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铁衣曲 第176章

作者:克里斯韦伯

  判官随县令进了县衙,向左厢走去,县令进了一个偏院,指着朝阳的一个房间道:“那倭人便在里面!”

  “嗯,你取些纸笔来,我要与他笔谈!”

  “是,是!”县令赶忙让人取来纸笔,判官走到门前,轻轻敲了两下,稍等片刻后方才推门走了进去,只见桌旁站起一名中年男子,身着素衣,中等身材容貌俊秀,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好感。向其拱了拱手:“某家姓狄,字怀英,为转运判官,汝为何人,为何来我大唐?”

  那人闻言,指了指自己的耳朵,摇了摇头,又指了指自己的嘴巴,摆了摆手,狄判官心知对方是在说自己无法听说唐话,正好此时县令已经把笔墨纸砚送来,他便指了指纸笔:“听说你会写字,比如你我便笔谈如何?”那倭人见状露出喜色,连连点头。

  狄判官将笔墨纸砚摆放在桌上,先写下自己的姓字官职,询问对方来历;那倭人看了,也拿起笔来,写道:“吾名三岛真人,父为舒明天皇,母为蚊屋采女,同父异母兄为中大兄皇子,本为王族,后降为臣籍。今有要事欲朝见大唐天子,乘舟东来,不想船只触礁,仅以身免,实乃万幸!”

  “本为王族?欲朝见大唐天子?”狄判官吃了一惊,他看了看那倭人,稍一沉吟,提笔写道:“汝可有凭证!”

  “身份文牒皆在床上,已随船沉入海中,可让人打捞!除此之外,身边有宝刀一柄,乃是先王所赐!”那倭人写道这里,从腰间解下一柄短刀来,放在桌面上,推了过来。狄判官告了声罪,拔出短刀细看,只见刀刃上有数十个如蚊蝇一般大小的错金铭文,上书……“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百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他不由得吃了一惊:赶忙拿起笔来写道:“此乃节刀?”

  “不错!”三岛真人写道:“吾曾官居近卫少将,此乃先王所赐,现在您可相信了?”

  “不敢!此刀还请您收好!”狄判官赶忙还刀入鞘,双手捧刀还给三岛真人,他虽然不知道近卫少将是什么官职,但显然对方所持的这柄刀乃是虎符、符节一类的东西,能持有这类东西的人肯定是国中显贵,深得倭王信任之人,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三岛真人自称身份的真实性。

  “汝称欲朝见天子,不知所为何事?”

  “此事干系重大,若是泄露出去,不但在下性命堪忧,也是大唐的祸事。若是可以的话,请将吾暗中送往长安,勿让外人得知,如此倭国幸甚,大唐幸甚!”

  狄判官看着纸上端丽的字迹,心中不由得忐忑起来,他咬了咬牙:“此事须得禀明上官,方得给您答复,现在请您先随我来,换到转运使衙暂住!”

  狄判官安置好了三岛真人,正准备将此事禀告转运使,刚出了门便看到一名书吏飞跑过来,离的远远的便打着招呼:“狄判官,狄判官,你到哪里去了,叫我一番好找!”

  “先前去县衙了,处理了一桩事?是袁公找我有急事吗?”狄判官问道。

  “嘿嘿!”那书吏笑道:“倒不是袁公,也不是急事,不过确实一桩好事。”说到这里,那书吏看看左右无人,从袖中摸出一物来,对狄判官道:“判官您看,这是什么?”

  狄判官定睛一看,那书吏掌中确实两粒蚕豆大小的金粒子,他拿起来对着阳光照了照,问道:“是金子?”

  “对,就是金子!”那书吏得意洋洋的说:“狄判官,您知道吗?今早从倭国回来一条大船,船上的贵客好生阔气,拜访袁公时不过让我通传一声,便给了我两粒金豆子,袁公更是不必说了。狄判官,您快些去,那人想必还没走,也少不了您的一份!”

  “这是那人赏你的?”狄判官吃了一惊,唐代金银虽然还没有被当成货币流动,但由于开采技术远不及明清,又没有多少海外流入,金银的实际购买力远比明清两代高,这两粒金豆子已经是远超当时打赏下人的行情了。

  “对呀,这还能有假!”那书吏笑道:“狄判官,您快些去,晚了那人走了就没有了!”

  狄判官点了点头,将金豆子还给书吏,快步向后堂走去,心中暗想:“那三岛真人和此人都是从倭国来的,莫不是有什么关系?”

  狄判官来到堂前,听到堂上传来转运使袁异式的笑声,听起来心情不错,显然来人与自己上官聊得很开心,他咳嗽了一声:“在下狄怀英,求见袁公!”

  “是怀英吗?来,来,进来说话!”

  “遵命!”

  狄判官应了一声,上得堂来,只见在袁异式右手旁坐着一人,身着圆领短袍,身材精干,双目有神,留着短须,右手拇指上有一枚鹿角扳指,正笑着看着自己。

  “这位姓崔名弘度,清河人氏。现在在熊津都督府当个虞候,当初平定百济之乱,他可是立下大功,是王都督手下的红人呀!”

  “不敢!”崔弘度笑道:“当初不过是侥幸罢了,若非刘刺史、刘公和王都督调度得法,率领我们破贼,小人早已是路旁一具枯骨,哪里能有今日!”

  “是呀!”袁异式叹了口气:“当初的形势当真是凶险之极,你们孤悬海外,四周都是贼人,又有倭人为外援。我们这些在国内都以为你们已经没有希望了,我那老友出海之时,都已经此生再难见面,却想不到你们居然能把局面扳回来,当真是想不到,想不到呀!”

  “若无您在国内调运钱粮,我等也无法建功!”崔弘度笑着补上一记马屁。

  “我?”袁异式摇头笑了起来:“若是旁人这么说,我也就豁出去这张老脸受了,可在你面前这份恭维我怎么受得起?你们在百济快三年,从登州运过去的钱粮屈指可数,我哪里还有什么功劳?要说功劳,刘仁愿刘公第一、我那老友第二、第三便是你现在的上司,说句实话,王文佐乃是当世英杰,我那老友好几次在给我的信里都是赞不绝口,若是让他来算,只怕是王文佐第二,他第三了!”

  “刘刺史之器量,果然不一般!”崔弘度翘起了大拇指:“只是不知现在刘公现在如何了,我听说前些日子他被流放到西南去了!”

  “你还不知道吗?”袁异式惊问道,旋即叹了口气:“也是,你们在倭国消息不灵通,倒也正常。哎,刘仁愿他在途中就得了病,到了流放地不久就去世了!”

  “原来如此!”崔弘度叹了口气:“袁公,我家主上此番让我回长安,便有让我活动一番,请朝廷赦免刘公回乡,现在刘公已经过世,只能看看能不能把他的家属和尸骨返乡了!”

  “不错!”袁异式点了点头:“王文佐是厚道人!刘仁愿有大功于朝廷,却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被流放到烟瘴之地,死的不明不白,总不能儿孙尸骨也不能返乡吧?你且去做,我也会给朝中老友写信,让他们也出把力!”

  “那就多谢袁公了!”崔弘度闻言大喜,赶忙起身下拜。袁异式笑道:“这本是好事,你谢我作甚!”他这时才想起一旁的狄判官,笑道:“瞧我这老糊涂,却把自家人忘在一遍了。崔虞候,这位便是狄怀英,并州晋阳人,在我手下当个判官,你莫要小看他,我这转运衙门的事务,多半是他做的,若是没了他,第一个塌台的便是我!”

  “不敢!”狄判官赶忙躬身逊谢,他与崔弘度行了礼,分别坐下,闲聊起来。狄判官心里存了打探的心思,问道:“崔虞候,你是在熊津都督府当差,所乘船只为何从倭国来呢?”

  “是这么回事!”崔弘度笑道:“在下上官王文佐除了熊津都督府都督之外,还兼有倭国抚慰大使的差使。末将去年随上官出使倭国,直到最近才受命回长安,所以这船是从倭国来的!”

  “去年就出使了?那岂不是呆了半年多?什么事情拖了这么长时间?”狄判官问道。

  听出对方话语中有诘问的意思,崔弘度眉头微皱,心中略有些不快,不过他并不想与袁异式的下属发生冲突,便笑道:“狄判官有所不知,我们抵达倭国之后,当地发生了内乱,二王各自聚众数万,相互攻杀,直到近期才战乱平息,所以拖延了这么久!”

  “倭国发生了内乱,二王各聚兵数万,相互攻杀!”狄判官听到这里,心中不由得一颤,即使不过寥寥数语,也能感觉到后面的累累尸骨、斑斑血迹,他看了一眼崔弘度右手的扳指:“这么说来,以崔虞候的武略,想必在这场战乱中也立下了战功吧?”

  这次即便是袁异式也听出了狄判官话中有话,他有些不快的看了部下一眼,沉声道:“王都督此番乃是奉诏出使之人,又怎么会参与倭人的内战?狄判官,你须得慎言!”

  “是,下官知错了!”狄判官心知自己说错了话,赶忙低头认错。袁异式目光转向崔弘度,笑道:“我这下属还年轻,言语之间未免有些冲撞,你莫要放在心上!”

  “袁公哪里话!”崔弘度赶忙应道:“狄判官心直口快,正和我等武人的口味,他这么说正是没把我当外人,我又怎么会放在心上。”

  “那就好,那就好!”袁异式笑道:“当初我虽然没去百济,但刘刺史与我是多年好友,他在书信中也多次称赞王都督,以为大唐少有的英杰,假以时日,说不定能成为英国公、卫国公那样的栋梁之材。你是王都督的爱将,前途不可限量,若有什么需要我出面的,不用客气,尽管直言!”

  “英国公,卫国公?”狄判官闻言暗自吃了一惊,他在袁异式手下有些时日了,心知这位上官平日里是个慎言之人,怎得今日各种恭维话不要钱一般往外送,难道真的是受了厚礼,高兴过头了?

 

第450章 鲜于仲

  崔弘度与袁异式又闲聊了片刻,便起身告辞,袁异式也降阶相送,狄判官看在眼里,心中虽有些讶异,却没有出声。

  “怀英呀!”袁异式送走了崔弘度,看起来心情不错,他指了指右手边的位置,示意狄判官坐下:“今天这位崔虞候也还罢了,他背后那位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你今日言辞失当,下次可要小心了!”

  “袁公教训的是!”狄判官在心中权衡了利弊,最后还是先不要把三岛真人的事情说出来:“不过那位王都督眼下也不过个五品官吧?岂能与英国公、卫国公相比?”

  “呵呵呵呵!”袁异式笑了起来:“五品官?怀英你到底还是年轻了呀!那王都督现在可是通天之人呀!莫说他现在是五品官,就算他现在是个七品,八品,那也是前途无量!”

  “通天之人?您是说他有圣眷?”

  “何止是圣眷!”袁异式笑道:“天子、皇后都看重他,除此之外,太子也对他十分看重,曾经留他在东宫当兵法教御,却被他婉拒了。这等人你要是以区区五品官视之,那可就是眼盲了!”

  “区区五品官!”狄判官听到这里,心中不由得一酸,当时大唐的官僚制度里,三品四品就是宰相、大都护府都督,四品五品就是大州刺史,五品官绝对已经是一个相当有份量的人物了,比如狄判官自己如果没有得到有力上司的举荐,他这辈子也不可能当上五品官。但比起圣眷来说,官职的品级就不值一提了,以这位王都督的圣眷来说,明早一纸诏书把他召回京师,或者在东宫给太子当储才,或者在南衙北军里谋份差使,这都不奇怪,这才是前途无可限量。

  “更何况他也不是只会阿谀奉承,迎合圣人的那种庸碌小人!这次他在倭国可是又立下了大功,朝廷肯定要重重嘉奖他的!”

  “在倭国立下大功?”

  “嗯!”袁异式的兴致看上去很高,他捋了捋胡须笑道:“原本这也算是机密,不过怀英你也不是外人,告诉你也无妨。王都督身兼倭国抚慰大使之职,出使倭国。当时老倭王刚刚去世,其子女三人争位,王都督便乘机插手其中,择恭顺者扶助之……”“那后来呢?”狄判官问道。

  “自然是大获全胜啦!”袁异式笑道:“当初出兵百济,扶助扶余丰璋之倭酋中大兄皇子自杀,倭将安培比罗夫死,另一人大海人亦死于乱军,扶余丰璋授首。王都督扶助倭女琦玉登基为王,永为我大唐藩属,献上当初从百济得来之舍利子,以及其他贡物若干,这差使不留一点后患,着实办的漂亮!”

  “那,那王都督本人呢?在倭国还是百济?”

  “倭国还是百济?”袁异式稍一犹豫:“这个崔虞候倒是没说,不过应该还在倭国,那边刚刚战乱平息,倭王又是个女子,若是没有把事情处置清楚了就走,若有反复岂不是前功尽弃?”

  “这倒也是!”狄判官深吸了口气,道:“袁公,方才属下前来是有一件事情要禀告!”说罢,他便将附郭县衙发现了一名落水逃生之倭人,以及后来与其笔谈,发现节刀的事情逐一讲述了一遍,最后道:“那厮自称本为倭人王族,乃是中大兄皇子的同父异母兄弟,但那中大兄皇子又是被王都督逼迫自杀,这么说来,这倭人与王都督乃是有仇!那属下应当如何处置?”

  袁异式从袖中取出一柄牛角梳子,梳理着自己的胡须,眼睛微闭,似乎已经睡着了,没有听见属下的禀告。狄判官不敢催问,只得耐心等待,过了约莫半响功夫,袁异式将梳子收回袖中:“今日我有些倦了,先回后院休息了,若无什么大事,就莫要打扰我!”

  “是,袁公!”狄判官恭送上司离开,陷入了沉思之中,显然袁异式是不想在这件事情上表态,让自己斟酌着办,那自己应该怎么处置呢?他想了想,最后决定再去三岛真人那里探探底,把一切都搞清楚了再说。

  狄判官来到看押三岛真人的偏院,轻柔的笛声透过门扉传来,带着笛子特有的颤抖。随着隔着厚厚的门板,但乐曲却是他再熟悉不过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其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汉代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相传蔡邕作曲。)

  笛声戛然而止,旋即房门被推开了,三岛真人站在门后,露出亲切的笑容,原来方才狄判官下意识出声相合,却被里面吹笛的三岛真人听见了。

  两人在书案旁坐下,狄判官先持笔写道:“汝方才所吹笛乃《饮马长城窟行》,可是思乡?”

  “远离故国,岂有不思乡的道理!”

  “汝先前说有要事欲面见天子,可否先告知一二?吾欲告知上官,才好为汝通传!”

  三岛真人见狄判官写下的文字,面露犹豫之色:“吾国中变乱,二位兄长皆为人所害,大位为奸人所窃,乞请大唐天子遣一德高望重之士,为吾国主持公道,恢复太平!”

  “二位兄长?那中大兄皇子可在其中?”狄判官写道。

  三岛真人脸色微变,旋即想起自己在自我介绍身份时提到过中大兄皇子,便点了点头。

  “那另一人呢?”

  三岛真人稍一犹豫,最后还是提笔写道:“大海人皇子!”

  狄判官看着纸上的文字,与记忆一一印证,只觉得胸中似乎有团火在燃烧,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提笔写道:“大唐已有使臣在倭国,你为何不去找他,却渡海前来要面见天子?”

  三岛真人惊诧的看着狄判官,他怎么知道有唐国使臣在倭国?狄判官看出了三岛真人的疑虑,提笔写道:“大唐前往百济、新罗、倭国之使臣皆要经过此地,我是听往来人说的!”

  三岛真人将信将疑的看了看狄判官,最后决定还是相信对方,他拿起笔写道:“贵国使臣与吾国皇女勾搭成奸,杀害吾之兄弟。此人招揽勇健豪杰、加征税赋、大兴土木、打造船只,居心叵测!”

  半响后,狄判官走出院子,脑海里满是三岛真人写下的那些事情,如果那个倭人所写的都是真的,那这个王文佐王都督的确是当世罕见的大奸雄,那自己现在要怎么做呢?

  “狄判官,狄判官?”

  狄判官抬起头,看到一个陌生汉子站在台阶下,正朝自己叉手行礼,他有些讶异的问道:“你是?”

  “在下鲜于仲,在崔虞候手下当差!”那汉子笑道。

  “哦,哦!”狄判官警惕的看了看眼前汉子,只见其满脸风尘,双腿有点罗圈,筋骨强健,应该是军士:“有什么事情吗?”

  “是这么回事!崔虞候从倭国回来,带了些许土仪,也给狄判官准备了一份,还请收下!”说到这里,他挥了挥手,从外间进来一个军士,从背上解下一个包裹,鲜于仲双手呈上:“还请判官收下!”

  “我与崔虞候今日才相识,这礼便免了吧!”狄判官下意识的推辞道。

  “狄判官这是何必呢!”鲜于仲笑道:“一次生,二次便熟了。判官请放心,袁公府中上下皆有一份,您还是收下吧!”

  狄判官正想推辞,却听到身后传来几声异国语言,回头一看,却是三岛真人追出来了,手中拿着一柄折扇,想必是自己方才不小心落下的,被三岛真人发现了,追来还给自己。

  “倭人?”鲜于仲听到三岛真人的叫喊,微微一愣,他跟着王文佐出使倭国,这几个月下来虽然只能听懂倭语中简单的词句,但分辨什么是唐话,什么是倭语还是没问题的,只是在大唐转运使衙后怎么会冒出来一个倭人,这可就奇怪了。

  “罢了,你先回去吧!”狄判官听鲜于仲口中说出“倭人”二字,心中已经觉得不妙,赶忙接过折扇,一边说话,一边做手势,赶忙将三岛真人弄回院子。转过身对鲜于仲道:“你回去禀告崔虞候,我感谢他的好意,只是狄某幼承庭训,非分之财一介不取,还请见谅。”说罢他便转身离去,将张口结舌的鲜于仲抛在身后。

“这么说那个狄判官不收礼物?”崔弘度一边吃菜一边问道。

  “不错!”鲜于仲道:“属下费尽口舌,他还是不肯收。”

  “那就算了!我只是听说这狄判官精明强干,乃是袁公手下第一能吏,所以我才算上他一份的!”崔弘度摇了摇头:“既然他不要,那也是他没福气。”

  “虞候说的是!”鲜于仲犹豫了一下:“还有一件事情,方才我送礼的时候,发现狄判官身边有一个倭人,当时狄判官好像不想让我看到这倭人的样子!”

  “有一个倭人?那倭人长的什么模样?你怎么知道他是倭人的?”

  “那倭人中等身材,容貌倒是生的不错,像是个贵人,当时他拿着狄判官的折扇追上来,口中喊着倭话,我听得出来!”

  “嗯!倭人,还是个贵人,狄判官还不想你看到他,这倒是有些奇怪了!”崔弘度放下筷子:“你花点钱,打听一下那倭人什么来历?”

  “小人已经打听过了,这倭人是从失事的船只落水,前两天冲到岸上来的!”

  “你小子干的不错!来,赏你杯酒!”崔弘度闻言大喜,击掌笑道:“你去继续追查,把这倭人的底细给我查清楚!”

  “是!”

  “还有,要小心行事,不要让那狄判官知道!”崔弘度说到这里,从腰间解下一个钱袋丢了过去:“不要怕花钱!”

  “虞候放心,小人办事省的!”

  鲜于仲出了门,心中暗喜,他本是长安恶少年中的一个首领,当初跟着王文佐去了百济,本以为这辈子就完了,却发现另有新天地。靠着市井生活磨砺出来的勤勉和谨慎,他也逐渐升迁,成了个伙长。这次跟着崔弘度回长安,本想衣锦还乡,在昔日乡亲面前显摆一番,却想不到刚踏上大唐的故土就遇到了这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