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鸭西楼
而浙东派,章溢也许还在勉强维持,可章溢本身也做不了几年了……
“陛下,臣这次来,还有其他事为陛下谏言!”
“可是最近锦衣卫的事?”
朱元璋预判了刘伯温的预判,让刘基半天说不出话。
随着北方战场胜利传回来,关于朝廷那场布局,也逐渐揭开面纱,皇帝用心布置的局,到了收获的时候。
他收获的是胜利,可其他人得到的却是苦果。
锦衣卫的触底反弹,展露出来的是远比以前更凶横的风格。
江南尸横遍野,无数的江南富户,大儒名士,被杀头抄家流放。
这次的杀戮,波及的范围比起海盗案那次更广,也更加残酷……
刘基已经听到不少老友,上了朱元璋的黑名单。
“陛下,臣从未见过任何一朝皇帝,如这般杀害士子……”
“不能为朕所用,却整天想着怎么引蒙古人入中原的人,朕要他干什么?”
老朱的反问,让刘伯温默然。
皇帝和江南士子的暗斗,大概也是朱元璋如今放任锦衣卫乱杀的原因之一。
洪武两次大考,许多人拒绝参加科举。
这导致朱元璋对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颇有微词,甚至动过停了恩科的想法。
这些人为了逃避朝廷的举荐,上山的上山,归隐的归隐。
一个个摆出我就是不屑给你效力的态度,老朱不杀他们杀谁?
以前是没有借口,可如今造反的借口也有了……
“不提这些了,先生既然来了,就陪朕多住几日!
然后,在陪朕走走……”
“走,陛下准备微服出巡?”
刘基从朱元璋最近的动作,似乎明白什么?
“有些东西,需要朕亲眼见证,才心中有数,毕竟涉及改革,不重视不行……
当年那小子给朕留了一个建议,朕怕动了天下的根本不敢用,
不过这些年,浙江的经验挺好,推广到其他地方,也算顺利!
所以呀,朕就不得不考虑了……”
刘基眉头一挑,他归隐这两年,正好见证浙江商税改革。
从地主们的反对,到后来接受。
整个浙江的税收在增长,但浙江百姓的日子,也逐渐有了盼头。
浙江人本就重商,这个改革算是让浙江吃到第一波福利。
可就算是商税改革,当年也引起轩然大波,甚至皇帝推广的时候,天下也有不少富户反对。
朱元璋这次在南方的杀戮,多少也是为改革开路的过程。
而既然连朱元璋都要小心翼翼的对待的事,肯定不会简单。
是农业税……
以刘基的聪明,自然也猜出了老朱的想法。
商税改革尚且波折不断,能让皇帝慎重对待的,大概只有天下之根本的农业税了。
“陛下想要改革农税?”
刘基猜出这个不难,朱元璋其实一直在做这件事,只是徐徐图之。
想要改革农税,首先要知道天下田亩。
可地方无论是百姓还是基层官员,都不太希望朝廷知道这件事。
所以朱元璋推行里甲制,制作黄册,就是逼着百官将手中的数据交出来。
这本身也是改革的一部分,但很显然并不是老朱所言的改革。
他要做的事,一定是推翻现有制度的大事。
摊丁入亩!
朱元璋沾着茶水,在桌子上写下四个字。
第485章 疯批常茂,下杀手了
朱元璋把关于摊丁入亩的政策,说给刘伯温听。
刘基听得冷汗淋漓,皇帝这一手确实算得上是大改革,而且比商业税更加要命。
刘基本就是大明许多政策和律令的制定者之一,对于这天下的运转规则,了如指掌。
摊丁入亩的意义在哪,废除人头税、放开户籍制度、清查田亩……
这些改革,清查田亩其实皇帝这些年一直在做,黄册的推行,就是逐步蚕食地方势力的腾挪空间,增加朝廷的集权。
而放开户籍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朱元璋自己制定的既往政策的否定。
但这份改革最让人胆战心惊的,是废除人头税,摊丁入亩。
按认定收费,占天下大多数的百姓,必然会承受更多的赋税成本。
如果摊丁入亩,那谁会成为受害者?
肯定是拥有田地更多的地主会成为朝廷税收的对象?
这可是要激起轩然大波的。
农税是天下根本,而遍布天下的士绅,才是朝廷稳定的根基。
虽然有所谓的以民为本的说法,可是刘基自己都不信这件事。
所谓的民心,很大程度上,就掌握在控制基层舆论的士绅手中。
皇权不下县,乡贤才是天下稳定的基石。
可皇帝终归还是对他们下手了,刘基想到了在老朱制定商税的时候,所谓的劫富济贫的观念……
这就是农税版本的劫富济贫。
在士绅和百姓之间,皇帝终归选择了百姓。
可刘基知道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对于许多一辈子没有出过村子范围的百姓而言,皇帝是一个太过遥远的概念。
天下的民心,就是掌握在这些士绅手中,包括他刘基,在青田说话的份量,肯定比朱元璋更重。
他突然有些理解,为什么朱元璋会借题发挥,任由锦衣卫在江南大肆杀戮。
他在给摊丁入亩铺路。
先杀得天下人胆寒,看谁还敢出来触霉头?
“陛下……”
刘基本来是想过来劝朱元璋少生杀戮,可此时明白皇帝是故意的,他口中的劝谏也说不出口。
而且,刘基也明白为什么时隔几年,朱元璋才下定决心。
摊丁入亩不仅仅是皇帝打压地方士绅的过程,也是他自我否定的过程。
严格的户籍制度,是朱元璋亲自制定的,他也颇为认可这份制度。
可摊丁入亩带来的,必然是天下百姓的自由流转。
这对于休养生息是不利的。
既然朱元璋敢推行摊丁入亩,代表皇帝一定权衡过利弊。
而他的底气,大概也是三年的浙江的改革。
一切,都根源于张异,刘基想起那个孩子。
他上次来浙江的时候,还来拜访过自己……
“陛下就不怕,百官反对吗?”
刘基无奈之下,只能将百官拉出来说话。
“刘先生,您猜这件事如果公布,百姓会站在朕这一边,还是士绅一边?”
朱元璋笑得十分从容,刘基刚想开口,却脸色微白。
如果换成以前,他敢肯定百姓一定会跟着他们这些士绅走……
可是如今,刘伯温却不太有把握。
这些年,其实天下发生了许多不大不小的变化。
其中最大的变化,是许多百姓开始识字了。
没错,本不应该识字的百姓,因为简体字的推广,许多人识字了,而识字对他们的影响,看似平常。
但仔细一想,士绅们凭什么去控制舆论,还不就是因为,百姓不识字,所以只能从他们那里获得讯息?
刘基看着皇帝心有成竹的模样,才明白这些年皇帝推广简体字背后的意义。
民智开,则不会轻易被人引导。
至少不少百姓,不再是只听乡绅一面之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几年前的商税改革,不知道多少地主乡绅挟着民意企图冲击朝廷,但朝廷的不管不问,让他们多少有些尴尬。
而后期商税的好处出来,百姓们自然会心有感触。
刘基这才发现,原来士子对抗皇权最重要的民心,也在逐渐被皇帝掌握。
这就是朱元璋敢冒着天下士子反弹的风险,去推进改革的目的。
“陛下,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