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61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小时候的朱英,大家也是见过的,完全不是这个味道。

  在外行商几年,不说日子过得多苦,反而一身细皮嫩肉的回来了,这谁信啊。

  只是朱英的养父一口咬定这就是自己的儿子,还给上了族谱。

  闲话也就淡了下来。

  朱棣派人去查的时候,没有表露身份。

  对于外人,村里人当然沆瀣一气,况且朱英发家后,也没少造福乡里。

  还有不少同乡少年,跟着朱英外出闯荡。

  哪怕朱英不是亲子,大家也不在乎这么多了。

  但这次不同,来的是锦衣卫。

  还有地方官府的县令捕快陪同。

  很快就有人不敢隐瞒,将事情说了出来。

  “咱就知道,咱的感觉怎么会错,其必然就是咱的亲大孙。”

  “咱亲手带大的娃,咱还能认不出?”

  “臭小子,还想瞒着咱。也不知道咱想你想得多苦。”

  看完之后,朱元璋心中极为舒爽,笑着跟孩子一样的开心。

  现在虽然还有很多疑惑没有解开。

  但是足可以证明,那养父根本不是大孙的亲生父亲。

  “陛下,臣了解到,长孙殿下的养父还有数个好友,现在已然安排麾下前去调查详细,想必不需要多久,就能有消息传来。”

  蒋瓛见陛下兴高采烈的模样,补充着说道。

  虽然朱英的养父已然死去,但还有好友在世。

  行商往往不是单独一人,自然有许多好友。

  只需把这些人找出来,就可以知道当年朱英被收养的情况。

  朱元璋点点头,而后问道:“刘日新那边,现在如何了。”

  “刘先生和钦天监测量完毕,民夫已经召集三千,这两日便能动工了。”蒋瓛躬身回道。

  “让他们快些,若是人不够就再多召些,十天之内,务必完成!”朱元璋催促道,已然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孙入宫了。

  “臣遵旨!”

第66章 :朱英的决定

  朱英从茶楼离开后,就回到了院子里。

  下午的茶楼太吵闹了。

  偶尔就是听下消息,经常听可就有点受不了。

  茶楼的里面的小厮们,在给客人加水的时候,也会竖起耳朵。

  京师发生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上都会收录起来。

  大多数的消息,目前朱英都是交给张伯去处理。

  作为一方势力的领袖,他不可能像朱元璋那样,什么事情都去关心。

  把握一个大方向就可以了。

  有着前世的一些网络经验,对于现在的管理,朱英最初还有些陌生,几年摸索下来,已然是非常熟悉。

  书房里,张伯侯力在一旁。

  朱英没有打开情报查看,而是陷入沉思之中。

  他在思索一个问题。

  内心中,对于这个决定,也是非常的纠结。

  这是在和老爷子接触久了后,才逐渐诞生的这个想法。

  于西域那边。

  朱英有着自己的秘密基地。

  雪花盐是一部分。

  还有那从未在市面上传播的番薯,玉米,马铃薯。

  之所以能够养活这么多人,在吃食上没有紧缺。

  哪怕是大面积灾荒,朱英麾下都未受到打击,反而还能趁此机会收腹更多的势力。

  这些东西可帮了不少忙。

  不管是西域,还是大漠跟草原。

  银子虽然重要,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物资,粮食。

  尤其是大漠,草原上的冬季。

  真就是饿殍遍野。

  每一年的冬季,朱英麾下的势力,就会出现新一轮的扩张。

  不需要费尽心思去拼杀。

  只要你能让别人活下去,那就是救世主级别的存在。

  尤其是那些快要饿死的人,当朱英麾下的人员发现他们的时候。

  只需要一口热乎乎的浓粥,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全部。

  更别说,一些兵卒。

  他们的父母,妻子,孩子。

  都被朱英救下。

  当一个男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父母妻儿即将饿死而无能无力的时候。

  那种无力的感觉,太过于崩溃。

  甚至于饿得极致,自己的孩子不忍心下手,相互交换,出现易子而食的恐怖景象。

  当有人出现,并且拯救这一切的时候,他便是所有被拯救人的心中,活着的神明。

  其中这些番薯,玉米,马铃薯这些作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何况朱英还从海外番商的手里,拿到了黑麦。

  黑麦,这是一种能够在极度贫瘠和寒冷的地方,都可以生长的农作物。

  后世的沙俄之所以能从欧洲,一路开疆扩土到白令海峡,黑麦居功至伟。

  他们走到哪里,黑麦就种到哪里,有粮食就有人,有人就有控制权。

  虽然黑麦对于大明而言,绝对多数的地区都不适宜。

  但是在西域,大漠的一些贫瘠地区,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够产出粮食,那就意味着不少人可以活下来。

  这些,才是朱英真正的根基所在。

  对于这些作物的隐蔽和保护,朱英极其重视。

  加上游牧民资对于农耕的兴趣不大,朱英也控制着这些作物的产量,并没有大规模的种植。

  在制作成食物的时候,也经过了粗加工,看不出原料。

  这些年下来,一直没有被传播开来。

  “传信西域,让我们的人那边调集一批番薯,马铃薯,玉米的农种过来。”

  良久,朱英悠然叹息,对着张伯吩咐道。

  他不知道自己这个决定,是正确还是错误。

  亦或者会给以后自己在安南开国,带来多大的麻烦。

  只是他终究是带着前世的记忆。

  经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优良毕业生。

  便是在这大明十年,很多思维已经改变,但这内心中的底线,却难以突破。

  犹记得,后世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再大的天灾,在团结面前,都可以轻易渡过。

  大明,曾经的最后一个汉人皇朝。

  便是后世的身份证上,那汉族二字,依旧深深的烙印在他的心里。

  记忆交错间,就可以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大明的老祖宗们,生活在苦难之中嘛!

  理智告诉他。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在安南发展多年后,有生之年,甚至能取代大明。

  而将这些作物,提供给大明。

  大明国力自然会更加的强盛,本来取代大明,就难如登天。

  这般更是给自己加了一座大山。

  他很清楚这后果。

  但,

  这又如何!