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跳舞
后来老宋去了金陵城谋生,做点小买卖,无非就是夏天推个自行车上街卖冰棍儿,冬天卖糖葫芦棉花糖什么的。
有两年,还推着个土炉子,走街串巷的炸爆米花。
给钢筋过修过锅底,磨过剪子锵过菜刀。
其实宋巧云的爹,算是个有文化的——毕竟祖上当官的,练武到如今,其实有点家学渊源的意思——练高深的武功,不识字是不可能的。
不然的话,给你留下本武林秘籍,你不识字,那不是抓瞎了么?
还得懂些医学药理。
但亏就亏在,那个年代做啥都讲成分的。
老宋成分不好,进不了工厂,当不了光荣的工人阶级。只能当个小贩子。
顺带说一句,如今的年轻人,知道“成分”是什么意思的已经很少了。
若是再过二十年后,陈阎罗重生回来之前那个年代的话,已经没什么年轻人知道这个词儿了。
——靠走街串巷的各种谋生,老宋在金陵城养活着宋巧云,也靠着一路供了孩子上学。老蒋还特别整齐,一路念到了高中。
在那个年代,已经是罕见的高学历了。
然后呢,就到了相应号召。
小蒋光荣成为知青了。
知青么。
当时正念高一的老蒋,停下了课业。
相应号召么。
老蒋是个简单的性子,太复杂的事情不会想那么多。
于是,少年老蒋上山下乡。
这个时候,老宋就出了一把子力气,做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动作。
老宋砸锅卖铁托人找关系,最后弄成了一个事儿。
把老蒋上山下乡的去处,最后安排到了,回十字村。
于是,把在金陵住了多年的小院子,家门上了一把锁。老宋带着十来岁的小蒋还有宋巧云,回了十字坡。
多年后,老蒋回忆起这段往事,无比感激自己的师父做的这一切!
那年月,其实很乱的。
有些地方是很艰苦。。
但回十字坡就不同了。
老宋是这里的本土人出去的,回去就等于回家,乡里乡亲的,都有人帮衬着。
蒋浮生听说自己学校里的同学分去了别处的,日子过的挺难。
听闻了这些,再看看自己个儿在十里村的日子。
那真的,一个天山一个地下。
屋子给分了个好的大的——屋顶漏雨和房梁维修,都是本村的宗族乡亲一群小伙子帮着弄好的。
棉被什么的,也是张家借一床李家送一卷。
灶台的砖头都是村里二十多户人家给凑出来的。
其实按照规定,小蒋是知青下乡,也要干活儿的——当然也不白干,有工资拿的。
那年月,这叫工分。干多少活儿,挣多少工分,然后多少分可以换多少口粮。
看,这不就是积分制么。
可见积分制在华夏早有渊源……
但是本地本乡的人,都当老宋一家是自己人回来的,都愿意照顾着。
而老宋更是拿定了一个主意!
“哪朝哪代,人都是要读书的!
古往今来,不管哪国哪朝,只要是稳定的社会,有文化才能吃的开!
所以,不读书不行!”
于是,老宋给小蒋定了路子:在家念书!
从金陵回十字村的时候,家里的那些被褥家当,老宋其实没带多少。
却唯独把小蒋在学校里的那些课本书,一张纸都不带少的,全带回来了!
还不止!
老宋利用自己之前在城里收破烂的功夫,走街串巷的,还搜罗了一些高中课本——那个时候不少知青上山下乡,很多人都把书本当破烂卖了。
老宋就趁机收了好几套回来。
全带回了十字村。
于是啊,在小蒋当知青上山下乡的那些年,其实很多需要挣工分的活儿,都是老宋去出面代他下地干活儿去了。
而小蒋则被老宋压在了家里,闭门苦读念书自学。
那个年月,其实日子过的苦,读书也没那么容易。
无非就是乡里下的组织开大会的次数多了些。
其他的,也就还好。
就这么着,一家三口,在食子村,就这么半苦半甜的,过了好几年。
小蒋在十字村靠着自己自学,把高中的学业算是完成了。
然后,老宋又拿了个主意,和村里的村长村老支书什么的都合计了一番。
村里的村学还得办!
还是拿出了当初教育小蒋的那番话来说服了村里人。
再然后,十七岁的小蒋,就在十字坡,成为了一名村学的小学老师。
嗯,说是小学老师有点不准确,村学没那么严谨,其实是小学初中的课程一起教。
能上多少上多少,能学多少学多少。
其实一开始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乡下的条件特殊,让孩子上学这个事儿,其实也推行的不顺畅。
别说那个年学了,就算是在现在,一些贫困地区让孩子上学都不容易。
小蒋就一家一家的跑,一家一家的劝。
帮张家忙农活儿,帮李家椿稻米,帮赵家搬柴火,帮孙家垒砖头。
一家家的,把全村的孩子收拢到了那个小小的村学里,可以有机会跟着自己念课本:春天来了,大雁往南飞……
这么说吧,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整整十多年,十字坡这一代,下到五六岁,上到十四五岁。
十字坡的这么一代人,不管是长长短短的,都在村学里学过,少的上个十天半月就不读了,多的能上个两三年三五年的。
甭管多少吧,十字村的这一代人,不管你是谁,见到老蒋的面儿,都得规规矩矩的喊一声“蒋老师”。
于是,小蒋老师在十字村的威望,直追老宋!
最巅峰的时候,威望高到什么程度呢?
小蒋只要背着手在村里溜达一圈,甭管上学家去,不敲门直接推门就进,主人非但不会觉得不妥,反而还会眉开眼笑的让座,还非要热情的留饭。
村里的一些大事小事,婚丧嫁娶,小蒋老师必须是请到的贵宾,要坐主桌的。
年轻后生结婚娶媳妇,生孩子这些大事儿,必须要请小蒋老师当个主婚人,生了娃儿,若是能让小蒋老师给取个名儿,那才叫妥当!
小蒋在十字村里待到了二十三岁。
那个时候,老宋就已经身子不行了。
家里,里里外外的,也都是小蒋做主。
二十五岁的时候,国家恢复了高考,小蒋按照老宋的嘱托,参加了那次高考。
靠着在乡下这些年,自学高中课程没有荒废掉,又靠着在村里当了这些年的老师,每天和课本打交道的那份熟稔,成为了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
是的,二十五岁参加高考。
那年月,别说二十五岁的高考生,四十岁的都有!
考上的也不是什么名校,一个师范大学。
不过呢,在去大学报道之前,小蒋在十字坡,把婚结了。
娶了宋巧云。
成亲那天,全村动员了起来,那场面,虽然不奢华,但是却热闹非凡。
婚宴上敬酒的时候,十字坡全村的半大孩子。
下到五六岁,上到十四五,有一个算一个,一共二百四十三人,全部排队站在了小蒋老师面前,规规矩矩的喊了一嗓子:“祝蒋老师和宋师娘,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嗯,其中还有一些孩子,嘴上还挂着鼻涕。
那场面……
当时已经身子很不行了的老宋,就眼含热泪,拉着小蒋:“你这辈子,在十字村算是没白待了!
今后啊,这辈子无论你遇到什么坎儿了,最难的时候都可以回来。
有这份情份在,只要你不是犯了天大的国法,村里老少都会愿意护着你。”
当时小蒋被老宋捏着手,一脸感慨,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也就是在那年夏天,老宋没熬过去,死在了十字村。
临死的时候,弥留时候已经不清醒了,最后一句话问的是:
“……金陵城咱家里的大门,那把锁的钥匙,我给放哪儿了?”
其实钥匙早就找不着了。
上一篇:从绝对音感开始的指挥之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