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第483章

作者:东鸭西楼

  张异道:

  “如今咱们大明刚开朝,陛下种棉花的命令才刚刚推广……小道可以在这里提醒叔叔一句……

  未来,河南河北一带,棉花的产量会非常高!

  只要浙江的试点能成功,叔叔在北平附近将工厂建起来。

  您的成就,应该不会比现在低多少!”

  河南,河北……

  朱元璋将这件事放在心里。

  张异的价值,在这件小事上体会的淋漓尽致。

  无论是水稻北迁,还是棉花推广……

  这些需要时间去验证的东西,他可以直接告诉你答案。

  有了这些答案,老朱在推行某些政策的时候,可以减少许多顾虑。

  提起水稻北迁,朱元璋也想起前阵子从山东和河北传回来的消息。

  北方的水稻播种,比南方要晚上不少。

  老朱也仅仅在北方少部分地区试着种植了一部分水稻。

  从河北传回来的消息看,至少张异在这件事上,肯定是对的。

  所以朱元璋已经决定,回头下一道圣旨,在不影响粮食种植的情况下,加大对棉花的种植。

  让天下人食能果腹,饥寒有衣。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仁慈的皇帝,可他感受过饥寒,也希望治下百姓能免除这种苦痛……

  张异跟朱元璋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龙气南迁,就算是水稻北迁,在种田这件事上,北方是不可能比南方更好。

  所以,在经济结构上,多少就要做点转变。

  如果朝廷引导,将工业的中心放在淮河以北,

  那就大事可成了!”

  不知不觉,已是中午。

  张异难得打开话匣子,一老一小二人聊得也十分开心。

  可皇帝终究国事繁忙,有锦衣卫进来提醒朱元璋后,他知道自己该离开了。

  “有你这一席话,我回头就去浙江买地……

  张异,要是你说的政策落地,那个所谓的工厂,你可愿意去浙江指点我开起来?”

  “自然可以!”

  对于老黄的邀约,张异欣然应允。

  在这个时代,想要长途旅行,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如果换成以前,在大蒜素没有发明出来之前,张异肯定能少出门就少出门。

  可如今,他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去感受一下祖国河山,也是不错的选择。

  “那就说定了,咱们等着刘伯温的好消息吧!”

  朱元璋带着满意的答案离开。

  回头转身对高见贤说:

  “清心观附近,加强戒备,他不得有半点闪失……”

  高见贤刚被皇帝敲打过,自然不敢怠慢。

  “皇上,您这是直接回宫?”

  “不,你让毛骧过来见朕!”

  朱元璋没有直接回宫,而是去了观海书局。

  在这里,他见到了那个叫做毛骧的锦衣卫。

  “挺年轻,能让高见贤提拔您,看来你能力也不错……”

  此时的毛骧,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虽然年岁不大,可看高见贤能将生意交给他打理,可见也是有能力之人。

  “陛下过奖了,臣当不得陛下夸奖!”

  年轻的锦衣卫有些拘束,他过去虽然也是检校的一员,可并无多少接触皇帝的机会。

  朱元璋询问了毛骧一些问题,关于他经营的这些生意,还有从生意上获得的情报。

  毛骧对答如流,显然是做了功课。

  “你不错!”

  朱元璋的夸奖,让毛骧很高兴。

  “朕交代你一件事,铅笔工坊你知道吧?”

  “回陛下,臣知道!”

  “你按照朕给你说的方法,给朕将这个工坊管理起来,不许弄虚作假,朕要看到最真实的效果!”

  “是,陛下,臣定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关于流水线作业,尽管听起来很反直觉,朱元璋也决定让毛骧试一试。

  左右不过是花费一些时间罢了,并不碍事。

  吩咐完这些,老朱走出观海书局。

  他上了车,自顾回宫去了。

  ……

  张异和朱元璋都在等着刘伯温的税法方案出来,可是这一等就是一个月。

  六月。

  皇宫,御书房。

  朱元璋日复一日,处理中书省送上来的奏疏。

  关于汪广洋提为右相这件事,他终归是不信邪,坚持将对方提上来了。

  此时两位中书省的宰相,正等着皇帝答复。

  “陛下,臣觉得这粮长制度,似乎有些不妥……”

  刘伯温关于税法的改革的提案还没交上来,但朱元璋等不了他,改革早就自上而下推行下去。

  首先是海禁政策,从太仓市舶司关闭开始,就有传言出来,老朱也没有一下子将路子堵死,风却先吹出去了……

  可海禁暂时还不是改革的关键,趁着血洗江南的功夫,朱元璋最主要推行的,就是里甲制度和关于税收上的粮长制度的试点。

  浙江是试点的行省,可他没有想到,这仅仅是试点,就遭到李善长的反对。

  或者说,这位宰相从老朱的动作中,已经隐约感受到皇帝绕开基层官员,更多的去干涉地方政务的决心。

  不管如何,李善长是百官之首,也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

  这种事情,他多少要表达自己的态度。

  当他旗帜鲜明的反对,朝堂中自然形成一股反对的声浪。

  老朱看着中书省送上来的奏疏,越发无奈。

  他转头问汪广洋:

  “你怎么看?”

  汪广洋低下头,说:

  “皇上有皇上的道理,李相也有李相的考量……”

  汪广洋一番话洋洋洒洒,却什么都没说。

  朱元璋的无名火起,这家伙的表现果然跟张异形容的一模一样。

  能力,汪广洋是有的。

  他在老朱打天下的过程中,出过很多有用的计策。

  朱元璋对他的信任,跟杨宪差不多。

  可是现实却告诉他,他最信任的两个臣子,都是他看错人了。

  杨宪是跋扈的话,汪广洋属于不想担起任何责任的性格。

  老朱看到他如此,已经恼火了几分,

  再看李善长带着百官坚决反对粮长制度,甚至连试点都不行,朱元璋就明白其中的痛处。

  朝廷存在的最大的合法权利,就在税收之上。

  而皇帝要借助官员去管理天下,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都是为了收上税服务的。

  税收任务从朝廷层层下放,官员再层层将税收收上来……

  这流通的过程中,有巨大的利益。

  有利益,就有权力。

  朱元璋将这份权力从官员集团手中分出来,交给地方富户。

  李善长这种老狐狸,隐约觉得不太对劲。

  朱元璋笑笑,对于李善长的反应并不意外。

  虽然他也是自己的最信任的臣子,但从当上宰相开始,君臣之间自然也有不一样的立场。

  反对,却也不是说坚决反对。

  从张异提示他施行粮长制度开始,朱元璋早就知道如何应付李善长。

  “李先生,你不妨看看这份东西……”

上一篇:长生:皇帝祂疯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