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农家一锅出
既然如此,要你汪广洋作甚?看在以前的情面上,换个地方吧!
一时间朝堂上众人沉默,胡惟庸没有丝毫开心的样子,就剩一个丞相,权利大了,他偏偏害怕。
“鼎臣留下,其他人忙去吧!”过了十几息,朱元璋再出声。
群臣告退,去干活,每个人的心中都起了波澜。
“吃了吗?”朱元璋问汤和。
汤和摇头:“赶路太累了,若非有重要的事情说,臣不会过来。”
“正好,咱早上就喝了一碗粥。去下丘村看看,他们做了什么早饭?”
朱元璋后面一句对太监说,太监立即跑出去,他不会自己带食物回来,得找下丘村的人带进来。
“陛下,再给咱打盆水,洗洗脸,要冷水。”
汤和坐在那里跟朱元璋面面相觑几息,又打哈欠,想冷水敷面。
“快去!”朱元璋看向等着他吩咐的太监。
不长时间,冷水和新手巾送来,汤和洗洗脸,感觉清醒多了。
手巾他拧干水,就留下,新的显然不会再给别人用。
“昨天太匆忙,只知道标儿和樉儿跑和林享福去了,你再说说冬天那里的事情。”
朱元璋笑着跟汤和说,感觉上他确实想听热闹。
第572章 北地规划愈详细
“陛下想知道哪方面的?”汤和才不认为自己昨天介绍漏了什么。
“你随便说说,挑有意思的。”朱元璋不给具体要求。
“臣没见到高人啊!下丘村的宫殿在太子与秦王宫殿中间,他们的车不允许别人动,之后就都拉进殿里了。”
汤和先说下高人的事情,他察觉出来朱元璋把汪广洋给弄下去,对胡惟庸亦不满。
朝廷需要丞相,谁最合适?当然是那个隐身的高人了。
那高人简直是神仙,提前告诉你哪里受灾,关键的人谁要死了,什么地方有什么矿,姜子牙?
“万岁爷,御史大夫曾鲁来了。”又一个太监跑过来与朱元璋汇报。
“宣!”朱元璋同意对方进来。
曾鲁进来,神采奕奕的,先向朱元璋行礼,又与汤和打招呼。
“陛下,臣弹劾胡惟庸不顾朝廷所需之实,耽搁朝廷民生之举。”曾鲁上来就弹劾胡惟庸。
汪广洋他不弹劾了,已经下去,马上要离开应天府去广东。
“赐座。”朱元璋一看就三个人,两个人坐着,一个人站着,很别扭,干脆都坐。
汤和看着曾鲁,想了想,犹豫着问:“德之身体可还好?”
“好着呢!听下丘村高人的话,注意饮食,我怕死呢,不是蔡桓公,人家高人说了,咱就听,不然高人不在南京,咱真不行了,谁来救?”
曾鲁顺口举个例子,别人对他的评价就是: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
“可惜高人找不到,若是能像……”朱元璋想要比较一下,高人像毛遂?感觉不一样。
“陛下是说张嘉贞吧?李隆基曾许诺张嘉贞以后给他宰相,张嘉贞则立即说,陛下想要重用臣,就快点拜臣为相,不要等臣老了。”
曾鲁立即提个人,张嘉贞,这个符合朱元璋心中的人物。
“哈哈哈哈……”朱元璋开怀大笑:“德之果然博古通今,往后你就好好吃饭,还吃着下丘村的饭菜?”
“吃着呢!今天没吃,昨天知道中山侯的事情,臣想了很晚菜睡,起晚了。”曾鲁笑笑。
“正好去下丘村拿吃的东西,一会儿一起吃。”朱元璋跟着笑。
大家都不提刚刚弹劾胡惟庸的事情,曾鲁过来显然是为了表态,坚定地站在陛下一方。
朱元璋对曾鲁有着特殊的观感,曾鲁本身就厉害,有什么事情一问,他就能找到前面朝代的例子。
何况下丘村高人单独保的,如那个危素一样,字典编纂出来,正在大量印刷。
如今在编辞海,这个更好,也更费劲,字典先给百姓用着。
下丘村的人来了,给送了一大桶胡辣汤,几样小菜也用大盆装,主食是丝瓜猪肉馅的水煎包。
今天的早餐专门为八十一个人准备的,对他们的身体状况进行食物调节。
下丘村的人过来打声招呼就回去,他们来就是证明东西没问题,放心吃。
“陛下、中山侯,就是这个,我出来的时候家人等着我吃,我起晚了,没吃,让他们自己吃。想来是为中山侯一行人准备的。”
曾鲁也学医,看医书很容易,直接背下来,知道每天的饭菜是什么目的。
“留下一部分,其他的分了。”朱元璋看到这么大的量,明白下丘村的意思,给宫女和太监们吃。
没人搬走,别看陛下如此说,那也得等人家吃完了,剩的才轮到自己,现在拿走,万一没够吃呢?
朱元璋也不管他们,大家盛了汤,汤和先喝一大口,又塞个饺子形状的水煎包进嘴里,嚼一嚼,再喝口汤,露出舒服的表情。
“陛下,臣在和林就是如此待遇,八个将领特殊,吃下丘村的饭菜,有时咱们与其他人同甘共苦,才不吃。
那里冷,没冷到泼水成冰的样子,不过泼热水就成霜,咱们都玩过。
一盆水若是泼到地上,需要个几十息才能变成冰,但如果往铁板上吐口水,落上就是冰粒。
有时候太子和秦王问了特殊的问题,朱里长一时答不上来,需要第二天才给出回复。
最关键的乃是工匠按照图纸打造东西,若出了偏差,也是翌日进行调整。
臣之前北征时,最早也是二月中旬,之后天暖,这回没想到和林的地方会冷到那等程度。
然,生活在江南的下丘村应对起来偏偏游刃有余,似乎早已熟知一切。
他们从延长县带了石油过来,说改进了蒸馏工艺,多得一物,命石脂,与甘油配合着护肤……”
汤和说起来有侧重点,主要介绍下丘村背后隐藏的东西。
说了一会儿,他继续吃饭。
刚才边听边吃的曾鲁配合着出声:“陛下,和林城能做到的事情,大明北方亦能做。
唐朝时期,北征打到了海子,即咱们说的小海,据记载,那里鱼获颇丰。
不过唐朝也不能久守,只能以当地的人治理当地,多次复叛,难以管理。
今和林城所行之技、之法、之策,当可稳定北边一带,恭喜陛下。”
朱元璋眯着眼睛点头,他已经知道那里的日子什么样的。
之前谁能想到苦寒之地用上了暖气,而且有新鲜的蔬菜和吃不完的鱼。
下丘村还会用奶制作更多的零食,把那里给弄成世外桃源的样子。
大明北面,包括北平等地方,明显没有和林冷,可以照着学。
两个儿子写信说了,不缺煤,也有铁矿,烧水泥更容易,加上延长县的石油,黄河几字那一条线,全能照应上。
“主要在于铁铸造的炉子和铁片的炉筒,固定的住宅就盘火炕,煤最重要,白天烧煤泥,晚上的时候最后烧块煤,避免中炭毒。
二百亩的玻璃大棚,可以支撑十四万人冬天吃蔬菜,若再保存大白菜、大萝卜、胡萝卜、大葱,冬季的蔬菜便不愁了。
另外是酱菜,需要大豆,正好山东在小麦茬上种植的大豆技术可以应用,加上盐就是酱了。
大豆冬天也能做豆腐,需要磨豆腐的工具,蒸汽机就不错,官府可以收一部分豆渣当费用,为百姓磨豆子……”
朱元璋考虑起将来大明北方的建设和百姓生活,和林城都行呢!
第573章 因为熟悉才忽略
朱元璋三个人吃完饭,开始喝茶水,下丘村的绿茶。
朱元璋不忙,以前他看题本,都是这个地方百姓生活不好了,那个地方的歉收了。
还有沿海地区倭寇又打来啦!什么地方准备修一下河堤、清理河道,没钱。
如今同样的事情,他不愁,仔细一想,俱是钱的问题。
倭寇打不过来,大明水师带着海边百姓捞鱼呢!谁配合倭寇啊?
歉收的数量不多,免了租子,个别百姓田地出问题,是意外,让地方官府帮着补贴。
修河堤一般都是让百姓用那一个月的劳役来做,正常不缺心眼的官员不会让百姓在农忙时节去干活。
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是百姓自己带着工具和干粮干活。
现在朱元璋看到了,觉得应该修,就由宫里提供工具,然后再提供一些钱买东西做饭。
至于是否会有贪墨的情况,查一下而已,有就收拾。
如此一来题本好批复了,朱元璋轻松起来,发现丞相应该放下更多的权利。
“现在主要的事情是造蒸汽机?给船只和矿区用上?”朱元璋再次提起此事。
“嗯!”汤和也再次认同:“陆路不好走,百姓的流动性小,除了特殊地方的劳务人员到应天府,其他的俱受路引限制。
商人行商,多用水路运输,除非之前给边关等地区提供粮食换盐引的商人。
陛下,臣记得下丘村提过关于西北之地的茶叶换马的事情,可是改过来了?”
汤和说着说着就想了下丘村要求降低交换价格的那回,下丘村好像什么都知道。
“早改了,哼!大明如今不缺马,愿意换就换,不愿意换他们别想拿到茶叶,下次更贵。
茶叶籽油咱大明也用上了,可以把苦涩去掉,人能吃,也能点灯。
哎呀!给得实在太多了,说一件事情,就会涉及到下丘村,他们最开始是怎么提议的?”
朱元璋说着说着,发现大明稍微有一点好事情,就是下丘村推动的。
平时感觉不到下丘村都干啥了,眨眼间几年过去,似乎很平淡。
为什么是这样?是习惯了下丘村在身边,还是下丘村的名声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