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934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此时,聚集在襄阳前线的蒙古水军已经高达十六万人,战船数量更是过万。

  吞并南宋的蒙古大军,又俘获了大量的战船。

  到这个时候,蒙元海军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这就有了打倭国,安南,占城,爪哇等一一系列沿海,海岛国家的后续。

  最有意思的是,忽必烈海军这么强大,最后却一个都没能打下来,反而是让大量的蒙古精锐死伤惨重,为蒙元的衰弱下了亡国的根基。

  打倭国吧,运气不好,打东南亚这些陆地,海岛国家吧,水土不服。

  倭国确实没办法,两次神风让蒙古损失惨重,都不敢来第三次了。

  比起东南亚的这些小国,倭国显然也要强大许多,毕竟他们从唐朝开始,一直就在向中原学习,也有统一完善的政权体系。

  可为什么连东南亚这些小国,纸面数据这般强大的蒙古军,怎么还是连接失败呢。

  这最大的原因,自然是蒙古军并不擅长在热带作战。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来自亚洲东北部的蒙古高原。

  后世蒙古高原的气候类型主要是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但蒙古帝国时期地球正处于一个寒冷期。

  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区都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来自亚寒带地区的蒙古人可以依靠骑兵的优势征服同样气候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但无法适应热带地区酷热的气候。

  成吉思汗西征印度到印度河流域就因为无法忍受酷热而班师,蒙哥汗在四川遭受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夏季四川盆地气候酷热导致蒙古骑兵战斗力严重下降。

  四川的夏天,那就是个火炉子啊,蒙古军都热得吐舌头了,那时候又没空调,就这还打个锤子。

  在蒙古汗国时期,作为游牧民族政权的蒙古汗国战争成本很低,骑兵靠携带干粮作战,补给基本上依靠掠夺。

  但在逐渐完成对中原的统一后,蒙元帝国统治者忽必烈不得不考虑中原人民承受能力,而蒙古人在当时是一个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蒙古人甚至有可能不到百万人。

  他们所面对的是七千多万人口的汉族,曾经在草原搞的那一套,肯定是行不通了。

  其实就蒙元统治时期,真正负责管辖的,大多数都是汉人。

  哪怕是蒙元朝廷,汉臣的数目也是非常之多。

  忽必烈在海上四处征战,四处失败,这就让忽必烈痛定思痛,想起当初打南宋的时候,这就越发疯狂的对海军产生执著。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哪怕是忽必烈最后去世了,蒙元一直沿袭忽必烈的政策,在对海军上扶持力度向来很大。

  大明能够拥有如今世界第一水师,这跟蒙元近百年大力发展海军有着很大的关系。

  只不过在忽必烈去世后,蒙元内部腐朽,各地起义军纷纷攘攘,整个中原地区乱成一团,哪怕一直在发展海军,却也没有再次对外进行征伐。

  但百年的发展,水师的强大是毋容置疑的。

  当然,这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不管是在蒙元初期,还是在如今的大明时期,海面上的战争,他们就从来没赢过,一直都是被碾压的状态。

  大明皇宫里。

  黄观正在向朱英汇报。

  “殿下,现在臣已经选出了名单总计一百零八人,这些学子们往往在学院里,是经常犯事的刺头。”

  “各地学院已经在明令上将他们进行开除通报,消息我们控制在小的范围内,学子们对于这个事情,都比较看得开,大部分原本就是家中次子。”

  朱英点头道:“让学院和官府帮他们宣扬一下名声,不要直接送到占城去,最好是在大明加入,然后由帮派送过去。”

  黄观微微躬身:“臣明白。”

  占城帮派林立,已经有了后世古惑仔的既视感。

  而未来的占城,势必要纳入到大明的直接统治范围内,成为大明的粮仓。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应对小冰河时期带来的灾害,让更多的大明百姓从而活下来。

  虽说这跟现在的朱英关系不大,可也要为未来的大明考虑。

  卧底计划,由此出炉。

  “看来黄爱卿对于水浒传,还是非常喜欢的呀。”正事聊完,朱英笑着说道。

  如今大明的经济繁荣了,因此百姓们的精神娱乐文化也随之提高,水浒在市面上非常受到欢迎,基本上大多数的茶馆都会请说书先生来讲这个话本。

  黄观回道:“不仅是臣喜欢,那些学子们也非常喜欢。”

  对于卧底来说,信念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接下来朱英跟黄观就聊一些关于六部的事情。

  黄观很是聪慧,而且品性也相当过关,朱英会时常拉着黄观聊天,传输来自于后世的政策,方法,策略。

  对比朱英来,其实黄观更加熟悉大明的官场情况,朱英的位置太高了,很多东西很难亲眼看到,前世也没混过官场,这就需要一个人来帮忙把一些细节上的制度规矩进行完善。

  詹士府的主要职责在于辅佐,这也算是黄观的本职工作。

  并且现在黄观已经兼任东宫伴读,也就是小文承的老师。

  朱英在演讲,洗脑这方面,还是有很多心得,但教书育人的话,就有些差了。

  反正黄观是个六边形战士,有什么麻烦事直接塞给他就行了,基本上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聊完六部,又聊到当今的蒸汽机,燧发枪的设计。

  燧发枪现在已经能手搓出来,朱英手里的短管燧发枪,就是最好的样本。

  只是造价昂贵,时间太长,燧石太少且不稳定。

  “臣最近观摩科研司的制造,也设计了一款蒸汽机出来,比之之前的效果上好了许多,可是依旧达不到殿下说的那种。”

  “臣计算了一番,目前已经可以作为蒸汽铁甲船使用,但是航行的距离太短,消耗的石炭太大,如果上海行驶的话,哪怕是满载石炭,也够仅仅航行十日不到,实际上可能更短。”

  说到科研司,黄观便讲述了一下自己最近的成果。

  朱英还没反应过来,说道:“这是冷凝的问题,如果有……”

  朱英突然愣住了,转头看向黄观,不由问道:“你是说,你已经把蒸汽机给做出来了?”

  “这等重要的事情,为什么科研司没有汇报过来。”

  黄观眼神中带着几分疑惑:“我是按照殿下讲述的方案,而后制作而成啊。”

  朱英忽然懂了。

  黄观在科研司,肯定是说那设计图是自己搞的,然后科研司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所以就没有上报。

  “快,带我去看看。”朱英此刻没了以往的平静,神色较为激动,起身对黄观催促道。

  黄观显然没意识到,蒸汽机的出现是具有多么划时代的意义。

  他只是在先前,把殿下说的那些东西理解之后,整合起来,然后对蒸汽机按照殿下说的方式,进行了一番改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都是太孙殿下教的呀。

  臣子负责把殿下的吩咐,具体实施到位,这难道不是臣子应该做的事情吗。

  朱英也是懵逼了。

  他讲述了个啥?

  他确实是讲述了蒸汽机,不过是按照自己后世浅薄的一些理解,七零八碎的说了个似是而非。

  什么热气散失,保温,气缸的往复式活塞运动。

  然后带动齿轮。

  然后说了下气阀这些。

  总而言之就是石炭燃烧后,把水烧开,去对蒸汽保温,那些管道也要保温,这样才能让蒸汽的力度最大化,减少蒸汽的热气散失。

  凭借着这些七零八碎的讲述,黄观就把蒸汽机,给造出来了?

  还理论上能够驱动铁甲船航行?

  还实际上可能不到十天?

  朱英此刻都有些不敢相信。

  “郭忠,备龙辇,出发科研司!”

  朱英这次等不及了,直接龙辇开路。

  很快,龙辇直接到了乾清宫的门口,朱英从乾清宫后门直接进去。

  这个时候的老爷子,正在华盖殿批量奏章,从礼制上来说,朱元璋没在的时候,他这个太孙无法私自进入乾清宫。

  只不过爷孙俩,好像从来都没在乎过这些。

  乾清宫的宦官宫女们见到太孙闯入,也没有丝毫的意外,恭敬行礼。

  “走,上来啊。”朱英几步上了龙辇,对黄观催促道。

  “这……臣不可上。”

  这可是龙辇,他黄观如何能上,上去岂不是僭越吗。

  “废什么话,赶紧的。”朱英没好气的说道。

  黄观见此,也只能强着胆子上了。

  “你真的把蒸汽机给造出来了?”

  上了龙辇,朱英的心情也平复了下来,对黄观再三确认道。

  黄观也没想到太孙如此重视,回道:“如果是殿下说的那种,当是已经造出来了。”

  朱英转头对前面驾车的侍卫吩咐道:“再快点,通知禁卫开道,我要立即到科研司。”

  驾车的侍卫当即大喝:“太孙令旨,禁卫开道,前往科研司!”

  随着侍卫的大喊,远处的侍卫也高声传递。

  声音自然是比马车快的。

  那奉天门的值守,远远看到龙辇过来,快速的打开城门,而后大喊传递太孙令旨。

  在午门的左右,是随时都有缇骑准备的。

  听着喊声,侍卫当即上马,为龙辇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