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神级学霸 第536章

作者:一桶布丁

  但如果没有模型配合,其实就没那么简单了。

  首先如何制备富勒烯?重点分离何种分子?

  掺杂富勒烯阶段选择什么元素?钾?铷?氢?又或者其他元素?

  选定了掺杂元素后,掺杂的比例如何选择多少?用何种热反应?水热?还是直接丢高温炉子里烧?

  完成材料合成之后,从反应物中筛选哪种目标材料?又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离?

  等等,这些全是问题。

  最可气的是,完成这一系列过程之后,还要进行各种测试。最终结果大概率是全是废料,然后只能再从第一步开始重新去做。

  这大概也是材料被称为天坑专业的原因所在。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在实验室里碰运气。运气不好,实验做个几十上百次,都没什么成果。运气好了,说不定某个小失误,都能成就经典。

  材料模型的横空出世,说白了就是通过整合资料后,在模型架构下进行数以亿计的模拟,把不合理的都给先剔除,从无数次失败中总结出最可能成功的方法跟步骤,然后给出合理性建议。

  当大家都开始用材料模型来进行试验的时候,又能进一步收集更多的数据,来对整个过程进行下一步的完善,或者让整个生产过程更简单,又或者进一步提升性能。

  具体到超导复合材料,就是模型直接给出了整个制备方案。然后实验室人员直接按照方案来执行就完了。

  比如制备富勒烯就是先将电弧室抽成真空,然后输入高纯度氦气,并保持氦气的流量。电弧室内需要用两根高纯度石墨烯棒做电极,通过高压电源调节电压至某个度数,然后将石墨棒靠近,形成电弧。

  这种情况下维持电弧放电,就能让石墨棒气化生成碳等离子体。

  再用色谱分离法,从产物中提取富勒烯,重点分离C60跟C70分子。然后再按照指定比例掺杂钾、氢跟铋……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材料模型正在杀死了化学的原因。

  材料模型的输出过程,详细到这个份儿上,从理论上来说,人类已经不需要再去研究那些复杂的肉眼可见的化学反应,完全交给超算就够了。它们自然能进行各种反应的模拟。

  至于那些人肉眼看不到的反应,那些都属于量子或者粒子物理的范畴,明显跟化学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

  当然,最先接触到材料模型的西林工大那帮材料人有些话说的还是没错。

  也不能完全就把材料人比作调参民工,毕竟那些专用的术语还是要学习才能了解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进行各项材料试验,的确已经不需要学习那么长的时间。大概了解各种反应的要点,并牢牢记住就够了。

  同时这也并不是说材料实验室不需要投资了。

  恰好相反,为了测试材料性能,还要加大投资。

  就好像现在豆豆发布了制造对撞机的任务,复合常温超导实验室也是属于受益者。因为要进行更高要求的超导材料制备,专门给实验室配备了最新的SQUID磁化强度测量仪跟VSM磁化强度测量仪。

  顺便还把实验室的数据采集系统又重新升级了一遍。

  没办法,对撞机小型化对超导材料的要求的确较高,豆豆已经订购了一批超导材料,只能说刚好达到要求。临界温度到是够了,高临界密度跟高临界磁场,以及材料的强度还需要一些提升。

  毕竟这些材料需要在高磁场下保持电流密度,以确保小尺寸设备生成足够强的磁场,又要在高磁场下保持超导态,这一系列要求本就比较变态。

  ……

  “徐主任啊,这次你们可是又发达了。这可是全世界现在最先进的SQUID干涉仪,全华夏也就三台,另外两台现在都在西林。京城的材料实验室打了好几年的报告了,也没分到一台。你们到是先有了。”

  “哈哈,韩工,瞧你这话说的。我们不都是托西林那位的福嘛。再说了,京城那边要这么好的仪器干嘛?他们又没分配到研究超导复合材料的任务,你说对吧?”

  测试实验室外,实验室主任徐耀国跟专门负责这次仪器安装的韩继春正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显然徐主任这次很开心,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嘴都合不拢那种。

  虽然外界许多人都在说材料学已经死了,搞材料已经完全没了前途,但徐耀国觉得这得看是谁。

  就比如他们实验室,也属于搞材料的,但最近一段时间过的就很滋润。

  以前只敢做梦的时候想想的仪器,现在都已经配备上了。什么振动样品磁强计,四探针电阻测量仪,低温恒温器,强磁场源,磁化强度测量仪……

  就连最普通的示波器都是最先进的,有着超高带宽跟超高采样率,多通道都是基配,高分辨率保证了更精细的信号细节,保证了低幅度信号的准确性。再加上各种高级触发功能,跟自动测量分析功能,甚至能自动进行波形运算……

  要知道两年前他还在用十年前的老款示波器,就连一个最基本的波形显示,都经常不准,还只有一个通道,只能观察一个信号,想做比较还得找隔壁课题组借一台来用……

  这特么能找谁说理去?

  现在是真的鸟枪换炮了。

  此刻,徐耀国是真的感慨当年他的选择。拿到了测试版的材料模型,力排众议没去跟其他实验室一样,疯狂在已有资料的情况下去刷论文,而是选择了瞎整,结果歪打正着。

  “行了,不跟你扯了。你这边测试没什么问题,赶紧接收签字,我好上报。”

  “急啥,韩工。等我们的研究员把测试做完了再说。你也在这边留一天,今天我陪你好好喝两杯。”

  “哎,今天真不行,我还得赶着回西林,那边还有任务。下次,下次一定!”

  “什么任务这么着急?”

  “全城无线覆盖充电系统。这么说吧,只要你用的是国产手机,下次你再去西林出差,充电器都不用带了!”

第426章 新学期新气象

  西林无线充电覆盖系统,同属于智慧城市的配套项目。

  一堆的机器人在城市里到处乱跑,充电本就是个很麻烦的事情。

  虽然机器人用上了先进的重元素电池,能支撑较长时间,但排队充电很耽误时间。专门为机器人准备的充电桩少了,会导致机器人排队,多了又划不来。

  所以无线充电早就被规划进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项目。到现在才开始正式布局,无非是因为之前豆豆要统一标准,需要跟诸多国内企业进行商讨,并统一标准跟协议,这显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无线充电硬件关键部分是发射端跟接收端的线圈,要尽可能的兼容更多的设备,就需要对这块进行统一标准。同时还需要通讯模块的配合,进行充电功率调节跟温度监控。

  软件方面还需要厂商配合升级,来保证整套系统能够无碍进行设备识别,以及相应的安全管理。

  而且这还不止是手机、笔记本电脑这些,还有各类电动车,两轮的、四轮的,甚至电动轮椅……

  总之西林无线充电系统包括了西林一切可移动,且需要电源支持的产品,都在豆豆的无线充电管理范围之内。

  这也就是豆豆以西林数研所跟西林立橙的名义在牵头做这件事了,换了其他任何国内的研究所,大概都没能力在如此短时间内,把国内诸多企业都联合起来,认可了由人工智能拟定的所有标准。

  是的,为了保证效率,所有关于室外无线充电系统的标准没有投票,豆豆直接绕过了各大厂征询意见环节,直接快进到同时单个谈判是否愿意加入。

  愿意加入,签好合同,直接把标准发过去。接下来就是各大厂自己改产线,又或者找供货商去做,就不关豆豆什么事了。

  按照合同约定,三年内在西林的使用这项技术是不收取费用的。毕竟本来就是属于测试阶段,而且只能在西林使用,收费也不太合适。三年后,标准跟技术成熟,才正式开始收授权费用。

  实在是短期内技术方面无法搞定的厂商,豆豆也可以推荐设计图,推荐硬件供应商,甚至辅助软件更新。当然,这些都是要付费的,毕竟豆豆也是要赚钱的。

  虽然电费要不了那么多,而且还有很多补贴。但为了维持那套科研贡献度系统,豆豆还是需要有入账的。这套室外无线充电标准现在的零星收入跟未来的所有收入,会直接进入乔泽自然科学基金的专用账户。

  自然科学基金现在除了保证乔泽自然科学奖的奖金之外,另一部分一直用于维持豆豆那套科研贡献度系统。

  当然,除了提供这项标准外,豆豆赚钱的方法还有很多。

  比如当初为了材料出口,国外那些公司一次性捐了一部分。为了维持后续的材料供应,每年都还有一定的定额捐赠。另外账户里的钱,还有一部分投资收益。

  目前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为了尽快让西林的室外无线充电系统上线运行,近乎所有跟西林立橙有合作的实验室,企业,都派出了工程师接受培训后,在这座城市里忙碌着。

  如果不是韩继春接了安装、调试设备的活,这段时间他的确是都在西林忙碌着无线系统上线的事情。

  没办法,一堆的机器人等着这种更迅捷的能源供应方式呢。

  ……

  时间正式步入九月,又是一年开学季,西林工大也变得更为热闹了。

  一晃眼乔泽也来西林工大两年多了。

  来时还是十多岁的幼学,一晃眼便已经是弱冠之年。

  如果按照虚岁算,已经到了成婚的年纪,但什么都习惯要快人一步的男人,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他在西林工大的同学正式进入大四阶段,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托乔泽的福,今年学校的秋招虽然还没开始,但预约的企业已经排满。已经插都插不进来那种。甚至许多大四的同学已经早早落实了工作。

  尤其是数学专业,在保研市场里也都很抢手。

  往年西林工大数学专业的推免率大概在百分之三十一左右,略高于西林工大的整体的保研率。但今年数学专业的推免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七。尤其是乔泽所在的基础数学一班,推免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

  据说一班的同学只要平时成绩还可以,尝试着给心仪的教授去封邮件,在信里稍微提一下跟乔泽曾是正儿八经的同班同学,在一个微信群里那种。然后再隐晦的表示一下希望选择他的原因是听乔泽提起过这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往往就能收获回信。

  然后这么一来二去的聊一聊,往往就能有出人意料的收获。保研之路,往往能比其他班上的同学走得更为顺畅。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保研这条路其实也很现实。

  明眼人就能看出其实乔泽提没提过人家硕导博导的研究成果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但如果跟乔泽曾有同窗之谊,如果成绩又还过得去的话,收来做学生,说不定还是有好处的。

  重点还是在大家都在一个班级群里。

  这起码说明对方是真有乔泽的微信。

  说不定就有了跟乔泽直接交流的机会。这才是最难得的。

  虽然说已经戴上了博导硕导的位置,基本上已经是站在了华夏学术金字塔顶尖。但是对不起,毕竟乔泽已经被提名为院士。还是同年两个诺奖获得者,明年的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如果拿不到菲尔兹奖,那这个世界顶尖的数学奖大概也就废了。

  换言之,乔泽已经站在世界学术金字塔的顶尖位置。所以双方掌握的资源是真不对等的。

  众所周知科研资金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普通教授们来说。

  想要申请到项目,需要专家评定。

  别的方向就不说了,如果数学方面的项目,乔泽只要点点头的话,那基本上就稳了。

  李建高的例子就摆在那里。

  当年李所申请杰青项目的时候,乔泽都还没拿到诺奖呢,甚至都还没毕业,然后人家闷不吭声的去申请了个评审专家的位置。上头还不是捏着鼻子认了?

  虽然这两年乔泽没再参与过杰青之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但如果他肯说句话,评审的专家肯定也会给这个面子。

  至于招来的乔泽同学有没有这个面子,能不能搭上话,就另当别论了。反正只要成绩差不离,招谁不是招呢?搏一个机会总没什么损失。

  当然这些都是台面下的事情,学校也没刻意拿出来宣传。

  事实上现在西林工大也懒得宣传这些东西。毕竟现在学校不缺生源,分数线也已经上去了。用新上任张校长的话说,现在学校不是去冲唯一超级高校的时候,抓住这个机遇修好内功才是当务之急。

  这话几乎就是点着徐大江说的。

  所以这段时间西林工大在对外招生宣传这块很低调,也懒得去撩拨京城那两所大学敏感的神经。不过申请各种项目,争取资金支持的时候其实很高调,各种会议上动不动就把西林数研所搬出来。

  当然这些跟普通人其实没什么关系。毕竟也没几位家长填报志愿的时候会专门去查询高校每年公示的财务情况,比如拿了多少拨款,又用在哪些地方。

  一句话,现在西林工大的发展理念就是厚积薄发。等到再过几年,人才引进的差不多了,各类实验室建的差不多了,口碑立的差不多了,华清、燕北这两所高校在西林工大面前也就不算什么了。

  只是这个过程也不是所有人都开心。

  比如今年西林工大几乎每个学院都淘汰了一批水平跟不上学校发展的教师跟校聘教授。站在学校的角度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生源跟上来了,如果教学质量跟科研水平没有显著提高,那再过几年就成笑话了。

上一篇:小学生之破案之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