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铁衣曲 第47章

作者:克里斯韦伯

  “记功之事还要等军吏转录,估计明日才有结果!”王文佐疲倦的摇了摇头:“大总管有赏些金帛下来,待会领了你拿三成,其余分给有功军士吧!”

  “那三郎你自己呢?”贺拔雍闻言一愣问道。

  “我眼下孤身一人,要金帛又有何用?”王文佐笑道:“还是分给军士们,激励士气的好!”

  “那可不成,三郎你忘记当初找那个曹野那借的债了?那些钱可都是为了大伙借的,照我看这金帛就拿出三分之一分赏将士就够了,其余充入公库用来还债。”

  “也好!”王文佐稍一思忖便点了点头:“我有些倦了,要回去歇息,其余的事情就由你和崔弘度商量着办吧!”

  高句丽,蛇水。

  “我的儿子在他们手上!”泉盖苏文说。

  “是的,大莫离支!”信使的声音因疲惫而干涩,他低垂着头,避免与泉盖苏文对视,低垂的指尖微微颤抖。

  大哥已经回不来了,泉渊男建、泉渊男产兄弟二人脑海中不约而同的闪过同样的念头,他们下意识的相互看了一眼,又立即移开目光,以避免让对方看出自己眼中的喜悦。

  泉盖苏文抬起手,四周的将领们纷纷安静下来,听信使称述整个事情的经过,屋子里只有炉火中的木柴在噼啪作响。

  泉渊男建挺直腰杆,在过去的半月里,泉盖苏文的足迹遍布高句丽在辽东、朝鲜半岛北部的诸多城塞,征集军队,筹集粮食,相比起战场上厮杀,这种无休止的行军更加让人难以忍受,每天早上泉渊男建离开军营,都会在路旁的大树上看到随风摇动的悬尸,那些都是晚上当逃兵的家伙,说实话,泉渊男建怀疑自己某天也会步这些人后尘。

  “真是糟糕透了!”一名将领呻吟道:“唐人可以从泉渊男生口中知道一切,他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知道!”

  “是呀!刚刚在鸭绿水丢了三万人,现在又把自己给弄丢了!”另外一人低声嘟囔,泉渊男建顺着声音看过去,却是弟弟泉渊男产的岳父,他目光闪动,转向泉渊男产,果然发现弟弟面露喜色。

  “泉渊男建!”泉盖苏文的声音响起,屋内顿时静了下来,泉渊男建下意识的站起身来,挺起胸脯。

  “你立刻返回平壤,顶替你哥哥的位置,记住一切照旧,不许泄露我不在平壤城的消息!”

  “是!”泉渊男建竭力不让自己笑出声来,与大唐一样,留守京城在高句丽也都是储君的责任,父亲让自己去平壤留守,无疑是已经把大哥当成死人了。

  当次子的身影从房屋门口消失,泉盖苏文站起身来,他魁梧的身材立即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他走到火炉旁,用铁钎撩拨了两下,火焰立刻变得旺盛起来。

  “我的长子,我的长子现在已经落入唐人手中!”泉盖苏文重复了一遍,他转过身来,目光闪动,仿佛炉火在他的眼睛里燃烧,屋内的众人无不低下头,避免与他对视。

  “泉渊男生是我的儿子,他不会向唐人屈膝的,但唐人迟早会发现我不在平壤城!”泉盖苏文目光炯炯:“所以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您的意思是要回师平壤?”泉渊男产问道。

  泉盖苏文看了一眼自己的小儿子,唇线扭曲了下,露出了轻蔑的表情,他走到地图旁:“现在是冬天,唐人的北路分屯五营,而且没有骑兵,而且被蛇水分隔开来,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只要打垮一营,他们剩下的就必须退兵,而北路一旦撤兵,平壤城下的南路也就不攻自破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选择哪个目标!”他稍微停顿了一下:“还是选庞孝泰吧!”

  “父亲,为什么选择他?”泉渊男产小心的问道。

  “根据情报,这个人原本是唐国南方的豪强,他的士兵也是来自南方,那儿的冬天要比高句丽暖和的多,想必他的士兵现在连弓弦都上不去吧?”泉盖苏文稍微停顿了下:“我原本还想再等几日,等靺鞨各部的兵力赶到后再进攻,现在看来不能拖下去了!”

  唐军大营,帅帐。

  走进帐篷的时候,王文佐下意识的放轻脚步,他并不知道为何自己深夜被召见,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末将宣节校尉……”“进来吧,不必多礼!”帐内传出的声音打断了王文佐的自报姓名,他愣了一下,决定照命行事。

  帐内只有灯光昏暗,苏定方坐在罗床上,只穿着一件圆领短袍的他看上去苍老而又疲惫,王文佐不敢多看,垂手站在下首。

  “你知道吗?前天夜里,泉盖苏文在蛇水大败我军,沃沮道行军总管庞孝泰全军覆没,庞孝泰和十三个儿子全部战死,我军死伤过万!”

  王文佐愣住了,竭力在脑子里把苏定方话中的信息转变成形势图,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

  “情况很糟糕,非常糟糕!”苏定方缓慢的摇着头:“先是漠北铁勒作乱,契苾何力被调走,然后是庞孝泰全军覆没,难道是天不亡高句丽?”

  此时王文佐也反应过来了:“泉盖苏文?难道他眼下不在平壤城中?”

  “不错!”苏定方意味深长的看了王文佐一眼:“他不在平壤城中,我们围城的这段时间他应该在四处奔走,调集靺鞨人和辽东诸部的兵马,留守平壤城的应该是他的长子泉渊男生,就是刚刚被你俘虏的那个人!”

  “这个——这个……”追悔莫及,语无伦次就是王文佐此时的写照,胜利已经被自己的指尖触及,而又脱手而去,这种感觉让他已经忘记了在苏定方面前保持礼节了。

  “是的,我能体会你此时的感受,眼看要赢了,却一转眼就输了,很难受吧?但这就是战争!”苏定方苍老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如果你要继续从军,往后肯定还有很多类似的体验的。现在收拾完心情了吗?时间很紧迫,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第138章 重任

  王文佐点了点头,钦佩的看着罗床上的老人,他肩膀上的担子可比自己重多了,十万人的头颅,帝国的命运,都在他的一念之间。

  “我打算撤军,不,只能撤军!”苏定方从罗床上站起,来回踱步:“庞孝泰已经完了,北路军士气低沉,泉盖苏文应该正在追击他们,我们必须趁他回来前撤兵!可是撤退比进攻要难多了!”

  “总管说的是,退却是最复杂的作战,只有最出色的将领和最精锐的军队才能完成!”

  “嗯,说得好,说得好!”苏定方有些惊讶的看了看王文佐,对方的遣词造句虽然有些怪异,但细想却是十分精到。

  在远征百济之前,苏定方的主要军事生涯都是在西北方向,敌人是西突厥、吐蕃等,作战区域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气候变化无常,补给困难,所以唐军的战术通常是速进疾战,直扑敌人核心,不给其调集兵力的机会。

  而一旦进攻受挫,撤退就成了最大的麻烦,沿途得不到补给,没有城塞可以坚守,距离始发地有几百甚至上千里路,士兵的行囊里又塞满了战利品,战马也没膘,大军行动迟缓。

  而对手的游骑会不断袭击,纵火焚烧道路两旁的村落牧草,堵塞泉眼,士兵们往往没有死于胡骑的刀箭之下,而是渴死、饿死、累死,最后不战自溃。多少壮士出塞时旗鼓飘扬,有擒拿单于之志,最后匹马不还,埋骨异乡,王文佐说的这绝对是内行话。

  “不过这次我们倒是不用担心高句丽人追击!只要上船出海就没事了!”苏定方笑道:“而问题就在这里,高句丽人不会坐视我们上船的,须得有一支殿军!”

  “难道是要让我来当殿军?”王文佐心中微动,但旋即便否定了这个猜想:拜当代诸多影视文学作品所赐,很多人都想当然的认为殿后的都是准备抛弃的杂牌军,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水准以上的将领都会把值得信赖的精锐承担殿军,甚至亲自领军断后。

  因为撤退过程中的军队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殿军被冲破,很可能全军还在行军状态下,来不及展开就被击溃。所以古代史书里对勇将常有“进则先登,退则殿后”的说法。王文佐虽然对自己那营兵战斗力颇有信心,但毕竟自己不是苏定方使老了的,若是自己易地而处,也肯定不会把殿军这样的重任交给一个还不了解的“新人”的。

  “其实新罗人就是最好的殿军!”苏定方沉声道:“毕竟他们也不需要上船!”

  “新罗人当殿军?”

  这一次王文佐甚至忘记了掩饰自己的错愕,新罗人的确用不着上船,但这不等于他们会乖乖的替唐军当殿军,新罗人虽然言辞谦卑,嘴巴上时时以大唐属国自居,但行动中可是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者。王文佐可没有忘记当初征讨百济的故事,依照双方的约定,唐军走海路,新罗人从走陆路,南北夹击百济。

  而开打之后,新罗人在北境面对百济人的偏师行动迟缓,直到苏定方指挥的唐军打垮了百济主力,杀入泗沘城外郭,迫使百济投降之后,新罗军才赶到姗姗来迟,谁也不知道新罗人是真的实力有限,还是故意保存实力坐观成败。因此当时两军的关系还很不好,起了一些冲突,只不过苏定方急着回国,事情才没有闹大。

  “怎么了?你觉得新罗人不适合当殿军?”

  “属下官职卑微,殿军之事非属下可以置喙的!”王文佐咬了咬牙,大着胆子说:“不过圣人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殿军关乎全军安危,属下以为还是小心为上!”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苏定方重复了一遍王文佐的话,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不错,新罗人着实不可信,你能够这么想很好。不过这次不一样,因为这次是金仁问,他肯定会全力做好殿军的,但仅凭他一人不够,我希望你留在他身边!”

  王文佐心思如电,已经跟上了苏定方的思路,因为某个自己不知道的原因,金仁问已经获得了苏定方的绝对信任,但他对新罗人可并不信任,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必须在给金仁问身边留上一队人马,以备不时之需,那就是自己了。

  “我?”

  “不错,就是你!”苏定方说:“金仁问是肯定会尽心竭力的,但其他的新罗人就未必了,为了避免他们搞事,金仁问身边必须有一队人马以备万一,他便开口要了你,而且你一直以来运气都不错,是员福将,这个时候我们太需要运气了。”

  “末将遵命!”王文佐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这么说来自己还真是唯一的人选了,虽然前途凶险莫测,但另一条路也未必安全到哪里去,以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渡海也是九死一生。

  “我听说金仁问说,来时路上他曾赠予你一把宝刀!”苏定方笑道:“这次若能事成,你便是一府折冲,明白了吗?”

  “多谢大总管栽培!”王文佐赶忙敛衽下拜,苏定方口中的“一府折冲”便是折冲都尉,乃是当时折冲府的主将,按照所辖兵力的多少从正四品下到正五品下不等,即便把先前的功劳一并算上,也可以说是极为慷慨了。

  “起来吧!大功莫过于先登,接下来就是断后了,军中行事,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是铁律,你也不必谢我!”苏定方的声音露出一丝疲倦,不管怎么说他已经是个年过六旬的老人了:“不过我问你,假如新罗人不听金仁问号令,自行回国,你应该怎么做?”

  “这个……”王文佐愣住了,他思忖了片刻,摇了摇头:“末将不知。”

  “那你就要确保金仁问的安全,护送他去百济泗沘城!只要能做到这点,你就有功无过,可以做果毅都尉(折冲府的副将)!”

  “确保金仁问的安全?”王文佐有点被弄糊涂了:“大总管的意思是,新罗人会不利于金仁问?”

第139章 屏风

  “我只是说有这种可能!”苏定方的声音阴沉,就好似帐外的北风,在耳后盘旋让人颤抖:“金仁问乃是新罗王金春秋的次子,当初金春秋来我大唐乞兵征讨百济,便以次子为质,将其留在了长安。这金仁问在长安侍奉天子十年,深得宠信,大唐出兵灭百济,他其间出了大力。如今金春秋已死,继位的却是他大哥,你觉得他们兄弟之间情谊如何呢?”

  “您是说新罗王会除掉金仁问?”

  “我没有这么说!”苏定方摇了摇头:“但提防之心不能没有,毕竟金仁问乃是天子身边之人,若是有个闪失,莫说是你,就算是某家,也吃罪不起!”

  “属下明白,一定不会让金仁问身边出现意外的。”王文佐赶忙埋下头去,此时他已经听出了苏定方的弦外之音,今上虽然有仁厚之名,其实却是个极为厉害的人物,他对金仁问如此的宠信肯定不会仅仅是因为其风仪、武艺、书法等等,而有更深远的原因:金仁问是新罗王金春秋的次子,新罗王位的第二顺位继承人,只要大唐天子愿意,他完全可以册封金仁问为新罗王,将现任新罗王金法敏取而代之。对于金法敏来说,是完全有动机让这个二弟死于某次“意外”的。

  “很好!”见王文佐理解了自己的用意,苏定方满意的点了点头:“你先回去准备吧,记住了,我今晚说的话不许让第三者知道!”

  “属下晓得!”王文佐沉声道:“不过属下还有一个请求,还请大总管应允!”

  “哦?你说!”

  王文佐做了个长揖,低声说了几句,苏定方突然笑了起来:“好,好,年轻人就是想法多,你自去做便是,我知道了!”

  长安,大明宫。

  “契苾何力已经抵达盛乐了!”

  “嗯,那漠北就没事了!”李治躺在锦榻上,脖子下垫着玉枕,双目微闭,额头上敷着一条热毛巾,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不远处的书案旁,一名荣装丽人正烛光下阅览奏疏,不时抬头说话。

  “这倒是奇了,两军尚未交锋,胜负未定,雉奴(李治小名)便已经安心了?”那丽人转过身来,烛光照在她的脸上,看其模样不过二十四五年纪,容貌极美,微微一笑,媚态横生,艳丽无比,声音略有点沙哑,充满了销魂蚀骨之意,正是当今的皇后武氏。

  她本在先帝时入宫,但十二年间都未曾得到先帝的宠爱,但在太宗皇帝病重时,与当时身为太子的李治有了私情。太宗皇帝驾崩后,她依照旧例入长安感应寺为尼,不久后便被李治迎入宫中,数年后击败王皇后与萧淑妃,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皇后,她与李治夫妻情感甚笃,所以私下里便以李治的小名相称。

  “契苾何力世为铁勒可汗,数十年来威名播于大漠南北,比粟毒等不过奴辈,以主讨之,奴辈焉敢战之,何有交锋之说?”李治翻身企图坐起:“我倒是担心高句丽那边,北路少了契苾何力力弱,南路苏定方兵临平壤城下,孤掌难鸣,这比粟毒起兵的着实不是时候!媚娘。你替我将相关的文书都拿来,让我再看看!”

  “你快躺下,太医说了你风疾甚重,要多休息!”武氏赶忙过来按住李治:“至于文书,妾身一一念给你听便是!”

  李治强要起身,却觉得一阵头晕目眩,自知自己风疾更重了,只得作罢,叹道:“也罢,那媚娘你就则要紧的念与寡人听!”

  “遵旨!”武氏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得意的光,她从书案上拿起一册奏疏,则其中要紧的念了些,然后按照李治的意见批改了,如此这般六七份之后,她从奏疏中抽出一封来,念道:“咦?苏定方有本上奏,倭人出兵百济了!”

  “有这等事?”李治的身体不然的蠕动了一下:“媚娘,事情原委细细讲来!”

  “一个月前,熊津都督府派兵从海路前往平壤,途中遭遇倭人援兵,发生水战,我军大胜,生俘两百余人,击斩、落水之贼不计其数!”

  “好,甚好!”李治大喜:“倭人早有觊觎之心,这番大胜纵然不能将其击退,也至少可以让其不敢大入,让寡人平灭高句丽和百济之后,再腾出手来应付他。对了,领军将吏叫什么名字?官居何职?”

  “姓王名文佐,熊津都督府下宣节校尉。”

  “王文佐?”李治露出努力回忆的表情:“咦,这名字怎的好生耳熟?”

  “不错,妾身也有些耳熟,应该是以前听过!”武氏的娥眉皱了起来,片刻后她呀了一声,笑道:“想起来了,是上次柳元贞在信中提了一句,说是他找到了舍利的线索!”

  “柳元贞?便是柳内府吗?”对于直属天子的内府官,李治要清楚的多:“原来如此,难怪我有印象,想不到这人倒是个干才,也罢,媚娘你把屏风推过来,我把名字记下,免得忘记了!”

  “遵旨!”武氏将一副碧纱屏风推到李治榻前,又拿了笔墨来,李治坐起身来,在那屏风上写下了王文佐的姓名和官职,只见那屏风上稀稀拉拉的已经有了十多个姓名,都是李治平日里留心的人才。

  “宣节校尉!”李治放下毛笔:“若论官职,屏风上这个王文佐算是最小得了!”

  “官职大小,说到底不过天子一句话而已!”武氏笑道:“天子统御万民,无论是三公列王、还是黔首百姓,在天子眼里只有贤与不肖,何来高低之分?”

  “媚娘说得好!”武氏这句话说的正中李治的痒处,和所有伟大开国帝王的继承者一样,李治都面临一个问题——如何面对父亲留下的政治遗产,这可是一个难题,一不小心身死族灭都不稀奇(刘盈、朱允炆含泪点赞),而且唐代承继魏晋南北朝余绪,士族风极盛,李世民又没诛杀功臣集团,甚至李治本人的继位都离不开长孙无忌的支持。

第140章 信笺

  所以登基之后的李治,实际上面临的是一个君弱臣强的局面,因此在他登基的头十年里,连续爆发了“房遗爱谋反案”、“废王立武”、“长孙无忌谋反案”等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无不株连甚广,其结果就是朝中旧臣多死,君弱臣强局面得以改变,君权大大的加强,而这一切都是在李治没有亲自下场,一直隐藏在幕后的前提下完成的,其政治手腕可见一斑。

  可眼看着大权独揽,干纲独断的大好局面,李治的身体出了问题,风疾缠身,一发作就头晕目眩,目不能视,偏偏外朝的许敬宗、李义府都是有才无德的小人,李治只得将大部分政务交给皇后武氏,让其代己理政,这对权力欲极为旺盛的夫妻,在权力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心意相通的。

  “为政之道,首在得人!”李治已经起了谈性:“这王文佐若是人才,自当以官爵啖之,不过如今人多羊质虎皮,外似忠勇而内实怯弱,若是所用非人,反倒坏了大事!”

  “这有何难?”武氏笑道:“让其留在百济便是,若是非人,贼寇当替我杀之,若是能克敌制胜,重赏不迟!”

  “也好,那就赏绢五百匹,下旨褒奖便是!”李治笑了笑:“其余的,待到拿到舍利子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