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对音感开始的指挥之神 第616章

作者:努力练琴佐老师

  陈秋似乎也感受到了众人的期待。

  他的嘴角上扬,对着众人略微抬手,猛地一拉。

  在乐队低音区在此刻变得极为突出。

  芮佳低音提琴的出现,将音乐带向一个更深刻的终结。

  她趴在自己的低音提琴之上,缓缓地拉扯着自己手中巨大的琴弦以及琴弓,目光坚定。

  这是她作为低音最有存在感的一集。

  因为,她在预示着不样!

  代表着不详的持续低音似乎在预示着什么,

  似乎也在预告这什么。

  没有任何人知道,但是众人的心中却不由得笼罩上了一抹阴影。

  直到一个内蕴丰富的隽句,这个乐章中关于悲剧的叙说才得以终结。

  伴随着最后的轰鸣,众人这才得以喘息。

  他们难以置信地看着彼此,很难相信在刚刚的15分钟内,他们的内心闪过多少波动。

  这第九交响去第一乐章的规模之大,仅次于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正如无限的宇宙。

  “这明暗的、失去了欢乐的气氛好像巨人似地膨胀,它在那包容一切的祟尚和庄严之中,占据了现有的世界,也就是占据了为了神的欢乐而创造的这个世界。”

  不远处,有人低吟道。

第362章 喜乐!

  第一乐章结束后,陈秋带着和声交响乐团的众人很快便开始了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的演出。

  第二乐章为十分活泼的急板,这个乐章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也是最长的谐谑曲。

  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并且将其变更为最为庞大的谐谑曲式,甚至有些接近狂乱。

  在第二乐章之中,陈秋非常明显地带着乐团众人做出了音乐之中的那种区别。

  他将音乐的情绪控制,带着乐团众人做出了与开头相反,非常快活的中间部。

  陈秋手中指挥棒的婉转,带来的是苏玥令人震撼的音乐表达。

  木管流水般的旋律发出诱人的音响,直接将众人给听懵了。

  或许,这也是年老的贝多芬心中燃烧的爱情的圣火?

  众人心中不由得如此想到。

  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

  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兰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按瓦格纳的说法,

  “几乎是被绝望追逐着,又从绝望中脱逃,在不间断地、无休止地努力之下,想要获得新的、末知的幸福”。

  这个乐章的基本主题是贝多芬创作这首交响曲之前8年确定的,在这个乐章里,虚幻的、怪诞的形象在舞蹈节奏下互相追逐与交织。与前后两段的不安和多少有些慌乱的戏谑比,中间有一段田园诗般幻想的陈述。

  在陈秋带着乐团众人演奏结束后,众人不由得点头,小声称赞。

  乐团在第二乐章的表现有点出乎意料,特别是乐团木管组那边的实力。

  即便之前他们就听过木管的演出,知道木管强,可是像现在这样以木管为主的诠释,他们还是第一次听。

  和声交响乐团的实力在他们的心中再度向上走了一个台阶。

  而音乐也在这个时候,来到了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

  第三乐章的曲式为不规则的变奏曲式,贝多芬在此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

  陈秋也带着乐团众人在这个地方将音乐做出了那种“新”的感觉。

  这个柔板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

  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

  这个抒情的慢乐章实际是一首双主题变奏曲。其第一主题是沉思般的如歌旋律,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而第二主题略带圆舞曲特点,贝多芬标明为“小步舞曲风格”,它在第一主题的变奏之间两次出现,丰富了这一主题沉思性的旋律。

  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又或者是回想起了远在家乡的爱人。

  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如此洋溢着爱情的崇高的乐章是绝无仅有的。

  “音乐艺术一旦被贝多芬这样的人物所驾驭,就能自由自在地发挥用笔墨在狭小的纸面上难以表达的错综复杂的爱情和思想”。

  这是罗曼罗兰对第三乐章的评价。

  而柏辽兹则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

  陈秋虽然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但是他至今记得苏玥离开的时候,那股月色下的拥抱。

  虽然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恋爱的感觉,但是陈秋却将这种感觉给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出来。

  青涩,但是带着纯真与美好。

  这种感觉让在场众人不由得露出一抹笑容。

  这种青春的感觉,真好。

  除了略微有些和贝多芬的感觉不太相符之外,其他一切都还蛮好的。

  不过看陈秋这么年轻的模样,专业水平还这么高,其实也正常。

  说不定这小子到现在连恋爱都没有谈过呢。

  众人不由得如此想到。

  当然,这些是观众的想法。

  陈秋背对着观众,自然而然不太清楚众人究竟是怎么想的,他只是按部就班地带着乐团将第二第三乐章给诠释出来。

  乐团的表现也在秦弦和苏玥的帮助下,达到了他对于乐团的预期。

  他非常清楚,第一乐章还好说,第二第三乐章就算让他指挥柏林爱乐也不一定能指挥出传世级别表现。

  自己对于第二第三乐章的理解还是略微有些欠缺,特别是在爱情上。

  因此,能演奏出一个达到及格线的演出,陈秋就已经非常满足。

  他丝毫不奢求自己的第二第三乐章能爆种超神。

  不过如果想要在这家修道院里面表现出足够完美的表现,光光只有第一章优秀,第二第三章不错还是不够。

  最重要的,还是在第四乐章上。

  陈秋的手略微一拉,号角声打破了音乐的宁静。

  也象征着第四乐章的开始。

  陈秋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

  他的视线也变得认真起来。

  第四乐章或许是他指挥的,最为困难的一个乐章。

  不仅实在排练的时候困难,演奏的时候同样如此。

  因为,第四乐章是对前三章的一个否定。

  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中的计划是“使我们潜心思索前3个乐章,然后逐一加以否定,使我们感到这3个乐章都无法达到他所坚信的欢乐。在这3个乐章都遭舍弃之后,一个新的主题就将成为欢乐的颂歌。”

  这也就是为什么欢乐颂如此重要的原因。

  陈秋之前带着和声交响乐团的人去排练演出过。

  他们搞过马勒的第一交响曲。

  之前演出马勒的时候就提到过。

  马勒的作品之中的巨人,其实就有一点致敬贝多芬的意思在里面。

  他也想要做出一点写出一些主题,然后对这些主题依次否定的感觉。

  结果很明显,他做到了。

  他的那一首巨人也成为了他在古典音乐界举足轻重的代表作。

  因此,陈秋对于这个第四乐章的诠释,其实是用马勒的感觉让众人倒推回去。

  陈秋手中指挥棒的猛然挥动。

  不远处的小号轰然吹响一个极为迅猛的急板。

  陈秋手中的指挥棒随机一甩,视线与边上不远处的芮佳对视,芮佳极为认真地点头,带着她手下的低音提琴对刚刚出现的旋律尽心否定。

  这一刻,低音提琴才是主角。

  边上的大提琴反而是作品的配角。

  两者齐鸣的宣叙调,否定了所有的一切。

  她纤弱的手臂拉扯着巨大的琴弓,在琴弦上震颤。

  带来如同地狱深渊的哀嚎。

  不,这不是我所想要的快乐。

  这还不足以表达出我心中的快乐。

  所以,继续!

  陈秋手臂一个上提,带动手中的指挥棒勾勒出一个强力的线条,挥向芮佳身后的艾鼓。

  艾鼓嘴角上扬,手中的肌肉猛地绷紧,他死死地捏着自己手心的定音鼓锤,在自己面前的那张定音鼓上,伴随着远处小号的嚎叫,奏出人间的震颤。

  一波接着一波情绪的上扬,试图想要突破之前低音提琴的限制,展现出一点新的东西。

  但是很明显。

  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