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第618章

作者:东鸭西楼

  朱标莞尔,却没有点破皇帝的尴尬,他只是将事情转到另外一件事上:

  “父皇,咱们调用的工匠,最近正在赶工玄武军目前所有的船,装备玄武大炮基本没有问题!

  目前咱们的玄武大炮产能还有一些,如今,云南那边……傅友德将军似乎有意请几台玄武大炮……”

  玄武大炮横空出世,最大的战绩就是在海上立下赫赫功劳。

  不过,随着朱元璋将玄武大炮公开之后,许多将军也眼红不已。

  这大炮虽然征伐无力,可是攻城,守城,都有大用。

  傅友德进军云南,虽然势如破竹,可大明的战略,并非只有云南,还有贵州……

  “你那舅舅蓝玉给你提的要求吧?”

  朱元璋打趣道。

  傅友德他清楚,如果要提要求,直接跟他提就是。

  何必绕个弯子,去找朱标?

  蓝玉是大明中生代中,朱元璋最看好的名将胚子之一。

  只是如今的他还缺乏打磨。

  北方战场,将星云集,蓝玉依然有不俗的表现。

  但他的资历太低,在北方混不出什么军功。

  所以朱元璋干脆将蓝玉调到云南去,给他刷刷军功。

  既然蓝玉求到朱标这里,朱元璋自然不会不给他面子。

  “你娘家舅舅拿了玄武大炮,也没有用!

  朕已经准备将他调到北方战场!”

  军功刷完了,自然要将蓝玉扔到北方战场锻炼。

  朱标想起前阵子的一份奏疏,问:

  “父皇,徐将军这次是准备一战定功?”

  朱元璋点头道:

  “没错,这次你徐叔叔主动提出,再次北伐,此战若胜,至少我大明可以分心东顾了!”

  东海一战之后,关于拿下日本的事,已经被老朱定为战略去执行。

  沐英练兵,常遇春主持浙江,南直隶几省军务,就是朱元璋将战略重心转到东方的过程。

  可大明的国力,压根经不起两场同时的大战。

  所以,洪武五年这一战,是定了北方的局势,让大明能抽出精力的一战。

  “这一战,王保保若是再败,他的心气也该散了!

  到时候,朕再劝降,应该可以拿下他!”

  朱元璋对王保保还是念念不忘,朱标无语。

  虽然他也承认对方确实是绝世英雄,却也没有很是看中的程度。

  从遇见常遇春和徐达开始,大明军的北伐,几乎就是追着这位北元名将打的历史。

  在他看来,这位名将除了逃跑利害一些,并不值得父皇惦念。

  不过皇帝喜欢他,朱标也不好扫兴。

  朱元璋念了王保保几句,话题还是转到朱标身上:

  “你那舅舅,就是你未来的依靠,一个皇帝没有手握军权,是十分危险之事!

  朕给你留下的老臣,你要学着收服!

  可是蓝玉于你而言,就是天然的盟友。

  你有常遇春为岳父,朕的那些老兄弟不会不给他面子,可蓝月是能和你一起成长起来的人!

  对于他的要求,你要满足!

  可是,你也要学会拿捏他,让他对你心服口服!

  太子,这其中的分寸,你学会把握!”

  朱标闻言点头,如果蓝玉去找朱元璋,朱元璋未必接受。

  可是是朱标相求,朱元璋却愿意卖面子。

  老朱是皇帝,也是父亲。

  他从现在开始,就为自己的未来铺路,树立自己的权威。

  常氏是他的妻子,岳父常遇春和蓝玉,是他最大的依仗。

  见朱元璋如此不予余力的捧着自己,朱标很是感动。

  “父皇,如果要扩充玄武大炮的产能,似乎有些不够,玄武大炮的生产工艺,相对而言比较复杂!

  我们手中的熟练工,都是这些年慢慢积攒出来的,如果从工部调集工匠,恐怕……

  有些人忍不住了要……”

  “你直接说李善长就行了,何必遮遮掩掩,这位李先生呀,喜欢管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朱元璋随口一句话,朱标却能听出不同。

  父皇似乎对李善长,越发不满了。

  这一切似乎,也是起源于刘基的离去,李善长失去制衡。

  李善长的能力,朱元璋还是非常认可的。

  他以前虽然有妒忌贤良的名声传出,但却不如杨宪那般霸道。

  他也打压异己,却明白皇帝的底线,所以所行所为,都在皇帝的容忍范围内。

  而最近,朱元璋已经好几次在公开场合表现出他对李善长的不满,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只是不知道,那位李相的想法,究竟如何?

  “父皇,李先生……”

  “你也别替你老师说话了,李善长这个人,朕比你看得明白!”

  朱元璋打断朱标准备说的场面话,道:

  “他了解朕,朕也了解他!

  只是大家位置变得不一样了,都要去争取某些东西。

  他为相,朕为君!

  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争论!

  朕也知道,朕立锦衣卫引得许多官员的不满,

  可如果朕不立呢,那有多少事,朕是成为睁眼瞎的?

  就如李氏那个案子,如果没有锦衣卫,你就是知道她冤屈,但你有手段救她?”

  朱标深以为然,当时的情况,他等于被李善长架空了。

  就算后来让朱棣,朱樉出来搅局,那也是因为锦衣卫特殊的权力,才能让张异有说话的机会。

  可是如果没有锦衣卫,百官上下都要让张异死,他朱标就是亲自监督案子的审理,又能如何?

  朱标心头一惊,猛然意识到李善长是什么时候被父皇忌惮的。

  他抬头望向父皇。

  朱元璋大概就是从那一次他被架空开始,对李善长开始变得不信任。

  说到底,还是和他有关。

  父皇已经开始为他铺路了。

  “父皇,您既然恐惧李相的权力,为何要放走诚意伯?”

  这是朱标最不理解的地方,父皇封了二十八个侯爵,却独有两个伯爵。

  大明并不介意多一个侯爵,可朱元璋就是不给刘伯温。

  刘伯温告老还乡,并不见得全为了这件事。

  可是,这事至少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文官不封侯,刘基和李善长只是特例!

  李善长的功劳,威望实在太大,且他虽然主官后勤,但立下来的也是妥妥的军功!

  朕不封他为公,不能服众!

  可如果朕再给刘伯温封侯,那就会让某些人产生不该产生的念想!

  如果刘基封侯,你说汪广洋他会不会有想法?”

  朱元璋敦谆教导,就是为了让朱标明白其中的利弊权衡。

  文官不封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刘基他配不配得上一个侯爵,对于朱元璋来说并不重要,牺牲他,让其他人明白皇帝的心思,更为重要。

  “只是父皇喊了诚意伯的心,也让李先生失了制衡……”

  朱标说到这里,又想到另外一件事,他骇然抬头,盯着朱元璋,此时的朱元璋,目光深邃。

  他大概明白了,接下来皇帝要做什么?

  既然刘基已经退出了大明的政治舞台,为什么李善长不能?

  其实去年,父皇大概就犹豫过一次。

  四年,中书省左相李善长染病,病重,请辞。

  皇帝想了许久,最后还是赐下大蒜素,将他救了下来,大概去年的时候,朱元璋还想着给李善长一次机会。

  只是不知道今年,那位李相能不能继续体面下去。

上一篇:长生:皇帝祂疯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