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努力练琴佐老师
街边的灯光璀璨,车流不息。
众人笑着与彼此告别,各回各家,准备休息。
在海城歌剧院内。
齐敏透过灰蒙蒙的窗户看向站在门口的那群乐团成员,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再次叹息。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他从来没有这么深切地感受到新生代的强大。
明明他们今年乐团目前的成绩非常不错,在市立交响乐团解散的情况下,击败了海城爱乐乐团,拿到了海城第二的成绩。
但是在陈秋这群人面前,这个第二有和没有没有任何区别。
他感觉再让陈秋他们努力努力,陈秋他们也能走到他们现在这个位置。
他伸手捏着自己的眉心,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应该退休了这个问题。
在他的身后。
朱文章犹豫许久,最终还是开口道。
“齐敏总监,我们……真的还是要跟着陈秋指挥的步伐演出吗?”
“不然呢?你们继续跟着我干,然后继续被陈秋批评,再浪费一波时间,让演出的时间再度向后推延?”
齐敏看向身后的朱文章,不由得直接反问道。
朱文章立刻不说话了。
而齐敏也知道自己有些失态。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后,对着朱文章道。
“行吧,就这样吧,你们就按照陈秋的指引去做,我再去看看乐团这边关于《费加罗的婚礼》布景弄的怎么样了,之前喊他们重新装修一下,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做。”
齐敏挥了挥手,向着身后排练室的大门走去,一边走一边喃喃道。
“不过陈秋这个人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真的是莫名其妙,海城这边怎么突然就冒出来这样一位年轻的指挥?明明才二十多岁,结果搞的像是一位四十五的指挥,不对,四十五的指挥没有他这样的冲劲,真的感觉莫名其妙。”
他想了半天都想不出陈秋能有现在这个实力的原因,只能摇摇头,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内,伸手打开灯,走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开始随意地翻阅着放在上面的文件。
海城歌剧院交响乐团分为三个部门,演绎部门,交响乐团部门,以及合唱团部门。
他是演绎部门的老大,所需要处理的事情还是蛮多的。
他随意地翻阅着桌上的文件进行批复,没批复几个就没了兴趣,心中的燥郁无法缓解。
他将手中的东西随意地都到一边后,起身来到了门口的报刊栏处,随意地看了一眼,发现今天华国这边的音乐家杂志已经送了过来。
《音乐家·华国音乐》杂志是音乐家杂志在华国这边的总刊,简称《华音》。
和一周一次地方性的演出推荐和点评报刊不同,《华音》这边是月刊,用来刊登各个地方性杂志中写的比较好的部分。
相比较《长江》《音乐》《乐器》等华国本地的杂志外,《华音》也是唯一一个有机会被选入《音乐家》全球报刊的杂志。
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都非常强。
你甚至可以说《华音》就相当于华国地方的《米其林》《黑珍珠》。
之所以不去类比国产SCI影响因子高的那类杂志,最主要的原因是代表音乐前进方向的实验音乐,现代音乐,基本上不会出现在《音乐家杂志》中,《华音》就更难类比了。
作为海城歌剧院这边负责人之一的齐敏,对于海城本地的音乐家杂志没什么兴趣,但是对于《华音》倒是期期不落。
他感觉自己晚上应该没有多少心情办公后,便起身翻阅起了《华音》的内容。
内容一如既往。
基本上就还是那几位顶级音乐家,作曲家的专访,当月最佳唱片,主编推荐作品,伟大作曲家系列,经典版本推荐,月度新秀。
他随意地翻阅过去。
这次采访的音乐家是傅调。
傅调跟随柏林爱乐在东瀛进行巡演,在准备离开东瀛的时候被华音的记者给拦下来了,然后单独做了一次采访。
在华国所有的钢琴家里面,傅调是最为神秘的一位。
几乎没有多少人认识他。
他也不怎么出来接受采访。
基本上就是跑一个地方演出,演出结束后就去下个地方演出。
除了弹琴就是弹琴。
搞得和一位苦修僧似的。
加上傅调从来没有传出任何相关的绯闻,身边除了一位小助理外,没有第二位女性。
因此,很多人便觉得,傅调要么喜欢男色,要么想要潜规则小助理,没有第二个可能。
毕竟弹琴这么苦,怎么可能会有人能受得了都功成名就了,还不去参加任何综艺,就在那个地方咔咔弹琴,一天练上十几个小时呢?
不过傅调也没有对外解释,就是在那个地方一个人练琴,巡演,练琴,巡演。
看着手中《华音》的标题,《钢琴苦修士——傅调,在音乐的大海中肆意遨游》,齐敏点了点头。
一切正如同他想的那样,关于傅调的采访基本上都是大家知道的那些内容。
因为《华音》的严谨性,这篇采访也没有提到特别多傅调本人的私生活。
没啥意思。
齐敏摇头,继续翻阅下去。
后面的当月最佳唱片是国外的唱片,这个唱片他买到了。
作品:巴切维茨《弦乐四重奏全集》,演奏者:西里西亚弦乐四重奏
他听过,确实不错。
主编推荐的作品基本上就还是那些,这次多了一些康塔塔以及香颂,这类比较偏向于古老的作品。
作为一名音乐学院毕业,一毕业就进入歌剧院的人而言,这些东西他都跟着合唱团的那些人搞过。
主编推荐的作品更多的是给那些听音乐听的不怎么多的人推荐的,不去推荐那些大热的作品,去推荐一些相对而言较为冷门,你在网上搜视频都不一定能搜出来,但是却还蛮好听的作品。
这个便是作品推荐的主要意义所在。
推一些冷门的作品,不仅可以扩大音乐爱好者聆听的范围,甚至也能让很多的音乐家去演奏这些作品,推动音乐的发展。
就比如说如果你听到一首现代派的作品,比如说巴洛克的钢琴组曲op14,感觉不错,可是没有多少人演奏,你从未听过现场版的。
而这个时候刚好一位钢琴家的音乐会选择这一首作品,你会不会就因为这一首作品去专门听听看他的现场?
一首不够,两首,三首,乃至于全部呢?
当然。
这个只是举个例子。
但是推这些偏向于冷门的曲子,绝对是有利于音乐发展的。
齐敏一点一点地翻阅着上面的内容。
从主编推荐一直翻到月度作品风向标。
直到停留在最后的月度新秀上,停下了手。
他看着自己面前陈秋的大头照,眼睛不由得睁大。
《海音出身,年轻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指挥之神——陈秋!》
月度新秀?
指挥之神?
陈秋?
和自己打擂台的是华国月度新秀?还被誉为年轻一代指挥之神?
这也太离谱了吧?
虽然说月度新秀一年最多能有12个,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为华国这边音乐界出来的人少,有时候可能一个月都没有一个人能登上这个月度新秀的榜单,很多人都是三四十岁出来凑数的。
真正意义上二十来岁就出名的,也就那么几人。
看到陈秋在二十三岁登上这个榜单后,齐敏的大脑瞬间炸开。
他连忙向着下面看了过去。
全国大赛冠军,这个自己知道,但是……
全国大赛唯一一个满分的交响乐团?
啊?不是?
九校联赛冠军,这个自己也知道,但是……
为了拿冠军直接调整演出顺序,跑到央中音乐学院前面压着余涂打,把余涂直接打到退赛?
啊?等等?
东亚交流比赛冠军,自己同样也知道,但是……
斩尽东亚三国英豪,让所有人沦为配角,即便只计算其7成分数,却依旧没有学校能与之相提并论?
啊?这也行?
这个还是三次大事件。
中间一大堆小事件就更不用谈了。
什么新年音乐会,乐团重组,学校压迫,等等等等……
乱七八糟的事情放在陈秋的头上,搞得齐敏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部小说。
从童年家庭美满,到青年父母双亡,再到现在重拾信心带着乐团一步步崛起,走到现在这个地步。
根据今年分数对比去年的计算,他们最起码海城前五的位置。
短短两年多,带着一群学生走到海城前五。
上一篇:娱乐:从练习生开始的顶流玩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