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936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也不需要带路了,他本来就对这里很熟,前方还有黑烟指路。

  “拜见太孙殿下。”

  朱英超前走时,所有遇到的人都恭敬行礼。

  这次比较突然,因此朱英抵达的时候,宦官们还没来得及迎接。

  上次到这里的时候,蒸汽机还在为了加强动力而不断爆炸,而现在,很显然已经成功了。

  轰隆,轰隆,轰隆的响声不断传来。

  朱英终于是看到了蒸汽机的出现。

  强大的动力带动着齿轮不断转动,比起蒸汽机来,显然齿轮造出来要简单得多。

  “已经运行了多久。”院子里的人还没反应过来,朱英就直接开口问道。

  单文礼听到声音,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准备拜见。

  朱英摆摆手,示意回答刚才的问题。

  单文礼回道:“禀殿下,蒸汽机的运行至今已有三日,期间熄火总计有十七次,因一些小部件承载不住,如今已进行更换,想来可持续更久的时间。”

  朱英点点头,对此并不意外。

  机械出现故障,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修理一下就好了。

  如果任何问题都没有,那就有些夸张了。

  即便是如此,也可以投入到使用阶段了。

  “很好,能够把蒸汽机造出来,在场的每人都有着重大功劳。”

  朱英说完这句,便对后边赶来的宦官吩咐道:“所有人赏俸禄三月,其中包括学徒在内,只要参与到蒸汽机制作,皆可将家属接入科研司安置。”

  听到太孙的吩咐,后边的科研司主事少监连忙回道:“谨遵殿下令旨。”

  此时单文礼迟疑了下,看到太孙对身后的黄观没有表示,便站出来说道:“我等不敢居功,蒸汽机能够造出来,完全是按照黄詹士的设计执行,黄詹士居功至伟,应为首功。”

  黄观闻言,也站了出来道:“我可不敢担这个功劳,设计这蒸汽机,我是完全按照太孙殿下教授的方式,真要说功劳,太孙殿下才是当第一功。”

  朱英摆摆手:“行了,也别互相谦让了。”

  “老单啊,现在虽说是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可现在的蒸汽机,还并不能完全的体现作用,你们的工作,也并未有结束。”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需要你们将这蒸汽机更加的完善,要燃烧的石炭更少,持续更长,并且减少发生的故障。”

  “三个月内,我要看到第二台更为完善的蒸汽机。”

  单文礼闻言,当即表态道:“请殿下放心,现在我们对于蒸汽机已经逐渐熟悉,我有信心将其进一步改良。”

  对于单文礼的态度朱英非常满意。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了。

  那就是如何把这个蒸汽机利用起来,制作出蒸汽铁甲船。

  蒸汽铁甲船主要动力来源于底部船舱的螺旋桨,想要供给足够多的动力,现在科研司的蒸汽机还太小了,需要制作更大动力的蒸汽机才行。

  说是铁甲船,其实并非是整体由钢铁全面打造,现在的大明工业基础上,还不能对此有足够的支撑。

  实际上的蒸汽铁甲船,实际上主体的材料还是在于木材。

  在主体的基础上,进行钢铁的加装。

  这样整个船舰的承受能力,将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风帆也不能取消掉,海面上的季风还是能够带给很大动力。

  关键是蒸汽机这玩意,发生故障而导致熄火,是个很正常的事情,在借助风力的同时开启螺旋桨,也能达到更快的航行速度。

  铁甲船的制作不难,上装甲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也并非是难事。

  朱英这些年为大明造下的工业基础,已经可以顺利的完成。

  现在蒸汽机既然已经造出来了,那么就是打造铁甲船的时候了。

  朱英说的三个月,让单文礼造出更好的蒸汽机,是因为在这个时间里,他要让京师造船厂,打造出一艘铁甲船来,而后将蒸汽机装载上去。

  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打造的难度肯定有的。

  还好的是这些并不存在多高的技术难度,只需要花些心思多琢磨琢磨,自然就能弄出来。

  朱英打算造的铁甲船,所采用的蓝本便就是当今的宝船了。

  因为第一艘是试验品,自然不可能像是宝船那么大,甚至还要比普通的船小一些。

  等入水后实验成功,那就能打造属于大明的蒸汽铁甲巨舰了。

  “或许过个三年五载的,蒸汽铁甲船完善后,我还能亲自去一趟欧洲玩玩?”

  朱英有些美滋滋的想到。

  毕竟前世也没出国玩过,今生也许还能到世界各地四处看看。

  安全问题不用担心。

  到那时候,必然是数十艘蒸汽铁甲船横行于大海之中,随船起步数万精锐将士。

  这等浩大的场面,别说是玩,灭个国都是极为轻松的事情。

  “殿下,我们现在去造船厂,是要开始打造铁甲船了吗。”黄观在龙辇上问道。

  声音将朱英从沉浸中带了出来,他看向黄观说道:“没错,现在蒸汽机已经搞定,哪怕是差一些没关系,哪怕只能航行个十来天也问题不大。”

  “现在可以先打造出来,等制作出更好的再换个蒸汽机就行了。”

  “正好,关于铁甲船的一些想法,我于你详细说说。”

  黄观是真好用。

  很显然,关于打造铁甲船的事情,自然是要交给黄观来负责了。

第721章 :澳洲开发,上昆仑奴?

  蒸汽机的发明,预示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而这个开始,现在已经出现在大明之初。

  这简直是个恐怖的故事。

  现在的大明,原本在经济上,就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原本来说,因为老朱禁海的缘故,所以海路上的贸易并不发达,虽说官方同样进行的贸易,相当于海面垄断,可实际上明朝的海贸更大的意义在于宣扬国威,而并非是经济贸易。

  海面上的大量经济,实际上都被走私海商给吞走了。

  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前几次,明面上的数据经常出现了亏本,这是很难想象的。

  这自然跟朱棣好面子的关系更大,实际上郑和下西洋,出海贸易固然费用巨大,但是郑和采买的珍奇之物亦是不少,尤其以西洋各国的香料为最。

  作为一种奢侈品,香料在西洋贸易中承担了巨大的作用,并且为明初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只是在这个时候,朱棣多次远征蒙古,导致国内的经济发生了倒退的景象,并且由于供给大军,征调兵役,以至于稍微一些灾荒出现,地方官府都没有应对的办法。

  军饷和俸禄也是个大的开支,国库在没有开源的情况下,根本难以支撑,因此朝廷也只能更多的发行宝钞饮鸩止渴,这也导致宝钞的通胀更加严重。

  比起郑和带回来的那些,收支完全不能平衡,毕竟郑和虽然擅长航海,但他本身作为从小在宫里长大的宦官,对于商贾之事也只是稍微有些接触,并且也没想着来靠航海给国库增加收入。

  并非是郑和不想,而是他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商机有多大。

  一直到几次后,有了经验,才让下西洋的行动开始有了赚头。

  比如在永乐五年第一次郑和下西洋归来之后,明朝就大量的用胡椒苏木折俸发给官民,涉及人数达二十多万,且之后多次以胡椒苏木作为钱钞代替物来给官员士兵发俸禄。

  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成化年间,由于后期胡椒苏木大量流入,市价也在下降,后面官员就再也不买账了,所以这种做法在成化年间也就终止了。

  后边郑和下西洋,其实已经是收入大于支出了,按理说朝廷应该可以一直推行此事。

  不管赚多少,反正是有得赚,而且还能顺带宣扬大明国威,这有何而不为呢。

  其实这里头还存在一个底层百姓的因素。

  朱棣时期可跟如今的朱英大不相同,他沿用的还是先前历朝历代徭役那一套。

  也就是说下西洋的船征发劳役和工匠免费建造,木头从西南征发,运输过来也靠徭役,茶叶丝绸要么实物税要么低价征发摊派,将士都是卫所抽调。

  这等于是朝廷在不断的白嫖底层劳动力,所谓的花费巨大,关键还是在于朝贡贸易,朱棣对各国的赏赐。

  且这样的白嫖,对于朝廷来说成本低廉,然实际上给底层百姓来到了巨大负担。

  然而如果仅仅只是郑和下西洋,这对于明朝来说不算什么。

  结果是朱棣在让郑和下西洋的同时,还有许多方面。

  首先自然是六次亲征蒙古,其二就是迁都北平,除此外跟下西洋差不多的行动还有李达通西域,海童抵迤北,侯显使西番。

  后三个的花费不算大,可前三个,哪个不是单独提出来都能让大明基层动荡,震摇国本之事。

  偏偏这三个的每一个,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搞定的。

  等于说朱棣在靖难之役当上皇帝后,这三个事情差不多都是一起在搞。

  期间还包括打安南这样的事情。

  朱棣在前头打蒙古的时候,朱高炽于后方监国,常常为了可能是几十两银子就跟大臣们吵得不可开交。

  老朱抠抠搜搜一辈子存下来的家底,几乎都要给朱棣败光了。

  这里头除开经济因素外,还有明朝内部政治因素的关系。

  迁都,亲征蒙古,那都是朱棣在搞,以朱棣诛十族留下的威风,虽说朝廷没有怕朱元璋那样怕朱棣,可尽皆都是畏惧居多,偶尔上奏朱棣说不看那就不看,大臣们也就打打嘴炮,实际影响意义不大。

  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在于郑和。

  郑和,三宝太监,明朝内廷宦官之首。

  仅仅如此也就罢了,郑和率两万八千人下西洋,这是宦官负责外交和统兵的开始。

  除此之外,宦官还逐渐掌握了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等大权,这一切都是从永乐年间开始。

  宦官干政势必剥夺了外府官僚的权力,朝臣的作用和影响开始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朝臣抵制郑和下西洋,就成为对宦官干政的一种抵抗。

  你赚钱不赚钱我不管,可你不能影响我的权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