾东旭脸色陡变,越来越不好看,苦苦哀求想让老村长网开一面。
刘悦的户口要是不迁到城里贾家麻烦可就大了。
老村长拒绝道:“就算是我给你开了证明信也没有用,你们城里当地的派出所也不会给她落户口的,你别为难我!”
无论怎么说老村长都不同意。
最后。
上一篇:不准说我的剧本是假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